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林
摘 要:教育是一種充滿智慧的工作,因為我們的教育對象是一個個活生生的有主觀能動性的人。如果育人者能智慧地運用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恰到好處地感其心,動其情,從教師的心靈走入學生的心靈,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筆者在多年的班級管理中探索了一種“走入學生心靈”的、與之產生“諧振點”的情感教育方法——黑板報寄語,收到了顯著的效果。本文著重從“寄語”傳愛心、“寄語”明事理、“寄語”喚共鳴、“寄語”增品位等四個方面談其運用。
關鍵詞:黑板報寄語傳情明理共鳴品位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見古人早就知道“情”是最能感動人心的。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交際的一方要與另一方建立和諧、愉悅關系首先必須找到與另一方的情感諧振點才行。教育是與人打交道的事,教育對象是一個個活生生的有主觀能動性的人。如果恰到好處地感其心,動其情,從教師的心靈走入學生的心靈,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诖?,我在班級管理中探索了一種“走入學生心靈”的、與之產生“諧振點”的情感教育方法——黑板報寄語。
“黑板報寄語”,是指利用班級黑板報開辟一個“寄語”專欄,班主任根據學生思想、生活實際和各階段教育目標寫上一段富有啟發(fā)性、激勵性、哲理性的話語。在實踐中發(fā)現這種“黑板報寄語”在以下四個方面產生了顯著的教育效果。
一、“寄語”傳愛心
高爾基說:“只有愛孩子的人,他方可以教育學生?!蔽覈逃姨招兄f:“教師必須熱愛學生,這是在教師素質中起決定作用的一種品質。”無數實踐也證明愛心是教師做好教育工作的動力源泉。因而每期“寄語”,都寄托我對全班學生的真誠熱愛之情和尊重關愛之心。如幾年前,我剛接手一個二年級班,這是一個后進班,為了表達我對全班同學的真心熱愛,新學期伊始,我便“寄語”道:
二(11)班是一個大家庭,每個同學是其中的一員。我愿成為與大家平等的一分子,相互學習,共同進步。我愿與大家共同揚起生活的風帆,直抵理想的彼岸。我愛你們每一個。
針對班上不少同學耐挫力較弱,為了激發(fā)其堅強的意志,我的“寄語”是:
當你摔倒而自己站立起來時,你在學會堅強;當你遭遇不幸而忍住淚水時,你在變得堅強;當你面對困難而昂首挺胸時,你已經堅強。當你面對榮譽而不自矜時,你在超越堅強。
為了讓學生正視困難,增強戰(zhàn)勝困難的毅力,我的“寄語”是:
生活的長河不可能永遠波平浪靜,成長的歷程不可能一路坦蕩平易;不經風雨怎能見彩虹,不歷磨難怎能成強者?
這些“寄語”,拉近了師生間情感的距離,學生充分感受到老師的摯愛、尊重和關懷,從根本上消除師生之間的隔閡,形成親切友好的感情,從而為實施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礎。
二、“寄語”明事理
《韓非子·八經篇》有“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一句,意思是大凡治天下的道理,非循著人的心理不可。我針對班上學生的思想實際,有意識地借助于“寄語”加以暗示,進行引導,寓導向于事理之中。
如為了讓學生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落實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中,明確自己一言一行的重要性,我的“寄語”是:
一個嫩芽,對于春天微不足道,但對于小草來說,是勃發(fā)的的生命;一盞明燈,對于萬家燈火微乎其微,但對航船來說,是方向的指南;一言一行,對于豪言壯舉難以比擬,但對于你的人生,卻是重要的規(guī)范。
班級是學校中最基本的單位,班級風氣直接影響學生的發(fā)展,良好的班風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條件,為了讓學生樹立班集體精神,形成優(yōu)良的班風,我“寄語”道:
成片的樹林,能抵御狂風的襲擊;鮮艷的花朵,需要一片片綠葉支撐;動聽的樂曲,是由一個個悅耳的音符組成;優(yōu)美的體操,是由身體各部分動作的協調而完成;向上的班集體,依賴你我他的共同努力!
