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物”字的形、義來源一直是一個眾說紛紜的問題。本文從字形和文獻兩方面入手考察了“物”字的本義,并說明了其引申脈絡。
關(guān)鍵詞:物 本義 派生
一、一個眾說紛紜的問題
“物”字的形、義來源一直是個眾說紛紜的問題。且看前人的解釋:
(一)《說文解字·牛部》:“物,萬物也。牛為大物,天地之數(shù),起于牽牛。故從牛,勿聲?!?/p>
(二)王國維《觀堂集林·釋物》:“物亦牛名……勿牛即物牛之省?!?/p>
(三)陸宗達《訓詁簡論》:“物從旗幟的本義引申為顏色。”
(四)《漢語大詞典》:雜色牛。《詩經(jīng)·小雅·無羊》:“三十維物,爾牲則具。”
(五)《漢語大字典》:雜色牛。王國維《釋物》:“卜辭云:‘丁酉卜,即貞,后祖乙古十牛。四月。’又云:‘貞,后祖乙古物。四月?!霸啤攀!笤啤盼铩?,則‘物’亦牛名。”“古者謂雜帛為物,蓋由‘物’本雜色牛之名,后推之以名雜帛?!?/p>
(六)《王力古漢語字典》也認為其本義當為雜色牛,并引《詩經(jīng)》為例。
(七)《辭海》:《列子·黃帝》:“凡有貌象聲色者,皆物也?!?/p>
此外還有人提出“物”的本義為拉犁的牛。認為“勿”的本義是“犁田”,那么“犁田的?!本蛻撛凇拔稹鄙霞印芭!弊?,即“物”字。
綜上所述,關(guān)于“物”字的本義共有四種解釋:①萬物。②雜色牛。③旗幟。④犁田的牛。
二、“物”的本義
一般來說,考察一個字的本義,需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字形,古文字學家都是從字形的角度研究本義的,這是由漢字本身的性質(zhì)——表意文字決定的;二是文獻證據(jù),這就要求把造字意圖和本義區(qū)分清楚。本義是指有文獻可查的最初的意義。但是,如果憑這兩條還不能確定一個字的本義,則還需要借助引申義,也就是說要看這個本義是否能夠統(tǒng)帥它的引申義。本文即以此為標準來分析“物”字的本義。
“物”字從牛,從勿。不管它是形聲還是會意,它的本義都應當與“?!弊只颉拔稹弊钟嘘P(guān)。由此可知,許慎對“物”字本義的說法不可解?!芭!弊值谋玖x不必多說?!拔稹弊帧墩f文解字·勿部》:“勿,州里所建旗。象其柄,有三游,雜帛,幅半異,所以趣民,故遽稱勿勿。凡勿之屬皆從勿。#143590;,勿或從#15043;。”段注:“九旗之一也。州里當作大夫士?!庇纱丝芍?,“勿”的本義是九旗之一,即大夫士所用的旗幟。又段注:“經(jīng)傳多作物,蓋#143590;之訛也?!庇形墨I為證:《周禮·春官·司?!?“贊司馬頒旗物。王建大常。諸侯建旂。孤卿建旜。大夫士建物?!边@里用“物”字代“勿”指旗幟。但“物”的本義并非“旗幟”,若為此義要“?!弊趾斡?
