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在學生朗讀中存在著以下問題,一是唱讀(節(jié)奏單一,拉長音);二是頓讀(照字讀音,不停頓);三是平讀(缺乏情感,無語氣)。產(chǎn)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是教師對學生缺乏有效的朗讀指導。教師的朗讀要求提得過于籠統(tǒng),比如“自由讀課文,做到正確流利”,至于怎么讀才正確,怎樣讀才是流利,就不管了。再比如,“請你有語氣地讀一讀這段話”,“帶著你的理解讀一讀”等,至于應該用什么語氣,如何帶著理解讀、帶著什么樣的理解去讀,教師并沒有對學生講清楚。學生得不到細致、有效的引導,只好憑著自己的感覺去讀了。
那么,究竟應該怎樣指導學生朗讀,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呢?我在這方面作了一些探討,也取得了一些效果。
補充法——先補充再朗讀
有些課文內(nèi)容,離學生的生活較遠,自然是讀不出什么感情和語氣的。資料的補充有利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對指導朗讀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
京版第八冊第二十八課《在大海中永生》,課文以飽含深情的語言,記敘了1997年3月2日,一代偉人鄧小平同志的骨灰被撒向大海的情景。第三自然段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方法,寫出作者的聯(lián)想。
“也許,奔騰不息的浪花會把他的骨灰送往祖國的萬里海疆;也許,奔騰不息的浪花會把他的骨灰送往澳門、香港;也許,奔騰不息的浪花會把他的骨灰送往寶島臺灣;也許,奔騰不息的浪花會把他的骨灰送向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鄧小平爺爺?shù)挠绊懗綍r代,超越國界,他不僅屬于中國,也屬于全世界?!?/p>
我們說,理解是朗讀表達的基礎,朗讀與理解永遠是密不可分的,不理解,朗讀根本就無從談起。因為學生年齡小,只是從媒體上知道鄧小平是一位偉人,但是對于他到底做了什么不是十分了解,所以不明白澳門、香港、臺灣、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等地方與鄧小平有什么聯(lián)系。
這時,教師可以這樣做:首先讓學生找出奔騰不息的浪花會把鄧小平爺爺?shù)墓腔宜屯男┑胤?;接著,通過補充鄧小平的生平資料,讓學生明白鄧小平的豐功偉績,從而明白為什么要送往這些地方。
分析法——先分析再朗讀
我們還以京版第八冊第二十八課《在大海中永生》第三自然段為例。
在通過資料的補充,讓學生明白為什么送往這些地方之后,再讓學生觀察這幾個地方之間的聯(lián)系。
經(jīng)過觀察、思考和教師的引導、啟發(fā),學生們忽然發(fā)現(xiàn),這幾個地方的排列是有一定順序的,是由國內(nèi)到國外,由近及遠。因此,明白了鄧小平爺爺?shù)挠绊懯浅綍r代、超越國界的,他不僅屬于中國,也屬于全世界。最后,學生大聲朗讀這一段時,就能夠讀出對這位偉人的崇敬之情了。
體會法——先體會再朗讀
京版第五冊第十八課《難忘的八個字》,寫了“我”——一個小女孩,因為天生裂唇,鼻子彎曲,牙齒傾斜,左耳失聰,說話結(jié)巴,產(chǎn)生了強烈的自卑感。上三年級時,在一次耳語測驗中,倫納德老師在“我”耳邊說“我希望你是我女兒!”這8個字溫暖了“我”受傷的心靈,使“我”永遠難忘。
為了讀出小女孩自卑的心理,教師先設計下面的話題填空:當我上課想回答問題時,我怕;當我獨自上街買東西時,我怕;當我過生日想邀請同學參加時,我______。通過設想生活中的各種情形,讓學生體會小女孩的膽怯與自卑之后,再讓他們朗讀這段描寫小女孩外貌和心情的句子,自然就能讀出對小女孩深深的憐憫之情。
感受法——先感受再朗讀
有些文字所能表達的內(nèi)容,學生表面上是“知道”的,但卻不能真實地“感受到”。京版第五冊第二十二課《美麗的北海公園》中有一段描寫白塔的文字:
“瓊島上的白塔高大雄偉。它遍身潔白,猶如一尊精美的白玉石瓶。塔基有三層,每層都有一人多高。塔身高30多米,最大處直徑有14米……”
學生從字面上“知道”了白塔是高大的,但對于30多米、14米等數(shù)字,三年級學生是很難產(chǎn)生具體感官反應的。教師可以用身邊熟悉的事物做例子,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了30多米有多高(大約10層樓房那么高),直徑14米到底有多粗(大約10個學生拉起手來那么粗),以此來感受白塔的高大雄偉以及數(shù)字使用的魅力。這樣,學生再朗讀時,就能夠敏感地捕捉到這些數(shù)字,并用重音表達出來,讀出白塔高大雄偉的氣派。
比較法——先比較再朗讀
京版第五冊第五課《稱象》里有這樣一句話:“曹操聽了直搖頭。”學生總是讀不出“不滿意”的語氣,此時,教師可先出示另一個句子“曹操聽了搖頭”,與之進行比較,說說這兩個句子的區(qū)別,并用動作表示出來,顯然“直搖頭”比“搖頭”態(tài)度強烈得多。經(jīng)過這樣一個小練習,學生就自然能夠讀出語氣了。
想象法——先想象再朗讀。
京版八冊第十七課《迎接綠色》中這樣描寫絲瓜:
“花,一路黃過去,滿樓清香;葉,一路綠過去,鮮嫩滴翠。帶著花的絲瓜,驚嘆號般地垂著,陽光一照,露珠在葉間閃爍,風一吹,是晶瑩的風鈴?!?/p>
指導學生朗讀這些句子時,可以采取讓學生邊讀邊想象的方法,如你看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展開想象,有的說:“我彷佛看到絲瓜黃色的花朵順著鐵絲或竹竿一朵接著一朵開過去,很長,很遠?!庇械恼f:“我仿佛聞到到處都是花香的味道,一吸鼻子,就陶醉了,老想不停地吸鼻子?!薄辛诉@樣的想象作鋪墊,學生讀起來也就會聲情并茂了。
欣賞法——先欣賞再朗讀。
京版六冊第十四課《翠鳥》第一自然段:
“翠鳥的顏色非常鮮艷。頭上的羽毛像橄欖色的頭巾,繡滿了翠綠色的花紋。背上的羽毛像淺綠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襯衫。翠鳥小巧玲瓏,一對靈活透亮的眼睛下面長著一張細長的嘴,一雙紅色的小爪緊緊地抓住水邊的葦稈?!?/p>
學生憑讀書和想象只能在頭腦中再現(xiàn)翠鳥大致的影像,但是喜愛之情表達不充分,我是這樣指導學生朗讀的:先給學生出示一組翠鳥的圖片,這樣色彩艷麗、玲瓏多姿的翠鳥立即給學生以視覺上的強烈沖擊,學生就會情不自禁地發(fā)出贊嘆,再讀這一段,喜愛之情也就溢于言表。
暗示法——先暗示再朗讀
有些課文情節(jié)比較簡單,其中有些段落對理解作者寫作重點又很重要,但不適合做過多的分析講解,“以讀促解”是最好的方法。怎樣才能讀得到位,讓學生通過朗讀一下子就能敏感地捕捉到作者要表達的意圖呢?這就要用“暗示法”。
京版六冊第二十一課《小蝴蝶花》是一篇童話故事。講了小蝴蝶花在草叢中覺得自己比那些小花小草強得多,于是很驕傲,慨嘆自己被埋沒,沒有出頭之日;當花匠把它移植到萬紫千紅的百花園中,與牡丹、碧桃等名花奇葩相比,她感到自己渺小而寒磣,變得自餒了;正當它失去信心而畏縮時,一群孩子表示很欣賞它。小蝴蝶花心情舒暢了。
課文第二自然段寫小蝴蝶花在草叢里時,有這樣一句話:“看來,我是百花中最了不起的了,可惜被埋沒在這里,跟這些小草、小花在一起,什么時候才有出頭之日呀!”
這一段可以這樣處理:教師先讀一遍,再把這些話用投影打出來,讓學生讀,當發(fā)現(xiàn)學生讀得不理想時,不動聲色地把“最、可惜、什么時候”等詞語用紅色作出標示,學生看了老師無聲的暗示,立刻對這些字加重了語氣,達到了指導朗讀的目的。
以上是我在培養(yǎng)學生朗讀能力方面的一些想法。我認為,“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辯證唯物主義的靈魂,教學中,究竟選擇哪種方法最有效,要根據(jù)不同課文、不同內(nèi)容而定,有時也需要幾種方法的綜合使用。
編輯 付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