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X+以降”是書面語中常見的一種格式,主要表達從某一時間點開始一直延續(xù)到說話時的一段時間。本文考察“X+以降”格式的語義功能和句法功能,并對此格式的虛化歷程進行了詳細的描寫和分析。
關鍵詞:“以降” “X+以降” 詞匯化
“X+以降”格式是目前在書面語中十分常見的一種格式,如“秦漢以降”“20世紀以降”“曹雪芹以降”等。格式究竟表達什么含義,哪些成分可以出現(xiàn)在該格式中,格式的句法語義功能如何,格式是什么時候出現(xiàn)的,其演化軌跡如何等,這些問題都是值得探討和研究的。
一、“X+以降”的語義功能
“X+以降”是現(xiàn)代漢語中頻繁使用的固定格式,但常用的現(xiàn)代漢語工具書,如《現(xiàn)代漢語詞典》《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新華詞典》等均未收錄“以降”這個詞條①?!癤+以降”格式的語法意義到底是什么?下面將進行具體分析。
(一)“X+以降”格式的語義
吳德新(2008)通過考察語料發(fā)現(xiàn),“X+以降”格式表示從過去某一時點開始一直延續(xù)到說話時的某一時點或者延續(xù)到將來的某一時點的時間。其語法意義具體可以離析為兩個方面:一是“X以降”格式相當于“從X以來”,即從“X”所代表的時點開始一直延續(xù)到說話時的一段時間;二是可以將該格式理解為“X以后”,即首先把時間的起點限定為“X”或者是某個特定的時間,然后再以這個時間為起點向后推延的時間。
(二)“以降”與“以來”“以后”的語義差別
“以降”跟“以來”和“以后”不僅在形式上十分一致,都是“以X”結構,而且在意義上也具有共性:三者都是表示時間的詞語,而且都可以表示過去的時間,但這并不意味著它們可以自由替換,其差別也是很明顯的。
1.“以降”與“以來”的異同
宋玉柱(1995)曾指出,“以來”表示從過去某一時間到說話時這一段時間,這個詞總是放在其他詞語后邊作后置成分,絕不能單用。例如:
(1)解放以來,漢語中出現(xiàn)許多新詞語。
“以來”一般不與具體的、準確的時間詞搭配使用,但可以與具有時間概念的短語一起搭配使用。例如:
(2)*中午十二點以來,雨一直在下。
(3)自去年十一月以降,全球股市市值蒸發(fā)逾三十兆美元,堪稱有史以來最嚴重的股災。(新浪博客2008-10-28)
我們認為,“以來”的這些用法完全適用于“以降”,“以降”也可以表示過去某一時間到說話時這一段時間,而且不能單獨使用,也不能跟準確的時間詞搭配使用。更重要的是,“以來”強調(diào)時間的過程性、持續(xù)性,還經(jīng)常凸現(xiàn)時間的起點性質,在“以來”的前面加上起點介詞“自”“從”“自從”等,而這正和“以降”的語法意義項吻合??梢哉f,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以降”對“以來”的普適性最大,基本上可以自由替換,凡是能用“以來”的地方大都可以用“以降”,但能用“以降”的地方不一定都能用“以來”。
唯一的明顯差別是,“以來”經(jīng)??梢愿恍┰~組成固定短語來搭配使用,如“有生以來”“長期以來”,而“以降”則很少有這樣的用法。
2. “以降”與“以后”的異同
語義上,“以后”可以表示從過去某一時間一直往后的時間,它既可以跟時間點搭配使用,也可以跟時間段相搭配,在這一點上,“以降”與“以后”可以相替換。例如:
(4)鴉片戰(zhàn)爭以后/以降,中國逐步淪落為西方的殖民地。
(5)1986年以后/以降,心理學、人類學、符號學方法滲入文藝研究方法中,在文藝研究領域出現(xiàn)了諸如整體、要素、層次、結構、功能、敘事、范式等新概念和新范疇。
句法上,上面例句中的“以后”和“以降”都是作狀語。此外,它們還可以作定語。例如:
(6)自19世紀初以降/以后的歐美的怪杰英才們,以其典型的身姿向你劈面走來。
“以降”和“以后”的區(qū)別是十分明顯的,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以后”可以單用,而“以降”不可以 。例如:
