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基于Ellis的個人差異研究框架,總結了國內(nèi)關于個人差異對語言學習成果影響的實證研究。研究發(fā)現(xiàn),國內(nèi)的各研究成果之間大多是相互支持的,也有少數(shù)結論相左,但總的研究成果與Ellis的研究結論是基本一致的。同時,個人差異與語言學習成果之間的動態(tài)關系還需研究者更多的關注。
關鍵詞:個人差異 語言學習成果 影響
一、引言
個人差異研究框架是由Ellis于1994年在其所著的《第二語言習得研究》一書中提出的。蔣祖康(1999)在北京外國語大學語言學引進叢書中的《第二語言習得研究》一書中對該框架也做了較詳細的介紹。Spolsky(1989)曾非常重視個人差異研究,認為個人差異是第二語言學習的重要條件。個人差異研究框架的提出為今后的個人差異研究提供了思路。
該框架(見圖1)由三組相互聯(lián)系的變量組成。第一組變量是個人差異,它包括對語言學習的看法、情感狀態(tài)以及一般個人差異因素等。一般個人差異因素又包括年齡、語言學能、學習風格、動機和性格。第二組變量是學習者策略。第三組是語言學習成果,它可以指第二語言的整體水平、完成某一特殊語言任務后的成就以及習得速度。這三組變量是通過語言學習過程和語言習得機制相互作用復雜地聯(lián)系在一起的。該框架中存在著三對關系:第一對關系是個人差異與語言學習成果的相互影響;第二對關系是個人差異與學習者策略的相互影響;第三對關系是學習者策略與語言學習成果的相互影響。同時這三對關系也是一種動態(tài)關系,例如:特殊語言任務的出色完成,影響學習動機的改變,改變之后的動機又會影響語言學習的成果。
建立個人差異研究框架的最終目的是研究個人差異對語言學習成果的影響。該框架主要通過兩條路徑來實現(xiàn):第一,個人差異直接影響語言學習成果;第二,個人差異通過影響學習策略的選擇,間接影響語言學習成果。因篇幅所限,本文只綜述國內(nèi)研究者通過第一條路徑所獲得的研究成果,探討國內(nèi)學者們的研究結論是否相互印證,同時也把他們的研究結論和Ellis的研究結論做對比。
個人差異研究框架圖
二、個人差異對語言學習成果影響的研究
(一)對語言學習的看法
Ellis把對語言學習的看法看成是一種個人差異因素。國內(nèi)較少關注它與學習成果的關系,而較重視學習態(tài)度或自我概念與學習成果的關系。國外的一些研究證實,對語言學習持不同的看法,會影響語言學習成績的不平衡(Ellis,1999)。如Abraham和Vann(1987)在進行個案調查時發(fā)現(xiàn),重視語法的學習者的TOEFL成績比不重視語法學習者的成績要好,但是后者的英語口語水平更高。
(二)情感因素——焦慮
國內(nèi)關于焦慮與語言學習成果關系的研究較多,特別是對構成語言學習成績的各方面(聽力、口語、閱讀和寫作)都有所涉及。余心樂(1999)分析了成人英語專業(yè)學生的英語學習焦慮與聽力理解成績之間的關系,得出的結論為:成人學生的英語課堂焦慮感與他們的聽力理解基本不相關。解珊(2007)通過問卷調查,分析了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的焦慮心理對口語成績的影響。其結果顯示:焦慮心理與口語成績存在負相關(r=-.236, p<0.5)。石運章、劉振前(2006)研究了非英語專業(yè)學生英語閱讀焦慮與英語水平考試成績之間的關系。得出的結論是:閱讀焦慮與英語四級成績負相關,但關聯(lián)性并不強。王雪梅(2001)分析了寫作前計劃時間與考試焦慮的關系。數(shù)據(jù)表明:英語寫作前,計劃時間與考試焦慮水平的相關系數(shù)為-0.530,相關程度達到中度負相關。
余心樂的結論表面上與以上其它研究結果不同,但實質上都證實了不同的焦慮對語言學習成果有著直接的影響。余心樂還認為,促進性焦慮感和妨礙性焦慮感有時相互抵消,因而對學習成績沒有明顯作用;這也說明了焦慮對二語習得不起決定作用(與其它研究結論相同)。Ellis也認為有足夠的證據(jù)證明焦慮是二語習得中的重要因素。但是最好不要將焦慮(存在或不存在)看作是二語學習成功的必需條件,它只是對不同的學習者起不同程度作用的一個因素。
(三)個人差異因素
1.年齡
辛柯、周淑莉(2006)利用“關鍵期假說”分析了兒童二語習得年齡對其研究生時期英語水平的重要影響。通過分析研究生英語水平和小學英語課程設置的相互關系發(fā)現(xiàn):(大概9~10歲)從小學四五級起開始學習英語的學生,到了成人(本科或研究生)階段,相當一部分人的口語能力和綜合能力有可能達到較高水平,而從初中(大概12~15歲)開始學英語,這種可能性相對要小得多。劉件福(1999)研究了年齡對中國學生的英語語法學習速度、成效和學習過程的影響,調查得出的結論包括兩方面:第一,在外語語法學習初期,成年人在學習速度或成效方面領先于兒童;第二,成年人和兒童在學習外語語法時,經(jīng)歷類似的學習過程(即年齡與學習過程無關)。
