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配價語法、語義指向和語音特征等角度對“N1+V1V2+N2”句式進行了分析,討論能使其產(chǎn)生“致使”意義的制約條件,并分情況討論了V1V2可能有的配價組合方式,得出了“N1+V1V2+N2”結構只有在V2是一價動詞時才能夠產(chǎn)生“致使”義。
關鍵詞:“N1+V1V2+N2”結構 致使義 配價 語義 語音特征
一、引言
(1)中國隊打贏了美國隊。
(2)中國隊打敗了美國隊。
這兩句話的句法格式相同,即“N1+V1V2+N2”,補語(V2)用了兩個反義的動詞“贏”和“敗”,但是句子表達的意思相同,即都理解為中國隊獲勝。其原因,一般認為是由于“贏”和“敗”的語義指向不同所造成的?!摆A”的語義指向“中國隊”;“敗”的語義指向“美國隊”。
例(1)可以變換為:
(1)a.中國隊打美國隊,中國隊贏了。
例(2)可以變換為:
(2)a.中國隊打美國隊,使美國隊敗了。
從變換式可以清楚地看到,例(1)無“致使”義,例(2)有“致使”義。我們感興趣的是,為什么同為由兩個動詞性成分組成的動補結構,“打贏”無“致使”義,而“打敗”卻有“致使”義呢?本文試圖通過對“N1+V1V2+N2”結構中V1V2的研究,從配價語法、語義指向和語音特征等角度,討論V1V2結構產(chǎn)生“致使”義的制約條件。
在“N1+V1V2+N1”中,V1和V2是構成動補結構,其中動詞V1是主要動詞,動詞V2是動詞V1產(chǎn)生的結果。王力先生把“行為能使受事者得到某種結果”的格式稱為使成式,使成式由動結式結構表達,結果補語主要由動詞和形容詞充當,動詞表示動作行為,補語表示動作行為的結果。[1]形容詞和趨向動詞充當補語的情況比較復雜,在此不做討論。本文主要討論V2為一般動詞與前一動詞V1所構成的動補結構產(chǎn)生“致使”義的制約條件。具體而言,其制約條件主要體現(xiàn)在動詞V1與V2的配價特征和V1與V2的語音特征兩個方面。下面具體論述之。
二、“N1+V1V2+N2”結構中動詞的配價特征形成的制約條件
動詞是句子的核心、中心和重心,在“致使”句里起著核心作用的不是一個動詞,而是一個黏合性的動詞詞組V1V2,不過其作用相當于一個動詞。為了方便討論,把使成式記作形式“N1+V1V2+N2”。從配價語法來看,“致使”句中的V1主要有兩種:一價動詞和二價動詞。下面分別討論。
(一)V1為一價動詞
在V1為一價動詞的前提下,充當補語的V2存在兩種可能性:一種是V2為一價動詞;另一種是V2為二價動詞。
1.V2為一價動詞
(3)哥哥哭醒了妹妹?!绺缈?妹妹醒了。
(4)孟姜女哭倒了三千里長城?!辖?三千里長城倒。
例(3)中“哭”為一價動詞,“醒”也是一價動詞,哥哥通過哭使得妹妹醒了,產(chǎn)生了“致使”的意思。同樣,在例(4)中,“哭”和“倒”都是一價動詞,因為孟姜女的哭使三千里長城倒了。
在V1和V2均為一價動詞的句子中,V1和V2均需要一個配價成分與之同現(xiàn),從例句中可以看出,N1是V1的配價成分,N2是V2的配價成分,因為動詞配價成分的滿足,因此句子是成立的。漢語句子無標記語義結構的順序是“施事+動詞+受事”。從“N1+V1V2+N2”句式來看,N1是V1的施事,也出現(xiàn)在V1之前,句義按照無標記語義結構的順序,即“施事+動作”的意義理解;就N2和V2的關系來看,N2不是V2的受事,而是V2的施事,但是其語序沒有按照漢語句子無標記語義結構的順序排列,而是采取了有標記語義結構的順序,即把施事放在的動詞之后。根據(jù)格語法理論,表層句法結構的順序不影響其深層的格關系,也就是其語義理解不會改變。[2]因此,N2只能理解為施事,但由于其位置的變化,必然賦予其特殊的語序意義,這個意義就是“致使”義。
由例句可見:當V1和V2均為一價動詞時,由于N1是V1的動作發(fā)出者,那么論元N1的出現(xiàn)滿足了一價動詞V1的需要,而N2由于受到V1的作用產(chǎn)生了V2這樣的結果,N2與V2在意義上緊密聯(lián)系,那么論元N2的出現(xiàn)滿足了一價動詞V2的需要,通過V1V2的粘合把句子前后的兩個部分連接在一起。所以,當V1和V2均為一價動詞時,“N1+V1V2+N2”符合了“N1+V1V2+N2”→(N1+V1)+(N2+V2)的形式,我們可以說,V1和V2為一價動詞時,“N1+V1V2+N2”能夠產(chǎn)生”致使“義。
