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牛飲料在中國內地和其他一些國家、地區(qū)的境遇可謂“冰火兩重天”。即使不同地區(qū)的紅牛飲品配方真有不同,即使各國各地區(qū)對于食品的檢測標準和方法并無高下之分,即使真如紅牛公司所聲明的各國生產銷售的紅牛飲料均無問題,消費者就可以放心大膽地飲用功能飲品,而不用擔心會損害身體健康了嗎?記者走訪多位食品專家,發(fā)現答案是否定的。
功能飲品多有禁忌
這次可卡因事件并不是紅牛公司第一次遭遇風波。早在2001年7月,瑞典發(fā)生過3名年輕人疑因喝了紅牛飲料而死亡的事件。馬來西亞衛(wèi)生部曾因此宣布全面禁售由泰國進口的藍字品牌罐裝紅牛飲料和奧地利進口的藍色罐裝紅牛飲料。據稱瑞典這幾個年輕人死前飲用過與酒相摻的紅牛,當時的紅牛中國公司執(zhí)行總裁查峰在與媒體的懇談會上說:“紅牛可以和各種飲料酒類混合飲用,沒有任何問題?!苯占t牛公司公關部人士也對記者的疑問有過類似表示。
但有些醫(yī)生和專家對此持有異議。武警廣東總醫(yī)院青少年成癮治療中心主任何日輝認為,“咖啡因作用于大腦皮層,導致人高度興奮,加之酒精的刺激,達到一定量時大腦神經或者心臟就可能出現問題。只要是功能性飲料,都應該盡量避免兌酒同喝?!?/p>
即便不與酒類混用,單獨飲用功能性飲料也不是人人都適合的;即便對于所謂的適用人群,也不是任何情況下都可以隨便喝的。
當年查峰總裁曾明確表示“紅牛屬于成人飲料,兒童不宜”。對于這一常識,北京市兒科研究所感染消化科主任張艷玲解釋說:很多功能飲品都富含電解質,可以適當補充人體丟失的鈣、鋅等微量元素和鹽分,但兒童因為身體發(fā)育還不完全,對攝入電解質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不足,如果過早補充電解質或補充量太大,可能會損傷孩子的腎功能;還有部分功能飲品中含有賴氨酸,這種氨基酸是人體必需的,嬰兒每天每公斤體重需要補充賴氨酸99毫克,成長中的兒童每天每公斤體重需要補充44毫克,但長期攝入過量的賴氨酸會增加肝、腎的負擔,同時還會導致血壓升高和腦細胞受損,有可能使孩子出現手足痙攣和生長停滯。
北京醫(yī)科大學第三醫(yī)院運動醫(yī)學專家艾華博士介紹,因為某些功能飲品中含有咖啡因、?;撬岬却碳ぶ袠猩窠浀某煞?,不適宜少年兒童飲用;普通成年人也要在適合的情況下才能飲用功能飲品,比如運動飲料適合在強烈運動、人體大量流汗后飲用,其中的電解質和維生素可以迅速補充人體機能,但這類飲料不適合在沒有運動的情況下飲用,因為其中所含的鈉元素會增加機體負擔,引起心臟負荷加大、血壓升高,因此患有高血壓的人群和老年人不宜飲用。
功能飲品的包裝上都宣稱含有較多營養(yǎng)素,但是不能代替日常膳食中的營養(yǎng)攝取,而且功能飲品中的糖分可以抑制攝食中樞,產生飽感,影響食欲和食物的消化吸收,長期飲用會造成脫水和營養(yǎng)失衡,還易導致發(fā)胖。
功能飲品屬于保健食品,不是普通飲料,不能作為日常飲品。在相關法規(guī)比較健全的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國家,都要求功能性飲料必須標注每日最大攝入量,并寫明不適宜高血壓、心臟病患者飲用,兒童、孕婦、哺乳期婦女及對咖啡因過敏的人禁飲。
炒作概念誤導消費
市場上打著各種“功能”旗號的飲品,有很多并不是真正的功能飲品。國家質檢總局和國家標準委聯合發(fā)布,2008年12月1日正式實施的強制性國家標準《飲料通則》,其中沒有“功能飲品”的標稱,而是沿用《國家標準·軟飲料的分類》中“特殊用途飲料”的稱謂。中國保健協(xié)會的劉健文教授認為,功能飲品是對人體具有某種保健作用、能調節(jié)人體生理功能的產品,只有保健飲料才稱得上功能飲品。按照中國有關的食品法律法規(guī),保健飲料必須具有免疫調節(jié)、抗疲勞、耐缺氧、減肥、促進消化、調節(jié)血脂、抗氧化、改善視力等27種功能中的一種,食品藥品監(jiān)管局根據廠家的申報,經實驗證明,確實具有某方面功效的飲料,才是真正的功能飲品,而市面上出售的大多數含營養(yǎng)成分的飲料還沒有獲得國家保健飲料的認證。市場上凡是經過審查、實驗的功能性飲料,產品包裝上都有“小藍帽”圖案,寫有“保健食品”字樣,還有批準文號,寫有“衛(wèi)食健字××××(年份)第×××號”。