以上兩項研究都認為年齡對語言學習有影響。辛柯、周淑莉得出的結論認為兒童和青年人在獲得的英語學習成果方面有差異,從而證明關鍵期(大概10歲左右)對學習的影響。我們認為英語學習者在學習和成長過程中,會受到各種因素(如動機、學習風格和性格等)的影響。如果不考慮或不對這些因素加以控制,單從學習英語的年齡段來說明英語學習成績的好壞,似乎可信度不高。劉件福最終基本認同了Ellis得出的一些共性結論,即成年人在短期內(nèi),特別是語法學習初期,比兒童學得要快,但從長期看,兒童比成年人更有可能達到較高水平。
2.語言學能
吳一安、劉潤清先生(1993)在調查我國英語本科生的素質情況時發(fā)現(xiàn),語言學能與學習成績有相當高的相關性。戴運財(2006)以低年級(大一)和高年級(大三)的學生為被試,采用MLAT(Modern Language Aptitude Test)測量出被試的語言學能。研究進行了三次分析,最終得出結論:語言學能與學習成績之間確實存在一定的相關性。Ellis發(fā)現(xiàn)語言學能是對第二語言習得最有預測能力的因素之一。以上研究都說明語言學能與語言學習成果具有一定的相關性,這一點與Ellis的觀點是一致的。Ellis還認為,語言學能關注第二語言的語言學方面和交際能力的發(fā)展,然而大多數(shù)的語言學能研究考察的是認知方面和學術方面的語言水平,而不是人與人之間的交際能力。
3.學習風格
吳一安、劉潤清先生(1993)的研究表明:場獨立型的學生語言測試成績要比場依賴型的學生好。陸根書(2005)將大學生的學習風格分為:自我管理及意義導向的學習風格;缺乏管理及再現(xiàn)導向的學習風格;學習過程外部管理及情景導向的學習風格。其研究結果表明:采用意義導向的學習風格的學生,其GPA成績顯著高于采用再現(xiàn)導向和情景導向學習風格的學生。陶幸娟,崔焱(2007)對護理專業(yè)學生的不同學習風格與學習成績的相關性進行了研究,發(fā)現(xiàn)它們之間具有顯著的相關性。
在以上研究中,陸根書對學習風格進行了與眾不同的劃分,但都說明了學習風格與學習成績有相關性。Ellis在總結眾多關于FI(場獨立型)/FD(場依賴型)的研究結果時表示,對FI/FD所采取的研究手段或方法不能解釋認知風格和第二語言學習之間的關系。如果與第二語言習得有關的話,可能屬于語言學能而不是認知風格。
4.動機
湯聞勵(2005)的研究結果表明:在我國的應試教育環(huán)境下,以四六級為導向的學習動機操縱著英語口語學習,花在英語口語學習上的時間越少,英語口語能力越差。馬廣惠(2005)研究了學習動機和努力程度對外語學習成績的影響,得出的結論是:動機變量對外語學習成績沒有直接的影響,只是通過努力變量間接影響外語學習成績。
在以上研究中,前者證明動機對英語學習有直接影響,而后者認為只有間接影響。本文認為導致研究結果差異的原因在于前者只考察了動機對口語的影響,而后者研究的是對整體考試成績的影響;二者所依據(jù)的動機概念和分類不同(后者認為概念只是一種心理傾向)。Ellis認為雖然動機可能受到以前的學習經(jīng)歷的影響,但是它的力量仍在于它能強有力地預測第二語言所取得的成就。因此不管動機對英語學習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持整合性或工具性動機的學習者,或兩種動機都有的學習者,在學習中將表現(xiàn)出更大的努力和堅持。
5.性格
丁樹榮等(1995)對河北省的高二學生進行了個性特征與學習成績關系的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穩(wěn)定性性格與學習成績呈顯著負相關;內(nèi)外向性格與學習成績呈明顯正相關;精神質性格與學習成績呈明顯負相關。梁曉波、譚桂伶(1999)對3個年級共263名英語本科生進行了調查。通過對數(shù)據(jù)的分析可知:第一,學習者內(nèi)/外向型性格與英語學習并無顯著的相關;第二,內(nèi)向型學生容易在英語學習的總體水平上優(yōu)于外向型學生;第三,內(nèi)向型在精讀、聽力、語法上容易取得好成績而外向型在口語、泛讀等方面容易取得好成績。
以上兩個結論有些相左,這可能與考試試題有關,如果試題在精讀、聽力、語法上分值高,那么內(nèi)向型學生可能取得更好的成績。Ellis在總結了其它研究者所得出的正反方面的結論之后,認為性格變量與第二語言學習之間的關系還不明確;有些事實可證明外向型學習者在與基本的人際交流技能有關的語言方面有優(yōu)勢,更容易主動地參與口語交流。
三、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國內(nèi)的實證研究大部分屬于實驗性研究。實驗性研究涉及到實驗的設計、研究工具、結果的分析等等,這些方面在信度和效度上都很難把握。實驗設計的依據(jù)是什么,對不相關變量的控制,以及分析結果所采用的方法等都是必須考慮的問題。如辛柯、周淑莉沒有對其它的相關變量如動機、學習風格以及性格進行控制,從而影響了最終結論的可信度。有的調查對象比較少,如余心樂只選用了49名被試。另外,做回歸線分析時被試至少要有200名,否則會影響最終的結論,如湯聞勵在文章中也提到了這方面的不足。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國內(nèi)關于個人差異對語言學習成果的影響的實驗性研究做得已比較全面,但仍有不足之處。研究結果絕大部分證實了個人差異對語言學習成果有直接影響,結論也與Ellis研究結論基本一致。個人差異與語言學習成果之間的關系是一種動態(tài)關系。國內(nèi)研究把目光集中在個人差異對語言學習成果單方面的影響上,而對語言學習成果對個人的影響然后再影響到語言學習成果上這種動態(tài)關系的關注還不夠。因為缺乏關注,目前很少有人質疑在個人差異研究框架中語言學習成果如何能夠或以怎樣的方式反過來影響個人的學習風格,學習焦慮程度等。
