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考察了湖北省紅安方言否定差比句的基本形式和語義、語用的特點。根據現(xiàn)有的調查材料,對紅安方言否定差比句的基本格式進行了描寫,同時從語義和語用的角度初步分析其句法特點,包括各種形式否定差比句的使用條件和語用價值等等。
關鍵詞:紅安方言 否定差比句
一、引言
紅安縣是湖北省黃岡地區(qū)轄縣,原名黃安縣,位于湖北省東北部,大別山脈南麓,鄂豫兩省交界處,東鄰麻城,西接黃阪、大悟,南連新洲,北靠河南省新縣。根據《中國語言地圖集》和《湖北歷史文化地理研究》所做的歸類,紅安方言屬于北方方言江淮官話區(qū)的黃孝片。
我們在分析事物的過程中常常需要將兩種事物的行為或者形狀進行比較以分辨它們的異同和高下,比較的表達方式是多種多樣的。馬建忠在《馬氏文通》里把比較的范疇分為三級:平比、差比和極比,用來表示比較的異同和高下。湖北紅安方言的比較范疇也存在這樣三級,其中否定差比句的表達形式最有特色,所以本文主要根據現(xiàn)有的調查材料,對紅安方言否定差比句的基本格式進行描寫,同時從語義和語用的角度初步分析其句法特點,包括各種形式否定差比句的使用條件和語用價值等等。
差比句指的是用于比較兩種不同事物在性質、狀態(tài)、數(shù)量、行為等某一方面的不同程度值。差比句一般由比較項、比較點和比較值三項共同組成。為了下文描寫的方便,本文擬采用如下代號:
A——用來表示比較中的主比項
B——用來表示比較中的被比項
W——用來表示比較值,即比較點的程度值。(比較點是指比較的內容,如:事物的性質、數(shù)量、狀態(tài)、行為、態(tài)度等等)
Z——用來表示有些差比句帶上的表示比較程度的量化值
二、否定差比句的幾種主要形式
紅安方言屬于北方方言江淮官話區(qū),紅安方言里的否定差比句存在著和普通話一樣的表達形式,但同時也存在著幾種比較特殊的形式,它們在形式和用法上都有其獨特性。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一)A+冇得+B+W
這里“冇得”是表示否定意義的動詞,與動詞“有”相對,所以這個句式相當于普通話中表示平比的句式“A+有+B+W”的否定形式“A+沒有+B+W”,比較的語義重點是A項和B項程度上的差別,它們的性狀應該是相同的。W項可以是動詞性短語也可以是形容詞。W項的前面可以加上表示程度的詞“逆嚜”,相當于普通話里的“那么”。例如:
(1)我的那個伢冇得你的那個伢曉得事。(我們家的孩子沒有你們家的孩子懂事。)在實際的表達中,我們常常在“曉得事(懂事)”的前面加上程度詞“逆嚜”(相當于普通話里的‘那么’),變成“我的那個伢冇得你的那個伢曉得事?!?我們家的孩子沒有你們家的孩子那么懂事。)
(2)你的大女冇得小女寧磬。(你的大女兒沒有小女兒聰明。)
(3)你做事冇得她做事過細。(你做事沒有她做事細心。)
(4)他的細伢冇得我的痛人。(他們家的孩子沒有我們家的可愛。)
(二)A+不像+B+W
在這個句式里“不像”和普通話里“沒有”的意思差不多,所以這個句式也相當于普通話里表示平比的句式“A+有+B+W”的否定形式“A+沒有+B+W”。
(5)他不像他伯逆嚜摳。(他沒有他爸爸那么小氣。)
(6)上學不像做事逆嚜累人。(讀書沒有工作的時候那么累。)
(7)個人開車不像搭車逆嚜煩人。(自己開車沒有坐公共汽車那么麻煩。)
(8)我不像她逆嚜好[xao35]吃。(我沒有她那么貪吃)
句式(一)和句式(二)表達的意思都相當于普通話里的“A+沒有+B+W”,但是它們的用法并不完全相同,在使用范圍以及習慣用法上是有區(qū)別的:
1.“冇得”句式中的W一般是褒義形容詞,而“不像”句式中的W常用的是貶義形容詞,如例(1)~例(8)。
2.“冇得”句式中的W一般是性質形容詞,或者是由心理動詞、能愿動詞和“有”構成的動賓短語;而“不像”句式中的W除了可以是性質形容詞,由心理動詞、能愿動詞和“有”構成的動賓短語以外,也可以是狀態(tài)形容詞和其他比較復雜的謂詞性短語。所以,“不像”句式使用的范圍更廣,可以更自由地運用于各種表達。例如:
(9)a.今朝冇得昨日逆嚜涼快。(今天沒有昨天那么涼快。)
b.今朝不像昨日逆嚜熱。(昨天很熱,今天沒有昨天那么熱。)
(10)a.我冇得她逆嚜愛打牌。(我沒有她那么愛打麻將。)
b.我不像她逆嚜愛打牌。(我沒有她那么愛打麻將。)
(11)a.我冇得你逆嚜有本事。(我沒有你那么有本事。)
b.我不像你逆嚜有本事。(我沒有你那么有本事。)
(12)a.他不像他伯摳得要命。(他爸爸小氣得要死,他沒有他爸爸那么小氣。)
b.*他冇得他伯摳得要命。(正確的表達是:他冇得他伯逆嚜摳。)
(13)a.我不像你滿處去投人。(我沒有你那么喜歡到處去跟別人說。)
b.*我冇得你滿處去投人。(正確的表達是:我冇得你逆嚜愛投人。)
在說話人要表達的意思中,句式(一)和句式(二)也有差別,句式(一)說話人傾向表達對A項的否定,表明在某一方面上A不如B,而句式(二)說話人傾向表達對B項的肯定,表明在某一方面B強過A。如例(11)a.我冇得你逆嚜有本事。b.我不像你逆嚜有本事。雖然表達的意思都是“我沒有你那么有本事?!钡钦Z意的重點是不同的,a句重在表明“我”本事不如“你”,說話人傾向表達“我”沒什么本事。而b句重在表明“你”本事強過“我”,說話人傾向表達“你”很有本事。
(三)A+趕不倒(頂不倒/抵不倒)+B
這個句式中A、B項常常是表示動作行為的詞或者短語,所以這個句式常常用來對人的動作行為進行比較。需要注意的是這個句式不需要帶比較值,比較值已經暗含在句子中,說話和聽話的雙方都明白,所以不需要再明說。
(14)我跑了五六趟也請不到他,你一個電話他就來了,我跑五六趟竟然還趕不倒你一個電話。(我跑了五六趟也請不來他,你一個電話就把他請來了,我跑五六趟竟然還比不上你一個電話有用。)
(15)你穿三件線衣也趕不倒穿一件襖子。(你穿三件毛衣也比不上穿一件棉襖暖和。)
(16)豬肉又漲價了,怎嚜吃豬肉還趕不倒吃雞肉。(現(xiàn)在吃豬肉還比不上吃雞肉便宜)
(17)怎嚜讀大學還抵不倒學一門手藝。(現(xiàn)在上大學還比不上學一門手藝有用。)
這個句式還有一種表示強調的變體“A連B都抵不倒”。例如:
(18)你做事連一個十歲的細伢都抵不倒。(你做事連一個十歲的小孩都不如。)
除了用于比較人的動作行為,在方言的使用中人們還用它來比較兩個人或者兩個事物,所以A、B項也可以是名詞成分。需要注意的是這一用法往往在上文或者句子開頭先把比較點表示出來了,如下面例句中的“論寧馨”“論質量”都出現(xiàn)在句首,先把比較點“聰明不聰明”“衣服的質量好不好”在句首就表示出來了。這一用法,在方言中還出現(xiàn)了一些變換形式,如“A+趕不倒+B”,常用的變換形式為“A+趕+B+不倒”或者“A+趕+B+趕不倒”等等。
(19)a.論寧馨,我趕不倒她。(論聰明,我比不上她/我沒有她聰明)
b.論寧馨,我趕她不倒。
c.論寧馨,我趕她趕不倒。
(20)a.論質量,這件衣服趕不倒那件。(論質量,這件衣服比不上那件/這件衣服沒有那件質量好)
b.論質量,這件衣服趕那件不倒。
c.論質量,這件衣服趕那件趕不倒。
此句式不需要帶比較值,符合口語的簡潔原則,同時,A、B項既可以是名詞性成分同時也可以是謂詞性成分,即該句式既可以用來比較人的動作行為同時也可以用來比較人或者事物,使用條件非常寬泛,可以自由運用,因此,此句式在紅安方言中很常用。
