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改倡導從單一的被動的學習方式向多樣化的學習方式轉變,進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操作實踐??梢蛘n文題材、體裁的不同,教學目標的不同,進行多樣的“充分自主、有益探究、有效合作”的教學實踐活動:學生自己能夠學得懂的,發(fā)揮教師引領作用——引導學生學;學生不能一下子理解的,突出以問題為紐帶——自主探究學;學生獨立學習有困難的,體現(xiàn)師生協(xié)同效應——小組合作學。從而實現(xiàn)語文課程改革的目標:最終讓學生學會學習。
關鍵詞:文本;學情;有效;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09)05-0031-03
新課改倡導從單一的被動的學習方式,向多樣化的學習方式轉變,進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操作實踐。在教學中,可因課文題材、體裁的不同,教學目標的不同,預設多樣的“充分自主、有益探究、有效合作”的教學實踐活動,具體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
一、學生自己能夠學得懂的,發(fā)揮教師引領作用——引導學生自己學
對于每一單元中出現(xiàn)的略讀課文,內容一般比較淺顯,這樣的課文老師可引導學生進行自學。對于精讀課文,有些段落內容也相對淺顯,這時老師也可引導學生通過讀來理解,不要過多地進行分析、講解或小組、全班性地交流。在上課時應努力做到:凡是學生能自己讀懂的,教師不要代替。而要讓學生“充分自主”,促進他們“想學”、“會學”、“能學”、“善學”,不斷提高。
1.學生求知欲旺盛,能積極主動地投入教學活動。教師要通過情境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借助問題和任務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盡量由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如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揭題后讓學生說說“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些什么”。由此學生提出了許多問題(地震中父與子之間發(fā)生了一件什么事?事情是怎樣發(fā)生的?經過怎樣、結果如何?課文中哪個詞評價課文題目中的父與子?為什么說他們是“了不起的父與子”?),教師即引導學生整理歸并,得出共性問題,然后讓學生自讀課文,引導他們到課文中去尋找答案。這樣一來,學生以主動的姿態(tài)投入學習,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2.學生參與學習目標的制定,自主確定學習進度。在按照課標、教材規(guī)定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學生的原有基礎和他們的實際需要。有些課文,學生提出那么多問題,估計一節(jié)課能解決哪幾個,解決到什么程度,由師生共同來決定。學生對那些分層次的學習目標,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水平做出選擇,自己確定學習進度。
3.學生在學習內容、學習方式上有選擇的權力。我們可以讓學生在一定程度上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及方式。如教學古詩《泊船瓜洲》,老師建議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主學習并展示學習成果。于是,有的吟誦,有的揮毫,有的繪畫,有的表演。再如學習《美麗的小興安嶺》,可讓學生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內容,即在“春、夏、秋、冬”內容中,選擇某一兩項自讀自悟。這樣學生興趣盎然,對所學的內容有更深的體驗和感受,個人的特長也得到發(fā)揮。
4.學生能對自己的學習活動進行監(jiān)控,并及時做出調整??梢宰寣W生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和成果進行反思,作出自我評價。教師應當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積極地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引導學生不斷提高水平,取得比較理想的效果。
二、學生不能一下子理解的,突出以問題為紐帶——自主探究學
構建主義認為,學習不是由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而是學生自己構建知識的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要對外部信息主動地選取和加工。所以,對于信息量大、思維容量多的問題,教師要有機地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在探究中不斷地和文本進行對話,不斷地獲取信息,從而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盡量做到“有益探究”,即:探究的內容是人文內涵和語言文字的結合;在探究過程中,更注重情感的投入和發(fā)展,注意有些內容只能是一種感悟而不是精確的結論;探究的結果往往是多元的、個性化的,而不是唯一的。
具體探究可按下面三個基本階段進行。
1.進入問題情境階段。引領學生進入情境,發(fā)現(xiàn)問題,產生問題的傾向,自主確定探究方向,在問題和任務的驅動下,準備進入探究性活動。如教學《草船借箭》(五年級下冊第19課)一文時,教師針對“為什么說諸葛亮神機妙算”這一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自主閱讀、自主探究,在讀中理解內容,感悟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2.嘗試體驗實踐階段。盡量讓學生多讀多思考,自己動手嘗試,親身體驗,有所感悟,有所發(fā)現(xiàn)。如教學《半截蠟燭》一課,用“半截蠟燭被點燃了,正在一點一點的熔化,如果秘密被德國鬼子發(fā)現(xiàn),那會怎樣呢”這一問題來啟導探究,讓學生通過想象體驗到德國鬼子對伯諾德一家的迫害和對地下活動的破壞等情景。