(7)以后(*以降),你自己要多加小心,不要再出現(xiàn)類似的錯誤。
2)“以后”可以跟具體的、準確的時間或指示代詞連用,而“以降”不可以。例如:
(8)五分鐘以后/(*以降),大家到操場集合。
(9)從那以后/(*以降),他們再也沒見過面。
3)“以后”還經(jīng)常和一些詞語組成固定搭配。如“很久以后”“不久以后”“從此以后”等,而“以降”在跟別的成分組合時就有較大的靈活性,目前還沒有發(fā)現(xiàn)有“以降”的固定搭配出現(xiàn),這可能與其使用頻率有關,因為“以后”和“以來”的使用頻率要遠大于“以降”,因此它們組成固定搭配的幾率就會大一些。
3. 小結
呂叔湘(1980)在《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中曾指出,當表示從過去某時到現(xiàn)在說話時的一段時間時,可以用“以后”,也可以用“以來”,在這種情況下也可以用“以降”,如“建國以后 ”“建國以來”“建國以降”等,我們所說的“以降”和“以后”可以替換,就是指上面這種情況。但是,“以后”還可以表示從現(xiàn)在說話時到將來某時,或從將來某時到更往后的時間,此時只能用“以來”相替換,卻不能用“以降”來替換。例如:
(10) a 這事兒以后,他再也沒來過北京。
b* 這事兒以來,他再也沒來過北京。
c* 這事兒以降,他再也沒來過北京。
為了更清楚地描述“以降”跟“以來”“以后”用法的區(qū)別,我們可以把“以降”在一維時間序列上的排列情況圖示如下:
(三)“X+以降”格式的語義特征
1. X具有時間性
X必須是表示時間的成分②,即X具有[+時間]的語義特征。X有時是顯性的時間名詞成分,如朝代名、年號、年代、典型事件(如鴉片戰(zhàn)爭)等,有時是隱性的內(nèi)含時間的成分,像人名(如曹雪芹)、主謂結構(如文革結束)、謂賓結構(如建國)等。為什么“X+以降”格式具有如此的開放性和接納性,我們認為,關鍵在于該格式已經(jīng)成為了一個“構式”。
“構式語法”(Construction Grammar)認為:“假如說,C是一個獨立的構式,當且僅當C是一個形式(Fi)和意義(Si)的對應體,而無論是形式或意義的某些特征,都不能完全從C這個構式的組成成分或另外的先前已有的構式推知?!保ˋdele E. Goldberg,1995,2003)句式有獨立的語義,因此,一個句子的意義,并不能只根據(jù)組成句子的詞語的意義、詞語之間的結構關系或另外的先前已有的句式所能推知,句式本身也表示獨立的意義,并將影響句子的意思(陸儉明,2004)。在“X+以降”格式的整體作用下,表示時間成了“以降”的“優(yōu)勢語義”,也就是說“X+以降”的語義不是“X”和“以降”各自含義的簡單相加,格式(也就是構式)自身的語義遠遠大于其組成部分的含義,這也就是所謂的構式義。
2.X是過去的時間
X所表示的時間必須是過去的時間,時間越久遠,能進入格式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X有具有[+過去]、[+時間久遠]的語義特征。比如“中古以降”“唐宋以降”“晚清以降”“建國以降”“2008年以降”“9月份以降”“上周以降”“昨天以降”等。它們在一維性的時間鏈條上,其可接受性程度呈依次遞減的趨勢,“中古以降”可接受度最高,而“昨天以降”的可接受度最低。因此,出現(xiàn)在“X+以降”格式中的時間成分必須是[+過去]的時間。
3.X具有模糊性、抽象性
格式中的X一般情況下不能是精確的表時間的名詞性成分,X具有[+模糊性],如“漢末以降”“20世紀60年代以降”很難說出具體時間界限,像“上周五以降”“昨天三點以降”等這樣確切的時間成分不能進入“X+以降”格式。同時,“X+以降”格式還具有[+抽象性],格式中的X不能是具體的名詞或者具體的動作事件等。如“曹雪芹以降”是相對于曹雪芹的《紅樓夢》所開創(chuàng)中國文學史的時代而言的,“曹雪芹”已經(jīng)不是某個具體的個人,而是一個代表性的符號,這也是“看電視以降”“去八達嶺長城以降”等不能說的原因之一。