“物”的本義當為“雜色?!?。古代旗幟有九種,每面旗幟都以不同的圖畫為標志代表不同的含義,并且這九種旗幟各有自己的名稱?!吨芏Y·春官·司常》:“日月為常,交龍為旂,通帛為旜,雜帛為物,熊虎為旗,鳥隼為旟,龜蛇為旐,全羽為旞,析羽為旌。及國之大閱,贊司馬頒旗物。王建大常,諸侯建旂,孤卿建旜,大夫士建物,師都建旗,州里建旟,縣鄙建旐,道車載旞,斿車載旌,皆畫其象焉?!逼渲小半s帛”為“物”,也就是說“物”即“勿”是雜色旗。同樣,在古代社會,由于牛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chǎn)的關(guān)系甚為密切,因此人民將牛細分為很多種,并且每一種都有不同的名稱?!墩f文解字·牛部》:“牡,畜父也。從牛土聲。”“特,牛父也。從牛寺聲?!薄吧?,牛完全。從牛生聲?!钡?。同時,牛也可按顏色分類,如:牻,白黑雜毛牛;犥,牛黃白色也;牷,牛純色。那“物”字就指雜色牛。因為“勿”本義為雜色旗,后來要為雜色牛這一事物造字,就采用了“勿”字雜色之義,再加上“?!弊郑丛斐伞拔铩弊?,表示雜色牛之義。甲骨卜辭也能說明這一點:在甲骨卜辭中經(jīng)常有“勿”字與牲畜連用的現(xiàn)象,如:勿馬、勿牡、勿牝、勿牛等。王國維在《觀堂集林·釋物》中提到:“卜辭云:‘丁酉卜,即貞,后祖乙古十牛。四月?!衷?‘貞,后祖乙古物。四月?!霸啤攀!?,后云‘古物’,則‘物’亦牛名。”“古者謂雜帛為物,蓋由‘物’本雜色牛之名,后推之以名雜帛?!边@是字形上的證據(jù)。
文獻證據(jù)主要有《詩經(jīng)·小雅·無羊》:“三十維物,爾牲則具?!薄睹珎鳌?“異毛色者三十也?!敝徊贿^“物”字雜色牛之義在文獻中使用較少。
三、“物”本義的繁衍派生
“勿”字本義為“州里所建旗”,后常被借為否定代詞。雖然為“勿”字本義造#143590;,但此字不常用,“經(jīng)傳多作物,蓋#143590;之訛也。”因此文獻中的旗幟義都用“物”字來表示。一是由于“物”字之形本與“勿”有關(guān),二是由于人們的習慣用法,“物”也就有了“旗幟”的意思。在早期文獻中“物”的常用義是“旗幟”,而非本義。所以“物”的引申義多是從“旗幟”這一意義發(fā)展而來的。
詞義派生的過程大致是:九旗的區(qū)別,有的是畫以圖像,而雜色旗“物”沒有圖像,只以絳白兩色相雜為特點,即以顏色區(qū)別于同類,所以“物”引申訓“色”。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的類,又有“類”義。推而廣之,萬物之辨在于其色,因此“物”又引申出“萬物”之義。在古代,旗幟是地位和作戰(zhàn)的重要標志,在地區(qū)區(qū)分不同顏色的旗幟,可以了解該地區(qū)的地位,在戰(zhàn)場上,看旗幟的不同含義可知進退,即“相旗”。所以“物”又有了動詞義“觀察”,用來指相各種事物。另外“物”又可指事,事和物往往是不分的。后來,大概在先秦之后“物”又有了一個特指義“精怪”。由此可知,“物”字主要有如下幾個義項:
(一)旗幟
(1)通帛為旜,雜帛為物。(《周禮·春官·司?!?鄭玄注:“通帛為大赤,從周正色,無飾;雜帛者,以帛素飾兩側(cè)?!?/p>
(2)贊司馬頒旗物。(《周禮·春官·司?!?——此處“旗物”為同義連用。
(二)顏色
(3)以五云之物辨吉兇。(《周禮·春官·保章氏》)鄭玄注:“物,色也。”
(4)用牷物。(《周禮·犬人》)鄭玄注:“物,色也?!?/p>
(三)類
(5)辨六馬之屬,種馬一物,戎馬一物,齊馬一物,道馬一物,田馬一物,駑馬一物。(《周禮·夏官·校人》)鄭玄注:“謂以一類相從也?!?/p>
(6)事有其物,物有其容。(《左傳·昭公九年》)杜預注:“物,類也?!?/p>
(四)萬物
(7)天生烝民,有物有則。(《詩·大雅·烝民》)
(8)誠者物之終始。(《禮記·中庸》)鄭玄注:“物,萬物也?!?/p>
(五)觀察
(9)凡軍事,物馬而頒之。(《周禮·夏官·校人》)鄭玄注:“物馬,齊其力。”
(10)物土方。(《左傳·昭公三十二年》)杜預注:“物,相也;相取土之方面。”
(六)事
(11)建一官而三物成。(《左傳·襄公三年》)杜預注:“物,事也。”
(12)行一物而三善皆得者,唯世子而已。(《禮記·文王世子》)鄭玄注:“物猶事也?!?/p>
(七)精怪
(13)乃出其懷中藥予扁鵲:“飲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當知物也?!?《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司馬貞索隱:“服之三十日,當見鬼物也。”
(14)有物曰蛇。(《漢書·郊祀志》)顏注云:“物謂鬼神也。”
參考文獻:
[1]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王寧.訓詁學原理[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6.
[3]陸宗達.訓詁簡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4]王貴元.“物”字本義辨[J].遼寧教育學院學報,1987,(2).
[5]王月婷.“勿”與“物”意義考[J].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05,(1).
(焦紅梅 石家莊 河北師范大學文學院 05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