3.表達交流小結階段。教師要組織好討論,鼓勵學生的創(chuàng)見,幫助擴展和深化結論,可以通過文字、言語、圖表等形式的展示,引導演示、宣讀研究結果和進行答辯等交流互動。例如講《開國大典》,講學生畫一畫“丁字形會場”,講《鳥的天堂》,講學生綜合運用課內外材料寫一份《大榕樹為什么能成為‘鳥的天堂’》的研究報告??傊?,通過探究,讓學生不僅呈現(xiàn)了實現(xiàn)認知結構的重組和改造,獲得了知識,形成了能力,掌握了方法,還體驗了失敗的痛苦和成功的歡樂,達到了有助于他們態(tài)度、情感的發(fā)展和價值觀的形成的目的。
三、學生獨立學習有困難的,體現(xiàn)師生協(xié)同效應——小組合作學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讓他們學會怎樣與同伴合作。值得注意的是,不能讓合作流于形式,要追求合作學習形式與效果的統(tǒng)一,即進行“有效合作”。
1.要具備“三要素”。①成員分工明確。如在四人小組中設召集人、記錄人、匯報人和監(jiān)控人等,分工明確,人人有事做。小組成員可以輪流擔任以上角色。②學會傾聽思考。努力做到“傾聽和思考有‘五心’”,即:一要專心,無論是聽教師講課,還是聽同學發(fā)言,都要聽清發(fā)言者的每一句話,腦子里不要想其他事;二要耐心,不隨便插嘴,要聽完別人的話,再發(fā)表自己的意見;三要細心,當別人的發(fā)言有錯時,要針對他人的發(fā)言,提出新穎的想法;四要虛心,當別人提出與自己不同的意見時,要虛心接受,邊聽邊修正自己的觀點;五要用心,在聽取他人意見時不要盲從,要有選擇地接受,做到說、聽、思并重,相互促進。③學會評價小結。教師要善于啟發(fā)和提高學生的主體意識,增強學生對評價的參與感和自我體驗,養(yǎng)成學生細致分析、客觀評價、自我調節(jié)的習慣和能力。自我評價,就是對自己的獨立學習所得進行評價:自己是怎樣運用讀書方法獲得理解和感悟的;小組評價,就是在傾聽同伴發(fā)表意見時,認真對照自己,思考哪些地方有同感,哪里有差距,自己還有什么新的見解等。努力做到既欣賞同伴的學習成果,并以此激勵自己,又及時、總結、調整自己的學習所得,不斷提高自己的水平,達到比較理想的境界。
2.明確“有效形式”。常式:自學討論式——嘗試自學→小組學習→組際交流→班級教學。變式:①質疑討論式:自讀質疑→質疑討論→組際交流→班級教學;②重點討論式:班級教學→重點討論→班級教學。
3.把握“學習途徑”。目標定向(是指南)→獨立學習(作基礎)→小組討論(為重點)→組際交流(達高潮)→評議小結(促深化)→鞏固訓練(測達標)。
4.講求“四個是”。①保證時間是前提:根據(jù)問題的量、難度、深度等因素正確估算讀的時間、思考的時間、討論交流的時間;②精選內容是關鍵:根據(jù)學習內容和學生實際,選擇有價值的內容,即教學中的重難點,這是學生靠個體自主學習難以解決的;③恰當指導是保障:學生合作學習時,教師不能袖手旁觀,而要深入到小組中,了解合作效果、討論焦點、認識過程,以便恰當進行調控,引導點撥疑難處,指導困難學生,幫助總結方法;④及時評估是動力:教師要針對學生學習任務和合作方面的情況給予小組成員正確地、及時地評估,進一步改善合作的條件。
5.弄清三個問題。作為一節(jié)課的教學方式的選擇,在采取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必須清楚以下問題:①為什么要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不用可以嗎?②如何用?什么時候用?問題怎么提?大概需要多長時間?可能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教師該如何點撥?③如何把全班學習、小組合作和個人自學三種形式結合起來,做到優(yōu)勢互補?我們只有在備課時充分考慮這些問題,并有充足的準備,才能保證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而不是熱熱鬧鬧走過場。
總之,個體要“自主”、整體要“合作”、過程要“探究”的學習方式,即倡導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基礎、以合作學習為途徑、以探究學習為目的學習方式。做到:一般性問題,多采用自主性學習,如:識字寫字教學;重點問題多采用合作性學習,如:課文主要內容的把握和情感的感悟;難點問題多采用探究性學習,如:耐人尋味的課文結尾的理解。只有這樣的學習方式才是科學的,才是現(xiàn)代社會所需要的。
值得注意的是課堂教學的充分自主,要發(fā)揮學生自主參與、主動探究并獲得知識的能力,充分體現(xiàn)學生是學習主人的理念,具體抓好“自主發(fā)現(xiàn)、自主質疑、自主探索、自主反饋、自主應用”這幾個環(huán)節(jié)。
課堂教學的有效合作,要抓好內容、教師、學生這三個基本要素,它是確保合作學習實效性的關鍵。我們要認清、重現(xiàn)這三個要素之間的關系,在內容與方式的合作、教師與學生的合作、學生與學生的合作三個層面進行實踐探索。
課堂教學的有益探究,要注意提供探究的環(huán)境和自主探究的合作伙伴,要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要加強自主探究的實效性,要培養(yǎng)自主探究的獨創(chuàng)性。
通過以上三個方面的積極實踐和努力探索,我們就可望實現(xiàn)語文課程改革的重點目標之一: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其由被動地接受學習,轉變?yōu)橹鲃拥靥骄繉W習,最終讓他們學會學習。
參考文獻:
[1]常汝吉.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7.
【責任編輯 王開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