2. V2為二價動詞
(5)昨天是她參加跳遠比賽的,結果(她)還是跳輸了最關鍵的一場(比賽)?!?她輸了最關鍵的一場比賽。
(6)問都沒有多問一句,他拿起背包就跑了出去,一路狂奔,到了商店,他跑忘了要買的東西?!?他忘了要買的東西
例(5)中,“跳”是一價動詞,“輸”是二價動詞,她去跳(遠),她輸了最關鍵的一場(比賽)?!八斄俗铌P鍵的一場(比賽)”不能夠理解成:因為她跳使最關鍵的一場(比賽)輸。因此,“跳輸”沒有產(chǎn)生“致使”義。同樣例(6)中,“跑”是一價動詞,“忘”是二價動詞,他跑,他忘了要買的東西,也不能理解為“使要買的東西忘”,因此,例(6)也不產(chǎn)生“致使”義。由此可見,當V1為一價動詞,V2為二價動詞時,述元N1的出現(xiàn)同樣還是為滿足一價動詞V1的需要,而V2是二價動詞,如果要使句子成立,那么滿足V2的兩個必要述元必須出現(xiàn),因此,二價動詞V2是連接N1和N2的紐帶,即N1和N2是V2的兩個必要述元??梢缘贸鲞@樣的結論,當V1是一價動詞,V2是二價動詞時,N1+V1V2+N2→(N1+V1)+(N1+V2+N2)。這個推論形式違背了能夠產(chǎn)生“致使”義的N1+V1V2+N2→(N1+V1)+(N2+V2)形式,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當V1為一價動詞,V2為二價動詞時,“N1+V1V2+N2”不能夠產(chǎn)生“致使”義。
(二) V1為二價動詞
在V1為二價動詞的前提下,充當補語的V2也存在兩種可能性:一種是V2為一價動詞;另一種是V2為二價動詞。
1.V2為一價動詞
(7)獵人打死了那只狼。→獵人打那只狼+那只狼死了
(8)他咔嚓一聲扭斷了黃瓜。→他扭黃瓜+黃瓜斷了
例(7)中,“打”是二價動詞,“死”是一價動詞,句子意義可以理解為:獵人打那只狼,使得狼死了。同樣在例(8)中,“扭”是二價動詞,“斷”是一價動詞,句子中同樣帶有“致使”義:因為他扭,使得黃瓜斷了。由例可見,當V1是二價動詞,V2是一價動詞時,N1是V1的動作發(fā)出者,N2是V1動作的受事者,因此,N1和N2分別是二價動詞V1的兩個述元。V2是一價動詞,且是N2的結果,所以,N2是滿足V2的述元。整個句子結構通過二價動詞V1前后連接起來,表達了完整的句子意義,即N1+V1V2+N2→(N1+V1+N2)+(N2+V2)??梢缘贸?,當V1為二價動詞,V2為一價動詞時,“N1+V1V2+N2”能夠產(chǎn)生“致使”義。
2.V2為二價動詞
(9)他學會了這首詩?!麑W這首詩+他會這首詩
(10)她看懂了這道題目?!搭}目+她懂了這道題目
例(9)中,“學”是二價動詞,“會”是二價動詞,這句話的意思是:他學了詩并且他會了這首詩。雖然“學會”也是動結式結構,但是不能理解成:他學詩,從而使詩會?!皶辈⒉皇且驗椤皩W”而使“這首詩”產(chǎn)生的結果。例(9)沒有產(chǎn)生“致使”義。例(10)也是同一結構,“看”是二價動詞,“懂”是二價動詞,只能是:她看題目,她懂了。而不能理解為:她看所以使題目懂了。“懂”不是“題目”的結果。例(10)也沒有產(chǎn)生“致使”義。由此可知,當V1為二價動詞,V2為二價動詞時,N1發(fā)出動作V1作用在N2上,所以V1連接了N1和N2兩個述元。但是由于V2也是二價動詞,需要出現(xiàn)兩個述元,所以V2也連接了N1和N2。那么“N1+V1V2+N2”結構產(chǎn)生的句子意義可以寫成:N1+V1V2+N2→(N1+V1+N2)+(N1+V2+N2)。這與產(chǎn)生“致使”義的形式相違背,因此,當V1、V2都是二價動詞時,不能夠產(chǎn)生“致使”義。
(三)“N1+V1V2+N2”結構中特殊的“致使”義
在“N1+V1V2+N2”中,也會出現(xiàn)V1V2的語義指向全部后指但句子仍然具有“致使”義的情況。例如:
(11)一番話氣跑了王小明。
(12)旅行累倒了好幾個人。
(13)這氣壞了有藝術良心的陳俠君。
(14)柔嘉笑得肚子都痛了,說:“笑死我了!”
