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出”和“各”是甲骨卜辭中一對典型的反義詞。本文從字形和意義兩方面對其發(fā)展演變進行了分析,認為這類反義詞是反義詞的鼻祖,造字之初它們是完全對立的,隨后呈現(xiàn)出不平衡的發(fā)展狀態(tài)。隨著漢字構(gòu)件表義性的減弱,這類反義詞就純粹指意義上的相對了。這一過程是反義詞發(fā)展的早期階段,反映出先民辯證思維的深化。
關(guān)鍵詞:甲骨文 反義詞 出 各
反義詞是具有類聚關(guān)系的一類詞。反義詞的發(fā)展反映了人類對客觀世界對立統(tǒng)一關(guān)系認識的不斷深化。早在殷商時代,卜辭中就出現(xiàn)了許多反義詞,前人對它的研究還不夠充分。甲骨文反義詞的研究,對于探索漢語反義詞的發(fā)展演變、準確理解卜辭意義,具有重要意義?!俺觥薄案鳌笔且粚Φ湫偷姆戳x詞,本文擬對二詞進行分析對比,以便進一步探索漢語反義詞的發(fā)展演變規(guī)律。
一、“出”的字形和意義
(一)甲骨文“出”的字形
甲骨文“出”字作、諸形,從止,像人足向上,從或,像古代穴居的洞穴?!俺觥毕袢俗匝ㄖ凶叱?,有外出之意。《說文》:“出,進也,像草木益茲上出達也?!睆募坠俏淖中蝸砜矗S慎的說解無疑是錯誤的。
(二)甲骨文“出”的意義
1.外出
(1)貞,王出。(《合集》[1]217)
(2)貞,王勿出田。(《合集》1583)
(3)大方出,伐我?guī)煛?《合集》27882)
“某方出”,是指某方國的軍隊外出。
2.使出、驅(qū)出
(4)貞,呼眾人出麋,克。(《合集》15)
(5)己丑卜貞,今出羌,亡禍。(《合集》6602 正)
這里的“出”為使動用法,有“驅(qū)出、趕出”之義。
3.升起、出現(xiàn)
(6)辛未卜,又于出日,茲不用。(《合集》33006)
(7)其出雨于喪。(《合集》29076)
(8)有出虹自北飲于河。(《菁華》[2])
“出”還被假借為人名。如:
(9)癸未卜,出貞,旬無,四月。(《佚》[3]332)
(10)丙午卜,出貞,翌丁未又于丁,勿又羌。(《遺》[4]349)
在陳夢家所列“卜人斷代總表中”,“出”為第二期,祖庚時貞人名。
二、“各”的字形和意義
(一)甲骨文“各”的字形
甲骨文“各”字作、諸形,從止,像人足向下,從或,像古代穴居的洞穴?!案鳌弊忠宰阆蜓〞砀裰x?!墩f文》:“各,異詞也,從口、。者,有行而止之不相聽意?!睆募坠俏淖中蝸砜?,許慎對“各”的說解也是錯誤的。
(二)甲骨文“各”的意義
1.到達、進入
(11)各于。(《續(xù)》[5]2·2·4)
(12)王其各口?(《甲編》[6]639)
此句蓋卜共方人渡水到達某塞,吉否。
2.落
(13)御各日,王受又?[7](《粹》1278)
(14)貞,今癸卯其各雨?(《甲編》3384)
各日,即為落日;各雨,猶言落雨、降雨。
3.一種祭祀方式
(15)其各于大乙伐,不冓雨?(《甲編》663)
古人認為死去的先人,其靈魂上升到天上,成為神的一員,洞察、主宰著人間的一切。活著的后人必須經(jīng)常祭祀祖先神靈,以期得到他們的保佑,免除災禍。為了讓在天上的祖先神靈享用到祭品,古人主要采取了兩種方式:祭祀時,使神靈降臨人間或通過某種方式讓祭品到達天上。如“燎祭”,“各于大乙”猶言“祭于大乙”,祈求大乙,使之到達人間,享用祭祀,保佑后代免除災禍。
4.各種顏色
(16)大采,各云自北。(《合》[8]87)
(17)各云不其雨 (《合》81)
或為“各云”為“落云”,此從于省吾先生之說,似為現(xiàn)在所說的“彩云”。
“各”還被假借為人名。
(18)貞,朕各化亡禍葉王事。(《合集》5439)
“各”為“格”之本字,經(jīng)傳中多見“格”,大都訓為“至”?!稜栄拧め屧b》:“格,至也。”《尚書·堯典》:“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勳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克被四表,格于上下。”孔傳:“格,至也。既有四德,又信恭能讓,故其名聞充溢四外,至于天地?!薄渡袝ご笳a》:“王若曰:猷大誥尓多邦,越尓御事……矧曰其有能格知天命?”孔傳:“安人猶不能,況其有能至知天命者乎?”清代,許灝已發(fā)現(xiàn)《說文》對“各”的釋義是不正確的,他在《說文解字注箋·口部》中說:“各,古格字,故從。有至義,亦有止義,格訓為至,亦訓為止?!逼湔f極是。
三、“出”和“各”的比較