(四)A+不得比+B+W
這個句式其實和普通話最基本的差比句“A比B+W”的否定形式“A+不比+B+W”差不多,但是在紅安方言里,比較特殊是,這個句式在使用的時候,方言區(qū)的人一定會在“不”和“比”中帶上一個“得”字,變成“A+不得比+B+W”的形式,在這里“得”字的用法和助動詞“會”的用法差不多,表示對將來可能性的一種猜測,所以該句式只能用于對將來發(fā)生的事情可能性的一種比較。如果要表示對過去已經發(fā)生的事情的一種比較,通常使用句式“A+冇得+B+W”。例如:
(21)他不得比你考得好。(這次考試他不會比你考得好。)
(22)昨兒的考試,他冇得你考得好。(昨天的考試,他沒有你考得好。)
(23)他不得比他老子還有本事。(他將來不會比他爸爸更有本事。)
(24)他把他老子留的屋都賣了,他冇得他老子有本事。(他把他爸爸留下來的房子都賣了,他沒有他爸爸有本事。)
這個句式在實際的使用中還有“A+不得比+B+W+Z”的形式,句式中多了一個比較量Z,例如:
(25)這次考試,他不得比你強么斯。(這次考試,他不會比你強什么。)
(26)論身高,他不得比你高幾多。(論身高,他不會比你高多少。)
紅安方言中的“么斯”相當于普通話里的“什么”,“幾多”相當于普通話里的“多少”都是不定量,在這種句式中,后面加上的Z多是表不定量的“么斯”和“幾多”表示比較后的結果只有很小的高下之差,差別不大。需要注意是,這里W一般只能用表示狀態(tài)的單音節(jié)形容詞,所以“他不得比你考得好幾多”這樣的表達在方言中是不存在的,如果要表達這個句子的意思,只能換用其他的說法,比如“這次考試,他不得比你好多少?!绷硗?,這兩種形式包含的語義并不相同?!八坏帽饶憧嫉煤谩!北磉_的意思是“他不會比你考得好,或者比你差,或者和你差不多,但絕對不會是他比你好?!倍斑@次考試,他不得比你好多少”所表達的意思是“這次考試,他比你好,可是分數(shù)高低的差別并不大,但前提是他還是比你好”。
在湖北紅安方言的比較句中,筆者歸納出差比句的四種不同的表達方式,充分反映了紅安方言否定差比句的特點。湖北紅安方言的否定差比句形式多樣、運用靈活,在實際的交際活動中,采用什么樣的句式是根據語境、對象以及表達的需要來進行選擇的,不會呆板地采用一種表達形式。豐富多樣的句式,為人們的表達提供了多種選擇,也使該方言更具特色。同時,我們也能從中看出它與普通話以及其他方言的一些異同,從而為現(xiàn)代漢語句型系統(tǒng)的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參考。
參考文獻:
[1]陳淑梅.鄂東方言語法研究[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
[2]甘于恩.七彩方言——方言與文化趣談[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
出版社,2006.
[3]黃曉惠.現(xiàn)代漢語差比格式的來源及其演變[J].中國語文,1992,
(3).
[4]李榮,熊正輝,張輝興.中國語言地圖集[M].中國社會科學院
/澳大利亞人文科學院,1987.
[5]馬建忠.馬氏文通[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嚴斌 上海師范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 20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