張利霞 孫曉芙
隨著人類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fā)展,人們對生活水平和生命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死亡是人生旅途的終點,也是生命過程的最后一個階段,因此,臨終階段的生命質量及臨終家屬所帶來的影響,也備受重視,臨終關懷(hospice care)成為社會發(fā)展和文明建設的客觀需求。同時隨著生活環(huán)境及生活方式地轉變,癌癥成為威脅人類健康最嚴重的疾病之一,晚期癌癥患者則成為臨終關懷的主要對象。
1 臨終患者的心理特點
患者瀕臨死亡時出現(xiàn)的心理反應基本分為四個階段,即懷疑否定期;憤怒期;協(xié)議期;抑受期。憂慮、痛苦、悲傷將貫穿瀕死的全過程?;颊叩男睦碜兓饕呛ε屡R終的痛苦以及的歸屬;害怕親人對自己的離棄悲傷;舍不得人世間的生活和事實。因此特別需要人間的溫暖,社會的尊重,精神的安慰,生活的照顧,和親人的關懷。
2 臨終患者的關懷
2.1 否定期的護理 此期患者易產生猜疑心理和僥幸心理,特別是癌癥患者[1],總希望通過檢查否認疾病存在或改變疾病性質,經過用藥稍有好轉便猜疑是否有診斷錯誤,到處求醫(yī),求驗方,不惜代價。主要表現(xiàn)為求醫(yī)心切,有強烈的求生欲望,對醫(yī)護人員持依賴和信任的 態(tài)度,特意查房時的一句話、一個動作和護士治療時的一個眼神和表情對自己軀體上的細小變化也要求助于醫(yī)護人員,此時特別希望醫(yī)護人員對其尊重、熱情,進行周到細致的治療護理。此期我們要采取因勢利導及回避的處理方法,充分發(fā)揮患者的潛在力量,盡可能使其心境處于最佳狀態(tài)。①避免談及患者預后:多用鼓勵性和暗示性語言,特別對具有一定文化程度或對醫(yī)學有所了解的患者,幫助他們分析疾病發(fā)生的原因和影響疾病的因素,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②充分發(fā)揮潛在力:患者盡管處于死亡邊緣,但其心理、生理和社會關系各個方面往往存在有利因素,應善于發(fā)揮和利用;例如親人的關懷、體貼、照顧和陪伴往往能起到藥物不能達到的效果。在與患者交談中要注意觀察其對事物的興趣,轉移注意力,使其心情處于欣慰和輕松狀態(tài),處于醫(yī)護人員和親人的關心體貼中,盡量從疾病的心身折磨中解脫出來,讓患者體會到自己生活和存在的重要性。
2.2 抑郁期的護理 經過一段時間治療后病情不見好轉,體質日漸消瘦惡化,患者會出現(xiàn)悲觀厭世和絕望心理,不能正確對待和接受嚴酷的現(xiàn)實,不能接受即將結束的對于自己只有一次的生命,表現(xiàn)為一度出現(xiàn)精神錯亂、恐懼、躁動,特別是中年患者當事業(yè)、家庭、父母、子女等困擾時,不能平靜下來,對周圍人和物反感,有時會發(fā)出大聲呻吟,做出求助和發(fā)泄的呼聲,并對自己以往的行為進行回顧,希望得到他人的諒解。①充分發(fā)揮陪護人作用:此時患者最怕被人遺棄,希望別人疼愛關心她,除醫(yī)護人員外,親屬和朋友可謂最佳陪伴者,他們是患者的精神支柱,對患者的精神狀態(tài)最了解,對病情也有不同程度的認識,在撫平心理創(chuàng)傷方面可以起到醫(yī)護人員所不能起的精神支柱作用,故盡量滿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安排親朋好友見面、相聚,并盡量讓家屬陪伴身旁。②視患者如親人:親切誠懇并具同情心,對患者出現(xiàn)的各種情緒反應,我們應予以充分理解和容忍,在交談中因勢利導、循循善誘,避免各種不文明的語言對患者刺激。該期患者易怒、敏感,細小的變化都會引起患者的不安,即使在患者發(fā)怒時,也要表示充分理解,尊重他們的人格。在護理過程中盡量做到仔細、動作輕柔,適當增加巡視次數(shù),面帶微笑,延長床邊護理時間,使患者情緒趨于穩(wěn)定。③讓患者了解自己的預后和轉歸:患者雖然對死亡有恐懼感,然而讓患者了解疾病的轉歸要比絕對保密有一定益處,這可使患者正視自己、不再有僥幸和猜疑心理,對出現(xiàn)的癥狀保持冷靜對待,不吵鬧和發(fā)怒,漸漸轉為平靜。
2.3 接受期護理 當患者由絕望期進入平靜期后對死亡不再感到恐懼,表現(xiàn)出冷漠心理,很少提出要求,感情多通過非語言行為來表達,患者在表面看來平靜,似乎在默默等待死的到來,但內心思緒萬千,有對一生的回顧,有對親人的留戀和對事后的安排。護理人員要注意傳遞給患者的每一個信息的選擇,使其安詳平靜地離開人世。①觀察患者非語言行為:患者很少提出要求,但內心是很矛盾的,它可能口頭上說很好,不需要別人的幫助,而在非語言行為方面卻希望得到安慰和支持,當他熟悉的護士進入病室時,他的目光會隨著護士的身影,希望與護士的視線相接觸,從眼神中傳遞求助的心情,觀察這些非語言的行為,有利于及時發(fā)現(xiàn)患者的問題。②慎重的選擇給患者的每一個信息:對患者提出的問題必須按所期待的選擇性地給予答復,并且要簡單明確,有助于患者進行比較清晰地思考。
臨終期患者各系統(tǒng)功能都發(fā)生障礙,與患者交談時言語要少、表情要深沉嚴肅、態(tài)度要和藹,充分表示同情和理解。在進行護理時需說明你準備做什么,通過拉一會兒手、一個同情的眼神,使患者得到心理滿足和安慰。
對臨終患者的護理是一種藝術,臨終患者的心理極為敏感、復雜,對人格友誼尊嚴倍加珍視,對護士的一言一行更為注目。因此護士高尚的道德品質,精湛嫻熟的技術,和藹可親的笑容都會贏得患者的信賴。哪怕能給患者帶來片刻的歡樂,也要自覺地竭盡全力去做。滿足患者在人世間最后的要求和心愿。即使患者到了最后時刻,護士也要以自己的行動和保護性語言使其充滿繼續(xù)生存的信念,不使其流露出任何失望和不良情緒。對那些已熟悉自己實際病情的臨終患者,要鼓勵他們追求為時不多的歡樂,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讓臨終患者得到心理上的滿足和快慰。
參 考 文 獻
[1] 李瓏. 醫(yī)學倫理學.法律出版社, 1991.
[2] 曹開賓,等.醫(yī)學倫理學教程.上海醫(yī)科大學出版社,1992.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