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反”的本義是“攀引”,在古文字中它與“”(攀)是異體字的關(guān)系。《說文解字》對(duì)“反”的解釋為“覆也”,是“攀引”義的引申義。后人造“扳”字以承擔(dān)了“反”的“攀引”本義。
關(guān)鍵詞:反 攀引 本義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釋“反”為:“反,覆也,從又、。”我們以為這里許慎對(duì)“反”的解釋并不是“反”的本義。
甲骨文中“反”字作“”“”,金文中“反”字作“”“”“”“”,由此可以看出,古文字中“反”字皆從“又”?!胺础弊謴挠謴?,“又”為手形,為山崖石巖,意思就是人以手攀援山崖?!墩f文解字》部云:“,引也,從反?;蜃鳌?今字作‘攀’)?!薄啊毕駜墒窒蛲馀室?,是個(gè)象形字。而“反”則是個(gè)會(huì)意字,攀引之手和所攀之崖二者俱備。可見,“反”與“”雖然造字方法不同,但從形體上分析意義完全相同。所以,我們以為上古“反”與“”是異體字的關(guān)系,本義當(dāng)為“攀引”。
再者,經(jīng)傳古文中有“扳”字?!队衿?8226;手部》有云:“扳,攀?!薄稄V雅#8226;釋言》:“扳,援也?!薄峨[元年公羊傳》:“隱長又賢,諸大夫扳隱而主之?!焙涡葑⒃?“扳,引也?!边@里“扳”訓(xùn)為“引”,與《說文解字》中“”字之訓(xùn)完全相同。《禮記#8226;喪大記》注云:“承念哭者,哀慕若欲扳援?!薄夺屛摹吩?“扳本又作攀?!薄冻o#8226;嚴(yán)忌<哀時(shí)命>》:“往者不可扳援兮,來者不可與期?!焙榕d祖補(bǔ)注:“扳,與‘攀’同。引也?!薄稘h語大字典》對(duì)“扳”的解釋是:“同‘攀’。攀援,攀附?!薄肚f子#8226;馬蹄篇》云:“鳥鵲之巢可攀援而窺。”《釋文》云:“攀又作扳。”這些都說明“扳”與“攀”是完全同義的。而“攀”也即《說文解字》中所說之“”,或作之。所以,“扳”與“”完全同義可證。而“扳”實(shí)則是“反”后起的加了偏旁的孳乳字。從字形上即可看出“扳”是“反”加了提手旁之后所形成的字。我們知道,“反”字本身已經(jīng)帶有表示“手”的“又”了,又為何再加上表示手的“”呢?我們來看幾個(gè)例子:“益”的本義就是水滿而出,它的古文字形體中就已經(jīng)含有“水”的形象了,后代反而用加上水的“溢”來表示“益”的本義。原因是隨著時(shí)代的發(fā)展,“益”有了其他的引申義,而且其引申義用得更為頻繁,所以就用“益”的引申義表示了它的常用義,反而用加了“氵”偏旁的“溢”來表示“益”的本義。同樣道理的還有“困”和“”、“嗇”和“穡”(“來”即麥,“穡”有“來”又從“禾”)等等。正如楊樹達(dá)先生所云:“凡會(huì)意加形旁之字,必蹈重復(fù)之病?!薄耙纭睘椤耙妗敝厮啊睘椤袄А敝啬?,“穡”為“嗇”重“禾”,而“溢”“”“穡”反而分別表示“益”“困”“嗇”之初義。同樣道理,“扳”從手,而“反”本身又含有“手”(“又”),所以“扳”正是“反”重手之后起字,“扳”表示的正是“反”的本義。從而可知“反”的本義正是“扳”。前面已證“扳”與“”完全同義,所以“反”的本義正與“”相同,是“攀引”之義。
從聲韻上來看,“反”“”二字,二者同在古韻“元”部。《詩經(jīng)#8226;齊風(fēng)#8226;猗嗟》云:“四矢反兮。”“反”《韓詩》作“變”?!对娊?jīng)#8226;小雅#8226;賓之初筵》中有:“威儀反反。”“反反”,《韓詩》作“板板”。《莊子#8226;秋水》有云:“是謂反衍?!薄夺屛摹吩?“‘反’本作‘畔’?!卑凑仗谱鞣渡瞎乓羰謨?cè)》,上古“變”屬元部,“板”也屬元部,“畔”亦屬元部,可知“反”上古當(dāng)屬元部無疑。因?yàn)椤芭省币鄬俟彭崱霸辈浚浴胺础焙汀啊惫彭嵪嗤?。從《上古音手?cè)》可知,“反”屬幫母,“攀”屬滂母,所以“反”“”為幫滂旁紐的關(guān)系?!芭省睘槠铰暉o疑,而今音中“反”卻讀為上聲,為何?其實(shí),上古音里“反”本來就讀平音。《漢書#8226;雋不疑傳》有云:“每行縣錄囚徒還,其母輒問不疑:‘有所平反,活幾何人?’”如淳曰:“反音幡,幡,奏使從輕也?!庇帧稘h書#8226;張安世傳》曰:“何以知其不反水漿邪?”師古云:“‘反’讀曰‘翻’?!薄稄V韻》平聲十三元附袁切下有“反”字,云:“斷獄平反。”可知,古音“反”與“攀”一樣,皆為平音。由上可以看出,上古音中“反”與“”韻部相同,聲紐為旁紐關(guān)系,聲調(diào)又一致,可知古音中二者讀音是基本相通的。