因此,“X+以降”格式中的“X”具有[+時間]、[+過去]、[+模糊性]、[+抽象性]等語義特征,只有符合以上語義特征的成分才能進入格式。
二、“X+以降”的句法功能
(一)作狀語
“X+以降”作狀語可以位于句首。例如:
(11)唐宋以降/以后,小學者于音轉知之未深,言之者鮮,所以沒有什么突出的成績。
“X+以降”也可位于句中,不過此時其前面一般要有介詞“自”出現(xiàn)。例如:
(12)就我們中國而言,遠古的不說,自秦皇、漢武以降,幾千年專制統(tǒng)治,也真讓我們中國人吃盡了苦頭。
(二)作定語
“X+以降”作定語可以是有標記的,格式后面可出現(xiàn)“的”或“之”,也可以是無標記的。例如:
(13)20世紀60年代以降的美國電影。
(14)哀我鴉片戰(zhàn)爭以降之屈辱,憤國民之自毀。
(15)晚清以降中國文化演進與求索之路回視
(16)明代中葉以降文人的發(fā)展面臨著各種內(nèi)部和外部的危機。
無論“X+以降”作狀語還是作定語,都可以與介詞“自”“從”等相搭配,構成“自X以降”的格式,有時格式的后面還可以有“至”“到”“直至”“一直到”等詞或短語與之相對應,從而構成一個有始有終的完整時間鏈條。例如:
(17)自鐮倉室町時代以降,至今蒸蒸不衰。
(18)秦漢以降直至辛亥革命以前的政治,被看作“君主專制”的政治。
(19)事實上,從戊戌以降,一直到“五四”以后,一直都只有一個主題、一個腔調(diào)。
“X+以降”格式的前面是否出現(xiàn)介詞“自”“從”等句子都成立,介詞在句子里起到了突出強調(diào)的作用,強調(diào)時間之早。例如:
(20)西元一七九七年以降,隨著羅進升官,持續(xù)地與海賊之首領蔡牽作戰(zhàn)。
(21)自西元一七九七年以降,其一族皆盡參加,于金田村起事之際,被封為五王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兩個例句出自同一時期的同一部作品,一個有“自”,一個沒有,但句子的基本意思沒有變,介詞“自”強調(diào)時間的起點性。例(20)“X+以降”格式只是一般的陳述,用“X+以降”引出事件發(fā)生的時間,而例(21)“X+以降”格式前面有介詞“自”與之呼應,表明從1797年開始“其一族”就已經(jīng)廣泛地參加了起義,強調(diào)時間開始之早。
(三)作賓語。當“X+以降”與介詞“自”“從”或少數(shù)動詞(如“到”等)搭配使用時,實際上是在作賓語,與介詞或動詞構成述賓結構。例如:
(22)自容宏以降,留學生也一直在中國的歷史上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23)中國人物畫到了明清以降,造型松散,精神頹唐,終不及敦煌壁畫中所表現(xiàn)的盛唐氣象豐富。
三、“X+以降”的詞匯化過程
“X+以降”格式是古已有之的用法,其具體的虛化軌跡如下:
(一)“以”“降”臨時組合。 例如:
(24)介取俎,還授弟子;弟子以降,介從之。(春秋《儀禮·鄉(xiāng)酒第四》)
不過,此時連用的“以降”,還不是表示時間的用法,這里的“以降”相當于“以下”,指的是等第或者位置在下。
在戰(zhàn)國時期屈原的作品中,也出現(xiàn)了“以”跟“降”同時出現(xiàn)的情況。例如:
(25)攝提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戰(zhàn)國《離騷》)
例(25)中的“以降”也不是我們所討論的表示時間用法的“以降”,這里的“以降”還不是一個固定的詞語,“降”是“降生、出生”的意思,“以”是起連接作用的助詞,“以降”是個松散的臨時搭配。
(二)“以”“降”凝固成詞
隨著使用頻率的增加,“以”和“降”連用的次數(shù)越來越多,大約在東漢時期出現(xiàn)了“以降”連用表示時間的用法,這也是“以降”表時間用法的最早用例。例如:
(26)真人欲樂知天讖之審實也,從太古以降,中古以來,人君好縱酒者,皆不能太平。(東漢《太平經(jīng)》)
