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致式作為隱喻存在的根據(jù),對其標準作出較為清晰的界定是有其重要意義的。本文結合以往的研究成果就目前一致式界定標準存在的模糊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功能語法 一致式 區(qū)分標準
一、以往研究所取得的成就
隱喻理論是Halliday語法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理論建立在他的功能語言觀上。他認為,人作為社會化的存在總是在和他人交往著,這種行為潛勢通過語言的概念功能和人際功能表現(xiàn)為一種意義潛勢,意義潛勢又歸結為可供選擇的詞匯語法潛勢。因此,Halliday把詞匯語法層對語義層的實現(xiàn)分為字面式和隱喻式,即一致式和隱喻式。目前較有成績的是隱喻式的研究,并且對其名詞化的研究也較為充分,這可能與名詞化較能自成理論有關。
Halliday把隱喻分為概念隱喻和交際隱喻。在概念隱喻中,他又提出了一個重要的次理論即過程隱喻。過程隱喻較好地符合了人們的自身體驗,它從功能的角度順利地解決了句子的結構區(qū)別問題,如:
(1)They arrived at the summit on the fifth day.
(2)The fifth day saw them at the summit.
人際隱喻和情態(tài)隱喻是交際隱喻的兩大內容。人際隱喻表現(xiàn)為情態(tài)的體現(xiàn)形式可以有多種,如情態(tài)動詞、形容詞、副詞、名詞等,語氣隱喻表現(xiàn)語氣也可以由多種言語行為互相轉換。
在語篇隱喻方面,Halliday似乎不太贊同這方面的理論,而James Martin卻在這方面做了很多較有成效的研究。
與隱喻式相應的一致式的研究則顯得較為凌亂。一是沒有形成較有說服力的獨立理論,二是作為隱喻存在的根據(jù),沒有較為清晰的界定標準。
二、當前研究中的問題
在隱喻理論的研究中,一致式的界定標準是目前大家普遍關注的問題,因為一致式是隱喻存在的基礎,如果這個基礎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將會阻礙隱喻的實現(xiàn)。所以給一致式一個明晰的界定標準,是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Halliday對一致式界定標準的論述,也是模糊不清的。據(jù)胡壯麟先生的總結,Halliday提出了以下四條標準:
(一)以年齡為標準
Halliday認為,通常見到的沒有隱喻的句子是年幼兒童說出的。他認為兒童八九歲后才操作語法隱喻。但是以年齡來界定兒童語言的水平,標準太模糊。
(二)以難易度為標準
Halliday認為“平白的、簡單的英語”就是通常所謂的一致式。但簡單與復雜有一個變化的密度層級,其密度又很難進行精確細致的分級。
(三)以合乎自然為標準
這一標準與結構主義語言學觀點很相近。
(四)以方式為標準
以口語為一致式的標準,把書面語作為隱喻的標準。這一點與以往的語言學常識一致,雖便于人們的理解,但這一標準具有不確定性,容易造成混亂。
可見,Halliday在關于隱喻式與一致式的界定上,并未形成統(tǒng)一清晰的標準。他甚至認為:“如果我們從發(fā)展概況看,我們所能說的每一種形式對另一種形式來說都是隱喻的?!?/p>
三、目前學界的研究成果
為了解決一致式標準不確定的問題,許多研究功能語法的語言學家對此進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判定一致式的標準。如劉宇紅(2006)對于判斷一致式提出了三條標準:
(一)主語典型性標準
若主語是使動者或話題,則主語即為典型主語。在及物性系統(tǒng)的六個過程中,物質過程、心理過程、行為過程和言語過程的主動式主語都具有原型特征,因而其所在的句子都是隱喻句。而其他不具有原型特征的主語所在的句子就是一致式。
(二)是否隱含根隱喻的標準
根隱喻指“作為中心概念的隱喻”。在根隱喻的基礎上,看是否隱含根隱喻的標準優(yōu)先于主語典型性標準,并且是否隱含根隱喻的標準與名詞化是一致的。
(三)是否體現(xiàn)人體活動的標準