為了自覺地落實《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我“寄語”道:
一個國家的興盛依賴于民族的強大,民族的振興取決于國人的奮斗,而崇高的思想道德則是公民所必備的素質。朋友,為了祖國的騰飛,讓我們大力倡導“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yè)奉獻”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吧!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就這樣,我巧妙地用“寄語”傳情、明理,感化學生心靈,從而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三、“寄語”喚共鳴
我們教育工作者都知道“皮格瑪利翁效應”,即期望效應。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表示,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接觸,而心靈的接觸與交往,可以促使師生之間縮短空間和心理距離,產生友好、親近、共鳴、信賴的效應。在幾年的實踐過程中,我通過充滿期待和熱愛的“寄語”,開通了師生之間的“心路”,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其感染,進而產生感情上的“共鳴”,自覺地規(guī)范言行,養(yǎng)成向上的風氣。
除了情感上的“共鳴”而內化為行為上的動力外,實踐中還出現一種意想不到的“共鳴”,那就是在“寄語”的“情化”下,不久班委會向我提出能否再開辟一個專欄,讓同學抒發(fā)自己的心聲,取名為“寄語回音”。我驚喜之余,當即欣然同意,就這樣兩塊“寄語”專欄一呼一應,齊頭并進,心靈的相通,迸發(fā)出激情的火花,師生的唱和,構成和諧、進取的“樂章”。
如學生回應遵規(guī)守紀,養(yǎng)成良好習慣重要性的“寄語”是:
播種行為,就可以收獲習慣;播種性格,就可以收獲性格;播種性格,就可以收獲成功。
學生回應戰(zhàn)勝困難,增強自信心的“寄語”是:
困難像彈簧,你強它就弱,你弱它變強;阻礙像沙袋,你攻它讓開,你讓它攻來;自身強大了,問題便退讓,自身不強大,問題便強大。
此外,還有反映學生珍惜時間的“寄語”是:
經營好時間就是經營好自己,把握住時光就是把握住生命;抓住今天就是腳踏堅實的地面,乞求明天則是追逐無根的浮萍。
這些心靈的“回音”,有力地促進了師生情感的交流與溝通,教師及時地抓住契機,因勢利導,定能收到“所期待的結果”。
四、“寄語”增品位
心理學認為,環(huán)境對品德的形成和發(fā)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蘇霍姆林斯基把校園環(huán)境的育人作用形象地比喻為“使學校的墻壁也會說話”。我巧妙地利用黑板報這一方小小的環(huán)境,積極創(chuàng)設良好的文化氛圍,借助“寄語”,發(fā)揮其導向、規(guī)范、激勵等育人功能,陶冶身心,潛移默化地使學生心靈受到熏陶,產生一種完善自己的內在驅動力和約束力,從而自覺地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同時通過“寄語”也培養(yǎng)學生大量閱讀書報的好習慣以及遣詞造句的能力,極大地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可謂一舉多得。師生共同經營著這塊“小天地”,“寄語”成了班級一道亮麗的“風景”,成了師生的“精神之餐”,充分發(fā)揮環(huán)境“化人”的功能,教師在此基礎上再輔以耐心教育,反復引導,定能有效地提高教育效果。
雖然情感教育法,被一些教師戲稱為“烏托邦式”,教育的理想化成分較多,面對當前學生之難教育實用性不大,但是我通過幾年來的實踐和探索,越來越真切地領悟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的良好教育效應,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在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的重要性,越來越由衷地體會到教育需要智慧,一方小小的板報,竟能演繹出師生如此和諧的篇章,這是始料未及之事,由此更堅定了我在當前新課程實施中的信念:教育需要理想,教育需要智慧,教育需要尊重?!?/p>
作者單位:南京高等職業(yè)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