功能性飲料的廣告宣傳打的大多都是“健康”牌,但如果對此類飲料的相關知識不甚了解,盲目飲用卻會損害健康。記者在幾個大型連鎖超市走訪,發(fā)現絕大多數消費者對于功能飲品都不怎么了解,主要是受廣告宣傳的影響,覺得能補充營養(yǎng)或者提神就買了。
各地消協(xié)曾對功能飲品發(fā)出過一些消費警示。從成分上看,多數功能飲品的差別并不大,都添加了咖啡因、維生素和鈉、鉀、鎂等礦物質,但炒作概念的現象卻非常普遍。中國醫(yī)促會健康飲用水專業(yè)委員會李復興教授說:所謂“激發(fā)潛能”、“抗疲勞”、“抗氧化”、“改善免疫功能”等宣傳,很多都屬于商家炒作的健康概念,特殊用途飲料一定是指特殊人群來喝的,并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更不能代替日常飲水。
中國醫(yī)促會健康飲用水專業(yè)委員會技術負責人趙飛虹介紹,功能飲品對于消費者健康的作用主要是心理安慰性的,以維生素飲料為例,B族維生素遇水后很容易失效,即使經過特殊處理,穩(wěn)定性和有效性已經降低了一半,補充營養(yǎng)的作用微乎其微;而且,添加到飲料中的維生素與食品中的維生素差別極大,屬于不同的質量級別。
很多功能飲品拿品名、配料做文章,宣稱具備某種益于健康的特殊功效。哈爾濱商業(yè)大學食品學院一位不愿具名的教授提醒消費者,在一種飲料里添加太多成分未必是好事,有些成分有相互抵觸作用,不利于吸收,對于消費者來說,飲料的主要功能還是解渴消暑,而現在的生產者只顧添加太多的成分,以概念吸引消費者,卻往往忽視了口感方面的突破,消費者在選擇飲料時不要被新鮮花哨的健康概念迷惑。
近年來飲料行業(yè)炒概念成風,推廣方式上有“體驗營銷”、“角色營銷”、“產品概念營銷”等,紅火一時的新品牌則有“第五季”、“脈動”、“他+她”等,各領風騷一兩年。很多企業(yè)誤以為產品概念就是營銷真諦,可以憑此縱橫市場,然而轟轟烈烈開場,悄無聲息收兵的飲品企業(yè)不在少數。天津師范大學廣告系主任許椿教授說,整個飲品市場大都在美容、維生素、增加體力以及抗衰老這些概念上狠下功夫。由于缺乏客觀標準和判斷尺度,使很多消費者認識模糊,不愿意輕易嘗試產品;如果許多概念性功能飲品過分強調功效,那么與大眾飲料相比,它們就是飲料行業(yè)中的小眾產品了,銷量反而會受到不利影響。
理性消費急需引導
一般而論,專家的觀點和意見,可以給消費者提供參考。但當不同立場的專家秉持相互沖突的說法時,也會讓消費者無所適從。
對于一件涉及科學的事情,要有定論的確不易。評判一款飲料有無功能、功能強弱及對健康的影響,要靠實驗數據說話。
去年,比利時根特大學醫(yī)院的醫(yī)生,通過回顧近十年相關研究發(fā)現,功能飲品能顯著提高人的注意力和反應速度,記憶力也有不同程度提高,但其功效多為咖啡因在起作用,提神醒腦防止瞌睡。也有研究對功能飲品表示質疑。美國底特律亨利福特醫(yī)院的研究者發(fā)現,達到一定含量的咖啡因和?;撬幔瑫黾尤梭w血壓和心率,影響心臟功能。而澳大利亞艾德蕾德醫(yī)院研究發(fā)現,無糖配方的紅牛飲料,可使血液粘稠,有增加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最新一期的《藥物療法年鑒》(TheAnnals 0f Pharmacotherapy)刊載,美國韋恩州立大學研究者對功能飲品進行了測試,15名健康成人,在連續(xù)7天里每天喝2聽功能飲品,結果發(fā)現,功能飲品使他們血壓升高10mm Hg,心率每分鐘增加5次。
雖然不同的實驗方未必能夠得出一致的結論,但嚴謹的科學實驗還是最具有說服力的。換個角度來看,不同的專家聲音和實驗數據使消費者有了更多的參考和選擇,總比只有一種聲音要好些。
在事關公眾健康的消費習慣引導方面,食品藥品主管部門也不應缺位。2005年7月1日,國家相關部門建立了保健食品審評專家?guī)?,承擔保健食品技術審評及相關咨詢工作,由于原審評專家任職已屆滿,今年擬重新聘請新一屆保健食品審評專家。這個專家?guī)焓欠窨梢猿袚娤M習慣引導方面的職能?或者可以聯合一些科研院所進行保健食品的科學實驗,及時發(fā)布相關的指導意見?這些都是主管部門工作中有待完善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