以人自身為陳述對象的句子比以抽象概念為陳述對象的句子更具有認知上的源初性,以表現(xiàn)人類生理能力或生物學能力的動作為謂詞的句子比與此相反的句子更具有認知上的源初性。這種源初性在語言形式實現(xiàn)語義結構的過程中表現(xiàn)為一致式。
以上劉宇紅(2001)提出的標準較有解釋力,但是不便于把握。
對于這三條標準,高明強(2002)則認為不妥。但他又認為不必為了一致式的標準而糾纏不清,關鍵是要考慮其使用價值。筆者認為如果一個理論的基礎是模糊的,就很有必要把這個基礎夯實。如果純粹從應用的角度來衡量一個理論的研究價值,似乎不太可取。
四、一個可以參考的界定標準
劉宇紅(2001)認為,語法隱喻是對語言的歷史研究。這也是許多語言學家的共識。而李明琴等(2004)提出的一致式總是發(fā)生在隱喻之前的觀點與Halliday的觀點相一致。綜合各家的觀點,關于一致式的界定標準,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時間靜止原則
文中的動詞或其他詞語不管表示怎樣的時間狀態(tài),一律看作靜止,即只看作事物之間一種關系的存在。實際上,如果我們對很多句子加以分析就可假定處于這種靜止狀態(tài)。如:
(3)我吃了飯了。
如果不放在具體語境之中,這句話的時間性實際是不存在的。其最大特點僅是表明了“我”與“飯”的關系,而要標明“我”與“飯”的關系實際上只需要三個詞就可以了。因此“我吃飯”在時間上是完全靜止的,這就是一致式的最簡和最完整的代表。如果再加以簡化,就是“吃飯”和“飯”了。仔細考察,我們會發(fā)現(xiàn),幼兒學話總是從最簡單、與其生活最切近的話開始的,比如“飯”或者“吃飯”,而不是“我吃飯”,更不是“我要吃飯”。實際上這時“吃飯”中的“吃”表明的是一種關系,即“給我飯”。
(二)時間順序原則
關系的起點就是過程的起點,關系的終點就是過程的終點。這里的過程實際上是靜止的線段,但起點和終點是明晰的,即時間順序表明了運動的趨向。仍以“我吃飯”為例來說明?!拔摇笔莿幼鞯陌l(fā)出者,因而就成為了時間的起點,“飯”則是動作的終點。如果改為“飯我吃”或“我把飯吃了”,就不符合時間順序了。
(三)關系最簡原則
這一標準比較重要。關系最簡,指時間上靜止,事物在數(shù)量上最少,但不是省略。比如“我吃飯”,這里的事物是“我”和“飯”,標明關系的是動詞“吃”。其余部分,可不考慮。比如以下句子就不能視為最簡句子。
(4)我吃了飯了
(5)我還沒吃飯呢
(6)飯
(四)時間地點詞語排除原則
時間地點詞語不受以上標準的約束。
(五)一致式和隱喻式之間的關系是一對多的關系,因此,某一致式所對應的隱喻式往往較多,且復雜程度不同,因此,各隱喻式之間應有層級關系。這是一個值得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五、研究的意義
以上標準是從最易感知的角度提出的,因此也最容易操作。這改變了以往研究者所提標準不易把握的缺陷。
以上標準既立足于“靜止”這一特點,又提出了隱喻的層級體系,能較好地解決標準的不確定性和層級不分而導致混亂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陳忠.認知語言學研究[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
[2]胡壯麟.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3]Halliday.功能語法導論(第二版)[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4]劉宇紅.Congruence淺議[J].外國語,2001,(6).
[5]高明強.一致式·非一致式·語義闡釋[J].山東外語教學,2002,(6).
[6]李明琴,崔曙光,普昆.論一致式與隱喻式的存在差異[J].河南機電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5).
[7]馬玉夏.兒童語言習得中的語法隱喻個體發(fā)展研究[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07,(7).
(李彥強 北京大學對外漢語教育學院100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