“出”和“各”在構(gòu)形上明確地顯示了兩字的反義關(guān)系。它們的共同部件“”是“坎”的初文,即坎穴?!墩f文》:“,張口也,象形?!薄啊辈肯聼o屬字?!稄V韻》:“,口犯切?!弊x音與“坎”相同。從“出”和“各”的甲骨文字形來看,《說文》的解釋顯然不妥。楊樹達也認為:“像坎陷之形,乃坎之初文。”從構(gòu)形上看,二字都從止或,包含了相同的義素“在某一區(qū)域活動”。但止與或的關(guān)系不同,或相向,或相背,即行為動作的方向相反?;驗椤皬目惭ㄟ~出、外出義”或為“邁進坎穴,到達、進入義”。
在殷商時代,二詞詞義就有了發(fā)展,發(fā)展關(guān)系圖示如下:
出 各
二者的詞義發(fā)展,雖然有相對應的一面,如都發(fā)展出“自然物質(zhì)”相應的動作,都產(chǎn)生了假借義。但更多的是不對應、不平衡。如“各”由“人邁入、到達坎穴”發(fā)展出“祖先神靈的到達”,進而發(fā)展為一種祭祀方式,而“出”并沒有由“從坎穴邁出、外出”發(fā)展為“祖先死后從人間的離開、外出”等相關(guān)意義。詞義的發(fā)展與社會的發(fā)展是密不可分的?!俺觥薄ⅰ案鳌痹~義的不平衡發(fā)展,應該是社會的發(fā)展和需要作用的結(jié)果?!俺觥焙汀案鳌钡谋玖x“外出”“到達”應該是同時產(chǎn)生的,當時人們穴居,這兩個意義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guān)。漸漸地,人們感到自然界的種種現(xiàn)象是那么神奇且不可抗拒。由于當時生產(chǎn)力低下,人們的認識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他們往往把變幻莫測的自然現(xiàn)象歸因為冥冥之中神靈的主宰。要想獲得神靈的庇護就必須“敬而享之”,然而只是恭敬地在人間舉行祭祀,神沒有享受到祭品同樣是不行的。于是在祭祀前,人們就先祈求神靈到達人間,再舉行祭祀。于是,“各”的引申義便產(chǎn)生了。祈求神靈(各)達到人間是祭祀中一個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后來就以“各”來表示這種祭祀方式。因為活著的人是無法從人間出來到達天上向神祭祀的,“出”便沒有產(chǎn)生相應的意義。
甲骨文具有較強的象形性,其字形具有圖解作用。“出”“各”是甲骨文中具有明顯形體標志的一對反義詞,其發(fā)展反映出先民辯證思維的不斷深化。我們認為,這類反義詞是反義詞的鼻祖,造字之初他們是完全對立的,隨后呈現(xiàn)出不平衡的發(fā)展狀態(tài)。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形聲字數(shù)量不斷增加,漢字構(gòu)件的表義作用不斷減弱,其象形性越來越不明顯。這類反義詞的形體標志就逐漸消失了。這一過程是反義詞發(fā)展的早期階段,為反義詞的進一步發(fā)展奠定了基礎(chǔ)。實際上,甲骨文中有形體標志的反義詞并不多,只是我們可藉以了解上古反義詞的意義聯(lián)系,同時通過對有形體對立的詞與當時實際語言的比較,進而掌握反義詞語義關(guān)系的演變。
附 注:
[1]郭沫若《甲骨文合集》,中華書局1983年出版。
[2]羅振玉《殷虛書契菁華》,1914年影印本。
[3]商承祚《殷契佚存》,南京金陵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1933年影
印本。
[4]金祖同《殷契遺珠》,臺灣藝文印書館,1974年出版。
[5]羅振玉《殷墟書契續(xù)篇》,1916年3月影印本。
[6]董作賓《殷虛文字甲編》,南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48年出版。
[7]郭沫若《殷契粹篇》,科學出版社1965年出版。
[8]郭若愚《殷虛文字綴合》,科學出版社1955年出版。
參考文獻:
[1]陳偉武.甲骨文反義詞研究[J].中山大學學報,1996,(3).
[2]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M].北京:中華書局,1979.
[3]黃懷信.尚書正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4]徐中舒.漢語大字典[Z].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2.
[5]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6]趙誠.甲骨文簡明詞典[Z].北京:中華書局,1988.
[7]徐中舒.甲骨文字典[Z].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06.
(牛清波 牛振 江蘇 徐州師范大學文學院 2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