從例(26)可以看出,“太古以降”表達的是從太古時期以來的意思,況且在該格式的后面還有對應形式“中古以來”與之相對應。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出,“以降”和“以來”的功能和語義都是極為相近的,都是表達時間,強調(diào)從某一時間開始一直持續(xù)到某一時間,此時的“以降”已經(jīng)是一個固定的詞語了。
(三)“以降”的泛化
到了六朝時期,出現(xiàn)了“以降”跟固有名詞相搭配的情況,有時固有名詞還要和介詞“自”共現(xiàn)。例如:
(27)自《咸》《英》以降,亦無得而論矣。(北魏《文心雕龍》)
唐宋時期,“X+以降”開始大量出現(xiàn),“以降”除了和時間名詞、固有詞搭配以外,還可以跟人名搭配使用。例如:
(28)自羲黃以降,或設獄而人不犯,或畫象而不知禁。(唐《大唐新語》)
(29)舜所以修此道而成堯之德,自天地以先,羲黃以降,即是這一個道理,且古今未常有異,只是代代有一個人出來作主。(北宋《朱子語類》)
以上各例中的“X以降”都可以理解為“X以來”,雖然例(28)的語義更加偏向于表達“自上而下”的含義,即從最具權威性的、最具威望的圣人到平民百姓,格式的時間性不是很明顯,跟后來的“曹雪芹以降”等的用法不太一樣,但例(29)中的“羲黃”雖是帝王的名字,但并不含有“自上而下”的含義,而是表時間,特別是前面的“自天地以先”與之相呼應,指的是從天地開辟以來一直到羲黃統(tǒng)治的這段時間。
到了明清、近代,“X+以降”的用法逐漸普及開來,一些朝代名、年號等都可以在結構中出現(xiàn),如“秦漢、安順、和帝、20世紀”等等。例如:
(30)和帝以降,國事日非,外立五帝,安帝、懿帝、質帝、桓帝、靈帝。(民國《后漢演義》)
(31)嘉靖三十六年以降,建州女真之酋長,有所謂王杲者騷亂,與黃河上流屢犯明西北邊之。(民國《清朝前紀》)
以上各例“以降”的用法跟今天表示時間的“自/從/自從……”等的用法已無多大區(qū)別,基本可以通用。
四、余論
綜合上面的討論,我們認為,“X+以降”格式是漢語古已有之的結構,由于口語中不常用,“以降”在和“以后”和“以來”的競爭中失敗,導致它的功能和用法被隱藏起來,只是在書面化很強的書面語中才“浮現(xiàn)”出來,因此,會使人感到有“生疏感”。
通過本文的探討和分析,希望人們能夠對“以降”這個詞,以及“X+以降”這個時間格式有個更加清晰的認識。我們相信,這不僅對漢語的規(guī)范化和普通話的推廣大有裨益,而且對學習漢語的外國留學生來說,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注 釋:
①我們認為,“以降”應該是一個詞,跟“以來”“以后”等屬于同一個詞類級別。
②無論是歷史上具體的典型事件,還是歷史上知名的人物,都已經(jīng)成為特定時期的代名詞。
參考文獻:
[1]李行健.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Z].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語文出版社,2004.
[2]陸儉明.詞語句法、語義的多功能性:對“構式語法”理論的解釋[J].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4,(2).
[3]呂叔湘.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4]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5版)[Z].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5]宋玉柱.“以后”與“后來”——兼談“以來”[J].學漢語,1995,(6).
[6]吳德新.淺議“X以降”[J].漢語學習,2008,(1).
(吳德新 吉林延吉 延邊大學漢語言文化學院 13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