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盛超 單大釗
本院神經(jīng)外科10年間共收治顱腦損傷患者1200余例,其中行病灶清除、去骨瓣減壓術的重型顱腦損傷患者356例,就基層醫(yī)院在治療中的關鍵問題,現(xiàn)結合臨床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356例,男272例,女84例,年齡最大69歲,最小6歲,平均34.7歲,大多為青壯年。受傷原因:汽車傷145例,摩托車傷105例,打擊傷83例,其他23例。受傷后就診時間12 min~16 h。閉合性損傷297例,開放性損傷59例。按入院時的GCS<8分為重型顱腦損傷。絕大多數(shù)患者的損傷機制為減速傷。均行病灶清除、去骨瓣減壓手術治療,死亡135例,死亡率37.9%。其中冠狀切口32例,死亡16例,單側標準外傷大骨瓣279例,死亡94例,雙側開顱36例,死亡21例,后顱窩開顱9例,死亡4例。
2 討論
GCS評分作為迅速評估顱腦損傷患者的病情及預后,被廣泛應用于臨床,GCS評分在3~5分的特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死亡率超過60%,6~8分的殘疾率25%~35%,筆者通過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綜合治療的完善,死亡率由10年前的45.8%降至現(xiàn)在的37.9%。筆者認為提高重型顱腦損傷的患者療效的關鍵有如下幾點。
2.1 開顱部位與皮瓣設計
根據(jù)頭部CT所見,明確病灶部位及范圍,是設計骨瓣的關鍵問題。筆者體會擴大的冠狀切口,常用于對沖傷所致的雙額葉損傷患者,兩側減壓可達顳肌下。標準外傷大骨瓣比較實用,能夠探查額顳頂部,減壓充分,效果好。如果術中腦膨出嚴重,應懷疑對側遲發(fā)血腫出現(xiàn),及時復查CT或行探查術,減壓一定要到達顱底。各種減壓術均能有效的解決腦腫脹、腦水腫,并能盡量避免出現(xiàn)或加重腦疝及腦干繼發(fā)損害,屬應急措施,直接影響到患者預后的關鍵一環(huán)。臨床醫(yī)師應重視術前皮瓣的設計。文獻報道中的幾種增加手術效果的方法:切開小腦幕行顳葉腦疝復位術,枕大孔疝時椎管內加壓注射生理鹽水還納腦疝,非后顱凹損傷行枕下減壓術,解除延髓受壓。
2.2 硬膜下外引流的評價 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的蛛網(wǎng)膜下腔已基本破壞,與硬膜下腔相通。腦水腫、腦腫脹較重時,術后腰穿風險較大,應用硬膜下外引流,其方法簡捷,安全,觀察每日的引流量,估計患者的顱內壓情況,隨時決定治療方針及預后,具有較好的臨床價值。本組356例,術后均行硬膜下外引流,結果引流量少于20 ml/d的預后不好,逐日增多引流者的生存率高。
2.3 手術操作中的體會 術組均為急危重癥患者,呼吸不暢通,一定要行氣管插管,控制呼吸及給氧,迅速去骨瓣,清除病灶并減壓,達到減壓標準,決不能減壓不充分,止血不徹底,從而使手術干凈利索。
2.4 術后治療中的若干問題
2.4.1 系統(tǒng)脫水是解決腦水腫的關鍵 多年臨床經(jīng)驗認為應聯(lián)合應用脫水劑。腦腫脹、腦水腫是腦組織損傷所致的病理變化,術后觀察,其高峰期長達1周左右,有時20~30 d消退,短期內解決很難。筆者現(xiàn)在仍常規(guī)方法系統(tǒng)脫水,20%甘露醇1~2 g/kg,每6 h靜脈滴注,速尿40~100 mg, 2次/d靜脈注射,后期根據(jù)病情酌減,注意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
2.4.2 注意遲發(fā)血腫的發(fā)生 手術應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對突然加重的患者應及時復查頭部CT,并掌握嚴格的手術指征及手術方法。本組共發(fā)現(xiàn)29例遲發(fā)血腫多于30 ml的,大多再次手術處理,以安全、打擊小、小骨窗開顱為主,必要時去骨瓣減壓。
2.4.3 激素的應用
地塞米松的廣泛使用已為人熟知,但對其褒貶不一。筆者認為在較大創(chuàng)傷、腦干損傷、脊髓損傷、呼吸窘迫綜合癥的治療中起主要作用。對于重癥顱腦損傷術后的患者,應在20~40 mg,1次/d,靜脈滴注,逐漸減量,不超過2周,其間使用H2受體滯劑預防應激性潰瘍發(fā)生。2.4.4 膠體的使用 血漿、白蛋白對維持體內膠體滲透壓,減輕腦水腫,修復損傷的腦細胞有著重要意義。
2.4.5 營養(yǎng)支持 及時補充營養(yǎng),減少負平衡,是一般治療措施中不可忽視的環(huán)節(jié)。其方法以靜脈高營養(yǎng)為好,但因費用高昂,筆者基本上采用鼻飼的方法,該法簡單方便,可科學配方,早期鼻飼營養(yǎng)可有效地減少應激性潰瘍的發(fā)生。
2.4.6 胰島素的應用 顱腦損傷時血糖出現(xiàn)應激性增高,應用胰島素促進糖的轉化及能量代謝,減少因血糖過高對機體造成的危害。
2.4.7 其他 早期氣管切開,冬眠低溫,應用鈣離子拮抗劑,促醒等治療,并加強護理,均是影響患者預后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