V1和V2都是指向后面的賓語,這種使成句的語義關系是N1通過V1作用于N2,并導致N2處于新性狀V2。由此,這種使成句可以表示為N1(施事)+V1(施事發(fā)出的動作)V2(受事結果)+N2(受事)。但是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種致使情況跟以上談到的致使情況不同的是:施事一般為事物,具有[-人]語義特征;V2一般表示一種[-自主]行為。通過語料的調(diào)查,這種情況很少,是“致使”句語義指向的非典型形式。
(四)小結
V1為一價動詞V1為二價動詞動詞V1V2的語義全部后指
V2為一價動詞V2為二價動詞V2為一價動詞V2為二價動詞
N1+V1V2+N2
能夠產(chǎn)生“致使”義N1+V1V2+N2
不能夠產(chǎn)生“致使”義N1+V1V2+N2
能夠產(chǎn)生“致使”義N1+V1V2+N2
不能夠產(chǎn)生“致使”義N1+V1V2+N2
能夠產(chǎn)生“致使”義
由上表可以得出如下結論:1.“N1+V1V2+N2”能否產(chǎn)生“致使”義與主要動詞V1的配價無關。2.只有V2是一價動詞時,“N1+V1V2+N2”能夠產(chǎn)生“致使”義。3.兩個動詞V1和V2的語義全部后指時,“N1+V1V2+N2”能夠產(chǎn)生“致使”義。
二、“N1+V1V2+N2”結構中動詞語音特征形成的制約條件
通過考察可知,能夠進入“N1+V1V2+N2”句式且能產(chǎn)生“致使”義的V2受到一個很明顯的限制:只有單音節(jié)動詞才能進入V1V2帶賓語,產(chǎn)生“致使”義,雙音節(jié)詞則不能進入V1V2后帶賓語。經(jīng)過對語料的調(diào)查得知,如果V2是雙音節(jié)的動詞,那么句式就會發(fā)生改變,會變成N1+V1得+(N2+V2)。在語料中有大量這樣的例子存在。如:
(15)她打得我兩眼發(fā)花。
(16)她立刻打噴嚏,嚇得我忙把窗戶關上。
(17)饅頭熱氣騰騰,看得我口水直流。
(18)他用力一握,痛得我叫起來。
由以上例句看出,V2都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音節(jié)構成的,且放在句子的最后。而在V1V2中,補語V2極少出現(xiàn)雙音節(jié)詞。
通過對V1V2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能夠構成V1V2式的V1比V2多。“鄭懷德(1987)曾選取2113個義項動詞進行劃分,發(fā)現(xiàn)帶結式動詞有1727個,而不帶結式動詞僅有386個?!盵3]充當使令句V1的動詞很多,有一價動詞和二價動詞。而能充當V2的動詞卻很有限,陳巧云(2000)考察了能充當結果補語的動詞,只有115個。宛新政(2005)具體考察了這115個動詞中只有89個能進入使成句。我們對陳巧云考察的115個作補語的動詞做了進一步的分析,經(jīng)過考察發(fā)現(xiàn),能夠進入“N1+V1V2+N2”句式作補語,且能產(chǎn)生“致使”義的動詞只有60個。這60個動詞如下:
爆、崩、繃、癟、殘、沉、重、穿、倒(dǎo)、倒(dào)、定、丟、斷、翻、飛、瘋、鼓、糊、花、化、壞、昏、活、卷、開、哭、垮、爛、落、裂、亮、聾、滅、惱、跑、破、瘸、灑、散(sǎn)、散(sàn)、傷(心理上的)、傷(生理上的)、睡、死(失去生命)、碎、瞎、響、笑、醒、暈、砸、腫、走、敗、光、退、皺、病、啞。
有的研究提出,V2主要是不及物動詞(一價動詞),也有少數(shù)及物動詞(二價動詞)。但是我們到現(xiàn)在并沒有查到有及物動詞作V2能夠產(chǎn)生“致使”義的語料。從配價語法的角度來分析,V2只有是一價動詞(即不及物動詞)時,V1V2結構才能產(chǎn)生“致使”義。
三、結語
