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肝硬化患者食管靜脈曲張(EV)程度與臨床生化指標的關系。方法 對91例肝硬化的患者進行胃鏡檢查,與血清肝功能、腎功能指標進行相關分析。結果 隨EV程度的加重,血清AST、ALP、BUN、Scr增高、PT延長,而CHE、ALB下降,在無EV、輕度EV、中度EV、重度EV患者之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 肝硬化食管靜脈曲張程度與肝功能、腎功有明顯相關性,對臨床患者病情的綜合分析及預后判定有一定臨床意義。
[關鍵詞] 肝硬化; 食管靜脈曲張
[中圖分類號] R575.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09)33-37-02
肝硬化患者有肝功能減退和門靜脈高壓癥兩大類臨床表現(xiàn)[1],而食管胃底靜脈曲張是門靜脈高壓的主要表現(xiàn)之一。有研究證明,當肝硬化診斷時,大約40%的代償期患者已出現(xiàn)了食管胃底靜脈曲張[2],約半數(shù)患者發(fā)生靜脈曲張破裂出血[3],是嚴重威脅肝硬化患者生命的并發(fā)癥。雖然胃鏡檢查診斷食管胃底靜脈曲張非常有效,但其侵入性操作導致患者的依從性差以及對設備、技術要求較高導致難以在基層醫(yī)院普及。因此,以臨床表現(xiàn)和生化檢查間接診斷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并采取相應的內科治療手段是臨床的需要。本文對91例肝硬化患者的內鏡檢查結果與其他臨床資料的關系進行了研究。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5年1~12月期間在我院肝硬化病區(qū)的285例住院患者,其中91例(31.92%)于此次住院行胃鏡檢查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67例(73.62%)、女性24例(26.37%)。其中乙肝肝硬化84例(92.30%),丙肝肝硬化2例(2.19%),酒精性肝硬化5例(5.49%);代償期肝硬化30例(32.96%),失代償期肝硬化61例(67.03%)。診斷符合2000年全國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4]。
1.2 方法
應用日本富士EG-450ZW5電子內窺鏡行胃鏡檢查。全部病例均無禁忌癥。空腹6h后利寧凝膠口含局部麻醉,常規(guī)操作。診斷依照2003年中華醫(yī)學會消化內鏡學會制訂的食管靜脈曲張(esopha- geal vairces,EV)內鏡分級標準:輕度EV呈直線形或略有迂曲(F1),無紅色征(red color sign,RC);中度EV呈F1及有RC征或EV呈蛇形迂曲隆起(F2)無RC征;重度EV呈F2及有RC征或EV呈串珠狀、結節(jié)狀或瘤狀(F3),有或無RC征[5]。同時檢測血清肝功能、腎功能指標。按照胃鏡檢查EV的程度分組,比較上述臨床資料。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秩和檢驗、Spearman’s等級相關分析。
2 結果
2.1 胃鏡所見
91例肝硬化患者中無EV者14例(15.38%)、輕度EV者36例(39.56%)、中度EV者7例(7.69%),重度EV34例(37.36%)。同時并存胃底靜脈曲張者12例(13.18%)。合并門脈高壓性胃病者63例(69.23%)。
2.2 分組比較
2.2.1 分組標準 91例肝硬化患者按胃鏡所見分為無EV組(n=14)、輕度EV組(n=36)、中度EV組(n=34)及重度EV組(n=7)。
2.2.2 EV與肝功能指標的相關性 隨EV程度的加重,血清AST、ALP增高,CHE、ALB下降,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詳細見表1。
2.2.3 EV與凝血酶原時間(PT)及腎功能指標的相關性 291例肝硬化患者按上述分組標準比較腎功能及PT,結果顯示隨EV程度的加重,血清BUN、Scr增高,PT延長,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3 討論
食管胃底靜脈曲張是肝硬化門脈高壓癥形成側支循環(huán)的主要表現(xiàn),內鏡所見食管及/或胃底靜脈曲張,是診斷肝硬化門脈高壓癥的重要依據(jù),并能判斷曲張靜脈的范圍、程度和黏膜色澤,預測上消化道大出血的風險指數(shù)。因此對肝硬化患者不管有無并發(fā)上消化道出血均應進行常規(guī)檢查。但一些地區(qū)受條件限制,常規(guī)內鏡檢查難于做到;因此,本文研究EV與臨床資料的關系,旨在提高早期診斷率并探尋綜合判定的指標。
本組病例以男性居多(70.32%),乙肝肝硬化居多(89.36%),失代償期肝硬化居多(67.03%)。絕大多數(shù)內鏡檢測出EV(84.61%),而且中度及以上EV為(45.05%),是上消化道大出血的高危人群,是近期應采取藥物、內鏡及外科綜合治療的重要依據(jù)。
91例內鏡下所見EV較多(75.82%)。本研究提示EV的程度與肝臟的炎癥指標AST、ALP正相關(P=0.003及0.011),與合成指標CHE、ALB負相關(P=0.007及0.004),而與TBIL、ALT無明顯相關(P=0.402及0.137),提示門靜脈高壓癥與肝細胞的急性炎癥關系不大,是長期累積病變所導致的肝臟合成功能下降,但AST的明顯增高又證明了肝細胞線粒體水平的嚴重損傷,反映肝細胞病變的嚴重性[8]。意大利一項多中心隨機研究表明,肝功能A級者再出血率28%,B級48%,C級68%,本文符合文獻報道,提示肝功能惡化是增加靜脈曲張發(fā)生的臨床相關危險因素。通過比較還發(fā)現(xiàn)EV程度與腎功能密切相關,已有文獻報道BUN、Scr水平可以作為食管靜脈曲張出血死亡風險的預測指標,目前為止肝、腎功能的惡化已明確為食管靜脈曲張的風險指標。
雖然一些研究指出使用無創(chuàng)性檢查(臨床檢驗指標、超聲)在篩選靜脈曲張高?;颊呖赡苡袃r值,但目前還沒有一種檢查被證實有足夠的準確性,因此,無創(chuàng)性檢查指標陰性的患者,仍不能忽略內鏡檢查。本文通過食管靜脈曲張的相關性研究認為內鏡檢查雖然不可替代,但對于一些因某種原因無法行內鏡檢查的患者,將肝、腎功能進行綜合判定,仍可為患者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的有無、程度、預后判定提供有利的依據(jù)。
[參考文獻]
[1] 葉任高. 內科學[M]. 第6版.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440-449.
[2] Schepis F,Camma C,Niceforo D,et al. Which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should undergo endoscopic screening for esophageal varices detection[J]. Hepatology,2001,33:333-338.
[3] Jensen DM. Endoscopic screening for varices in cirrhosis findings implications andoutcomes[J]. Gastrocnterology,2002,122:1620-1630.
[4] 中華醫(y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會. 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 中華肝臟病雜志,2000,8:324-329.
[5] 中華醫(yī)學會消化內鏡分會. 食管胃靜脈曲張內鏡下診斷和治療規(guī)范試行方案[J]. 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04,21:149-151.
[6] 駱抗先. 乙型肝炎基礎和臨床[M]. 第2版.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368-369.
[7] 梁擴寰. 肝臟病學[M].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5:690.
[8] 尤金R.希夫. 希夫肝臟病學[M]. 第9版. 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6: 406.
(收稿日期:2009-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