參考文獻:
[1]Bernard Spolsky.Conditions for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2]Rod Ellis.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9.
[3]Rod Ellis.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4.
[4]戴運財.語言學能對二語習得的影響[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6,
(6).
[5]丁樹榮,李貴教.學生個性特征與學習成績關系初探[J].中國心
理衛(wèi)生雜志,1996,(4).
[6]赦玫,赦若平.英語成績與成就功能、狀態(tài)焦慮的相關研究[J].
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2).
[7]蔣玉琴.焦慮度與大學本科英語學習成績的關聯(lián)性研究[J].教育
與職業(yè),2006,(8).
[8]蔣祖康.第二語言習得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9]梁曉波,譚桔伶.內(nèi)/外性格與英語學習[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
學報,1999,(4).
[10]劉件福.外語語法學習中的年齡角色[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
報,1999,(5).
[11]陸根書.學習風格與學習成績的相關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
究,2005,(4).
[12]馬廣惠.學習動機和努力程度對外語學習成績的影響[J].解放
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5,(4).
[13]邵丹.不同起始年齡英語學習者中語言學能和語言水平的關系
[J].科教文匯,2007,(1).
[14]石運章,劉振前.外語閱讀焦慮與英語成績及性別的關系[J].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2).
[15]陶幸娟,崔焱.護理專業(yè)學生學習風格與學習成績的相關性研
究[J].護理學雜志,2007,(3).
[16]湯聞勵.動機因素影響英語口語學習的調查與分析[J].外語教
學,2005,(2)
[17]王愛平,車宏生.學習焦慮、學習態(tài)度和投入動機與學業(yè)成績
關系的研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5,(1).
[18]王雪梅.英語寫作前計劃時間因素受學習者認知方式與焦慮程
度影響的實證研究[J].外語教學,2001,(4).
[19]王銀泉,萬玉書.外語學習焦慮與其對外語學習的影響[J].外
語教學與研究,2001,(2).
[20]吳一安,劉潤清,Jeffrey.中國英語本科學生素質調查報告[A].
語言學習理論研究[C].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3.
[21]吳旭東.第二語言習得研究——方法與實踐[M].上海:上海外
語教育出版社,2006.
[22]解珊.語言焦慮與英語口語自我感知、口語成績的相關研究[J].
外國語言文學研究,2007,(2).
[23]辛柯,周淑莉.年齡因素對二語習得的影響:臨界期假說實證
[J].外語教學,2006,(4).
[24]楊晉.英語學生焦慮感和聽力理解的關系[J].外語研究,2000,
(1).
[25]余心樂.成人學生英語課堂焦慮感與聽力理解成績的關系[J].
語言教學與研究,1999,(2).
[26]吳麗林.內(nèi)/外向性格傾向優(yōu)秀語言學習者學習策略運用研究
[J].外語學刊,2005,(2).
(方偉 肖穎利 長沙 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 41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