關于“N1+V1V2+N2”“致使”義的來源,陸儉明先生在討論兼類詞的問題時曾經(jīng)涉及到,他認為:“是由格式所賦予的?!盵4]當然,陸先生所謂的格式,準確地說就是語序。根據(jù)認知語言學的相似性理論,形式和意義存在普遍的相似關系,即一個形式就會表示一個意義,無標記格式和有標記格式是兩種不同的語言形式,自然就會表示不同的意義,就上面討論的語序問題而言,有無標記格式一個重要的不同的意義就是“致使”義。因此,“N1+V1V2+N2”能夠產(chǎn)生“致使”義的根本原因在于V2+N2這種語序。
由以上分析可知:第一,從動詞配價上看,在“N1+V1V2+N2”句式中,當V2為一價動詞是時候,能夠產(chǎn)生“致使”義,而V1不受此限制。第二,從語義指向上看,當兩個動詞V1和V2的語義全部后指時,“N1+V1V2+N2”也能夠產(chǎn)生“致使”義,但此種情況為致使句語義指向的非典型形式。因此,在致使句中,V2的語義指向一般指向N2。即便是在非典型形式中,V2也遵守這一原則。第三,從語音特征方面看,只有單音節(jié)動詞才能進入V1V2帶賓語,產(chǎn)生“致使”義,雙音節(jié)詞則不能進入V1V2后帶賓語。
根據(jù)以上得出的結論,我們就很容易解釋“中國隊打贏了美國隊”和“中國隊打敗了美國隊”中,“贏”的語義前指,“敗”的語義后指的原因了?!摆A”是二價動詞,二價動詞作補語,不能夠產(chǎn)生“致使”義,“贏”的語義按正常語序前指,句子理解為:中國隊打美國隊,中國隊贏了。而“敗”是一價動詞,根據(jù)分析,能夠使句子產(chǎn)生“致使”義,因此“敗”語義后指,句子就可以解釋為:中國隊打美國隊,使美國隊敗了。通過本文的分析,不僅解釋了例(1)例(2)的矛盾,而且也得出了在“N1+V1V2+N2”句式中V1V2結構“致使”義的制約條件。
(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07CYY021],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08YYD012],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項目[05SJD740010,06SJB740009],南京林業(yè)大學項目[163080029]。)
注 釋:
[1]王力《漢語史稿》(中冊)第403頁,中華書局,1980年。
[2]菲爾墨《“格”辯》(胡明揚譯),商務印書館,2005年。
[3]宛新政《現(xiàn)代漢語致使句研究》第177頁。
[4]陸儉明《現(xiàn)代漢語語法研究教程》(第3版)第49頁,北京大學
出版社,2005年。
參考文獻:
[1]陳巧云.動詞做結果補語情況探析[J].新鄉(xiāng)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
報,2000,(3).
[2]金枚.動補格受事賓語句的語義類別芻議[J].赤峰學院學報,2008,
(5).
[3]劉探宇.一元非作格動詞帶賓語現(xiàn)象[J].中國語文,2009,(2).
[4]陸儉明,“VA了”述補結構語義分析[J].中國語文,1990,(1).
[5]陸儉明.語法研究和探索(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1.
[6]沈家煊.不對稱和標記論[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7]沈家煊.句式和配價[J].中國語文,2000,(4).
[8]馬慶株.漢語動詞和動詞性結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9]宛新政.現(xiàn)代漢語致使句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10]熊仲儒.現(xiàn)代漢語中的致使句研究[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2004.
(湯景鑫 南京林業(yè)大學人文學院 21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