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tǒng)語法著作將同義和反義放在一起進行分析,實際上這種分法不夠準確。同義是從形式和意義之間的關系來說明的,反義則是兩個意義之間的關系。語義學對意義之間的關系,有另外一種分法,即下義關系和不相容性,它們是兩個意義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同義詞 反義詞 下義關系 不相容性
人們一般使用的有關語義關系的詞只有同義詞和反義詞。但是在實際運用中,這些名稱存在的不足顯而易見,尤其在意義的對比方面更是如此。從微觀上看,用義素分析法來分析的話,如果兩個詞所含的義素除了一對符號相反的義素之外,其他的義素相同(或大致相同),那么這兩個詞互為反義詞。例如“男人”和“女人”是一對反義詞,在性別上,一個是[+男性],一個是[-男性],除此之外其他義素都相同。根據(jù)定義,從另一方面來說,“女孩”和“女人”在年齡方面符號相反,一個是[+成年],一個是[-成年],這也符合反義詞的定義,盡管它們在[結婚]這個義素上不完全相同,但并不一定矛盾?!芭恕钡姆戳x詞是什么,“女孩”和“男人”兩者是否都可以算得上是它的反義詞。問題就在于“反義詞”這個詞使我們認為詞只在單一的平面上構成對比,而事實上它們可能同時在幾個平面上與其他的詞構成對比。我們可以使用一種比“反義”的含義更廣更有用的語義對比概念即“不相容性”(又稱為意義的排斥)來說明。
語義學對意義之間的關系有另外一種分法,即下義關系和不相容性。下義關系為一個意義在另一個意義之中,不相容性為從一個意義中排除另一個意義。
關于“同義詞”和“反義詞”在使用中出現(xiàn)的問題,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已經(jīng)有學者提出。石毓智(1992)先生的《同義詞和反義詞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漢語學習》1992年第1期),從詞義間距離(遠近、親疏)的角度,把詞義之間的關系由遠而近(乃至融合)地劃分為六類:相對、相離、相接、相交、重疊和包含。陳滿華先生在《詞義之間的關系與同義詞、反義詞的構成》一文中,認為石文在闡述上述六種關系的性質(zhì)和范圍時出現(xiàn)了明顯的偏差和遺漏。石文把“吝嗇—慷慨”與“小氣—大方”等分成兩類,前者屬于“相對”,后者屬于“相離”,認為前者所表示的是極端的情況,后者每對詞之間的關系比較接近,前者很多不能受程度副詞“很,十分”等修飾,后者則可以。陳滿華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指出石文的這種分法是難以理解的,這兩類的分離是很勉強的。如果說“巨大”和“渺小”分別代表兩個極端,那么“大”和“小”怎么又不是兩個極端呢?同理,“高”和“低”并不代表兩個極端,而“高超”和“低劣”卻分別代表兩個極端。根據(jù)石文提供的詞例來看,并不能滿足上述對于“相對”和“相離”分類的根據(jù)(即能否用程度副詞進行修飾)。筆者同意上述觀點,但同時認為陳滿華先生還是僅僅就詞義的關系來分析反義詞,且將石文中的分類大體上分為三類:反義詞、同義詞和上下位詞。上下位詞是語義學上的概念,是意義之間的關系,如果一個成分公式包含存在于另一個公式內(nèi)的所有特征,那么“下義關系”就存在于這兩個意義之間。意義的一致被看作是下義關系的一種特殊情況。這里就將形式和意義之間的關系以及意義之間的關系混為一談了,將這三個不在同一平面的分類放在一起進行分析,雜糅不清。
下面就生活中最常見的例子來說明。
“冷”的反義詞是“熱”,但有的時候“冷”還可以跟“暖”“溫”相對。魏晉以后,“冷”已用得十分普遍,它不僅“成為‘熱’的通用反義詞”,而且常跟“暖”“溫”對用,現(xiàn)在這種情況就更為普遍。如在“冷暖自知”“知冷知熱”這兩個詞中,“冷”的反義詞既可以是“熱”,也可以是“暖”。如果定義“冷”和“熱、暖、溫”三個詞都分別是反義詞,就出現(xiàn)了一種形式和三種意義之間的關系,容易引起很多問題,且區(qū)分不清?!袄稀蓖吧佟?,“幼”和“小”這些模糊詞本是反義詞,但在北京口語中,“老”卻用來指排行最末的,如“老姨兒”,這里“老”跟“小”既是同義詞也是反義詞,讓人混淆不清。此處使用同義詞和反義詞的概念就存在問題,如果改用下義關系和不相容性便能夠?qū)⑿问胶鸵饬x之間的關系以及意義之間的關系區(qū)別清楚。
由于歷史原因,漢語詞匯存在大量的同義、多義現(xiàn)象,但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只有一個意義進入語義關系,這跟語用語義密切相關,因此,我們不能脫離語言環(huán)境來談同義詞、反義詞。下義關系和不相容性這一對語義學概念的使用則更符合語言交際的要求。
參考文獻:
[1]杰弗里·利奇.語義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2.
[2]朱淑娟.詞義的對立和統(tǒng)一[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2007,
(1).
[3]石毓智.同義詞和反義詞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J].漢語學習,1992,(1).
[4]陳滿華.詞義之間的關系與同義詞、反義詞的構成[J].漢語學習,
1994,(2).
(張艷 合肥 安徽大學中文系 23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