以上可證,“反”與“”在上古音義皆相同,所以說二者是異體字的關(guān)系,“反”正是“”的或字。因此,“反”的本義當(dāng)為“”的本義,即“攀引”。
“反”既然與“”為音義相同的異體字,從象形字“”的形象上可以看出,它像兩手向外攀引之形,此時(shí)兩手必然外向相反,而會(huì)意字“反”是人以手攀崖,所以也必然反向其手。因此,后來“反”字引申出“相反”之義,與“正”相對(duì),為“反覆”。后又為“違背”、為“還歸”、為“反對(duì)”、為“反叛”等等,皆是在此“反覆”義基礎(chǔ)上引申孳乳而來的??梢姡胺锤病敝x是“反”的引申義,許慎正是只說出了“反”的這個(gè)引申義,而沒有揭示出其本義。后來,因?yàn)椤胺础钡摹胺锤病绷x盛行,并且在此基礎(chǔ)上又引申出了許多其它的意義,甚而成為常用義,就反而顯得其“攀引”義衰微了。之后正如本文前面所言,后人“蹈重復(fù)之病”,于“反”上加“手”,又創(chuàng)“扳”以代表“攀引”之義,久而久之,人們反而更多用“扳”來表示“攀援”義,“反”便逐漸乃至徹底放棄“攀援”義于“扳”,而專司“反覆”義了。所以,應(yīng)該說“反”的初義是“攀引”,其后義是“反覆”;“攀引”義的初形是“反”,其后形是“扳”。
綜上所述,我們認(rèn)為“反”的本義是“攀引”,而許慎《說文解字》所言的“覆也”乃是“反”的引申義。古文字中“反”與“攀引”義的“”(攀)是音義相同的異體字關(guān)系。后來人們創(chuàng)造“扳”以表示“反”的本義“攀引”,而“反”則以引申之義“反覆”為常用義,并在此基礎(chǔ)上引申出了更多我們所熟悉的意義。
參考文獻(xiàn):
[1][漢]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2]中國社會(huì)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甲骨文編[M].北京:中華書局,1965.
[3]忠周.精編金石大字典[Z].合肥:黃山書店,1988.
[4][南朝#8226;梁]顧野王.原本玉篇?dú)埦韀M].北京:中華書局,1985.
[5][清]王念孫.廣雅疏證[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4.
[6]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hu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M].濟(jì)南:齊
魯書社,1997.
[7][唐]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
[8]洪興祖.楚辭補(bǔ)注[M].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6.
[9]楊樹達(dá).積微居小學(xué)述林[M].北京:中國科學(xué)院,1954.
[10]周振甫.《詩經(jīng)》譯注[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
[11]唐作藩.上古音手冊(cè)[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2.
[12][漢]班固.漢書[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
[13][宋]陳彭年.廣韻[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
(謝培培 廈門南洋職業(yè)學(xué)院基礎(chǔ)部 36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