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術前術后服用非競爭性5α-還原酶抑制劑愛普列特減少經(jīng)尿道前列腺等離子電切術(TUPKRP)術后出血的作用。方法 將擬行TUPKRP的前列腺增生癥患者156例隨機分為愛普列特治療試驗組92例和空白對照組64例,統(tǒng)計術后不同時間血尿的例數(shù)。結果 術后拔除導尿管后第1天所有病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血尿;第7天血尿試驗組42例(51.2%),對照組48例(75%);第14天血尿試驗組16例(17.4%),對照組血尿32例(50%);第21天血尿試驗組4例(4.35%),對照組16例(25%),其中6例仍為終末肉眼血尿,二組比較有顯著差異。結論 術前術后服用愛普列特可抑制前列腺組織內VEGF蛋白和eNOS蛋白表達,抑制前列腺組織血管生成,減少TUPKRP術后出血。
[關鍵詞]前列腺增生癥; 愛普列特; 經(jīng)尿道前列腺等離子電切術
[中圖分類號] R697.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09)33-150-01
經(jīng)尿道前列腺等離子雙極電切術(TUPKRP)是目前治療良性前列腺增生癥(BPH)有效而又可靠的治療方法,但仍有一定并發(fā)癥。為此,總結我院2005年8月~2009年5月行TUPKRP術的前列腺增生患者156例,觀察其術前術后服用愛普列特對術后血尿的影響,現(xiàn)報道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共156例患者,男性,年齡59~83歲,平均72歲,均有急性尿潴留史,確診為前列腺增生,并接受TUPKRP手術,合并膀胱結石患者同時進行氣壓彈道碎石。全部病例術前血常規(guī)、出凝血時間正常,術后5~7d拔除導尿管。
1.2 治療方法
隨機分為試驗組(術前術后服用愛普列特組)92例和空白對照組64例。試驗組術前服用愛普列特5mg,每日2次,持續(xù)5~7d;術后第2天服用愛普列特5mg,每日2次,持續(xù)1個月。對照組術前術后未服用愛普列特。拔除導尿管后第1天、第7天、第14天、第21天各查尿常規(guī)1次。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0.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有統(tǒng)計學差異。
2 結果
術后拔除導尿管后第1天所有病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血尿,其中對照組6例仍為終末肉眼血尿,見表1。
3 討論
術后持續(xù)血尿是前列腺電切術后常見并發(fā)癥之一,表現(xiàn)為肉眼血尿或鏡下血尿。國外研究表明,正常情況下,TURP術后肉眼血尿可持續(xù)3周[1],術后繼發(fā)性出血引起血塊滯留而導致再處理為1.7%,伴有凝血功能障礙或感染者需給予相應處理。本組156例患者術后平均6d拔除導尿管,術后第1天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血尿,所有病例未發(fā)生術后因繼發(fā)性出血而再次手術的病例,可能與等離子電切和術后正確處理等有關。本組術后拔除導尿管后每周檢查尿常規(guī)共3周,其服用愛普列特組與對照組的鏡下血尿的陽性率(隱血+以上)分別為51.2%、17.4%、4.35%與75%、50%、25%,其中6例仍為終末肉眼血尿,二組比較有顯著差異,說明愛普列特可減少前列腺電切術后出血的作用。
前列腺電切術后前列腺窩創(chuàng)面與尿液直接接觸,裸露的創(chuàng)面完全上皮化需要3個月時間;如何促進創(chuàng)面愈合,減少出血顯得重要。愛普列特是一種新型非競爭性5α-還原酶抑制劑,它可與5α-還原酶、還原型輔酶I(NADP+)形成三元復合物,從而非競爭性地抑制5α-還原酶活性,抑制睪酮向雙氫睪酮轉化,在細胞水平上抑制細胞增生,促進前列腺上皮細胞凋亡,導致增生的前列腺萎縮;另一方面研究發(fā)現(xiàn)[2],愛普列特可迅速緩解由前列腺增生所引起的血尿,服用愛普列特3周后,前列腺腺上皮生長受到抑制,因而抑制前列腺組織內VEGF蛋白和eNOS蛋白表達,并進一步抑制前列腺組織的血管生成,使得前列腺表面血管萎縮、新生血管受到抑制,減少前列腺電切術中術后出血。本組服用愛普列特血尿例數(shù)較對照組明顯減少,也說明了這一點。
經(jīng)尿道前列腺等離子雙極電切術后多伴有前列腺組織殘留,術后繼續(xù)服用愛普列特,一方面殘留的前列腺組織萎縮,另一方面隨著用藥時間的推移血尿例數(shù)逐漸減少,血尿程度逐漸減輕,因而對創(chuàng)面的愈合和術后恢復是有益的。
[參考文獻]
[1] 吳海洋,李新德. 經(jīng)尿道前列腺電切術的并發(fā)癥及其防治[J]. 國外醫(yī)學:泌尿系統(tǒng)分冊,2002,22(4):35-37.
[2] 李啟忠,王向陽. 愛普列特減少經(jīng)尿道前列腺汽化電切術中出血的作用研究[J]. 河南醫(yī)學研究,2006,15(4):336-338.
(收稿日期:2009-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