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代漢語框式結構的特點表現在動詞上則為框式動詞,框式動詞在句法上和語義上都有明顯的特點。在句法上,框式動詞不能分配賓格,從而造成了其原有賓語移位,以求獲得格;語義上,框式動詞則帶有明顯的話題化色彩??蚴絼釉~理論的提出有許多優(yōu)點:首先,介詞同動詞結合,構成框式動詞,簡化了以介詞短語為基礎的被動處理程序,這樣,就保證了介詞短語的位置,減少論證的麻煩;其次,框式動詞結構理論明確了框式內的成分不能控制大代語PRO,簡化了控制理論,減少了歧義。框式動詞也引發(fā)了一些語言學理論上的問題,如現代漢語類型難以確定等。
關鍵詞:框式動詞 格 主題化 被動 控制 語序
一、何謂框式動詞
現代漢語中有許多的“框式結構”,如,介詞“在……上”“在……內”“在……中”,比較副詞“比……得多”。在動詞中我們也能發(fā)現這一現象。
(1)我打他。
(2)我把他打了。
(3)他被我打了。
(4)他讓我給打了。
以上四個句子的句型,既有SVO,又有SOV。如果我們用“框式結構”看這幾個句子,會發(fā)現(2)、(3)、(4)的謂語分明是框式的。因為謂語的陳述分別是從“把……”“被……”“讓……”開始的,由此而形成謂語“把……打”“被……打”“讓……給打”。既然把“從……起/以來”“像……似的/一般”“到……為止”“用……來”這樣的介詞結構稱為框式介詞(劉丹青,2002),那么,不妨把以上“把……打”“被……打”“讓……給打”結構稱為“框式動詞”。諸如此類的動詞還有很多,再如,“將……V”“給……V”“被……V”“叫……V”“為……所V”“任由……去V”等等。
二、框式動詞的特點
框式動詞不論是在句法上還是語義上都呈現出一系列的特點。
(一)句法上的特點
1.先看一個“把”字句。
(5)a.約翰把湯姆打了。
b.DS:[IP [NP約翰]I [VP[PP把[e]][ VP打了[NP湯姆]]]
c.SS:[IP [NP約翰]I [VP[PP把[NP湯姆] i [ VP打了[NP t]i]]
可以看出,這里的框式動詞不能分配賓格(accusative)。如果能分配賓格,則NP無需移到介詞后以獲得旁格(oblique),因此說,由于框式動詞不能分配格,而NP唯一可以移向并且獲得格的地方為框式動詞內部、介詞“把”字后,為尋求格,NP移到這一位置,從而獲得旁格。
2.再看一個“被”字句
(6)a.湯姆被打了。
b.DS:[IP [NP e]I [VP[PP被[e]][ VP打了[NP湯姆]]]
c.SS:[IP [NP湯姆]i I [VP[PP被[e ][ VP打了[NP t] i]]
上面已經論述,框式動詞不能分配格,所以,NP為尋求格,需要移到其他位置。這里有兩個空位可以選擇,即Spec,I和框式動詞內部的介詞后面。要知道,框式動詞內部接介詞的成分并不是必需的,而常常是一個不得已的過程,如上面“把”字句中的NP移到框式動詞內是為了尋找格。所以說,這里NP在尋找格的過程中,并非一定要移向框式動詞內部,而根據EPP(擴展投射原則),即每個句子需有主語,NP移向Spec,I成為首選。從而有句子例(6)c。
(7)湯姆被約翰打了。
例(6)中沒有邏輯主語,即沒有動作發(fā)出者,如果有,NP只能插入到剩下的空位,也就是框式動詞中。這里用了“插入”一詞,是因為動作發(fā)出者并非句子的必要成分,動詞“被打”缺少外置論元,即:
打:[+V; -N] (=V)
agent
被打:[+V; -N] (=V)
Oslash;
句中出現動作的發(fā)出者,是話題化的需要使然(以下有論證)。根據經濟原則,首先是句子內部成分移動,即,“NP湯姆”移到主語位置,然后動作發(fā)出者“約翰”插入,主語位置已經被原來的賓語“湯姆”所占據,約翰只能插入到框式動詞內部,從而得到句子例(7)。
(二)語義上的特點
框式動詞在語義上也有著顯著的特點。例如:
(8) 我解決了問題。
(9) 問題,我解決了。
(10)我把問題解決了。
例(8)為正常語序。例(9)、(10)可視為變體。例(9)把賓語提到句首,為常見的話題化現象。例(10)則可視為另一類話題化。一般說來,語言中語序的改變能夠影響信息的傳達,對于曲折語言來說如此,對于現代漢語也不例外。例(9)把賓語前置,很明顯,該句信息的中心是“問題”;例(10)句中“問題”處在框架動詞內部,也為異類語序。人們讀到這類語序時不由得要注意到變體部分,同樣達到了話題化的效果。
英語中,話題化的程序是“移動XP到句子最左端” (Ouhalla,1999:P64),名詞話題化的則移動NP到句子最左端?,F代漢語中NP的話題化有所不同,普通動詞同樣使用前面的規(guī)則,如果遇上框式動詞,則只能把NP移到框式動詞內部。這樣,現代漢語中名詞的話題化可表述為:當句中有框式動詞時,NP移到框式動詞內部;當句中無框式動詞時,NP移到句首。
三、框式動詞結構理論的優(yōu)點
框式動詞結構理論的提出,有許多優(yōu)點,首先,它簡化了以介詞短語為基礎的被動處理程序,直接把介詞同動詞結合,構成框式動詞,保證了介詞短語的位置,減少了論證的麻煩;其次,框式動詞結構明確了框式內的成分不能控制大代語PRO,也簡化了控制理論,減少了歧義。
(一)被動句的構成
現代漢語中的被動式構成,與其說是介詞短語結構,倒不如說是一種動詞框式結構。例如:
他被人打了。
他叫人打了。
他讓人打了。
他讓人給打了。
可以看出,以上被動式由介詞短語結構所構成。是不是介詞短語“被人”“叫人”“讓人”“讓人給”等單獨構成被動式?事實上,被動式還涉及一個短語位置的問題,也就是說,現代漢語中,它必須出現在動詞之前、結構主語之后。下面的句子,由于介詞短語的位置問題,被排除了。
*他打了被人。
*他打被人了。
*被人他打了。
如此一來,為闡明被動句的構成,我們不但要引入介詞短語結構,還要論證這一結構在被動句中的位置問題。如果用“框式動詞”的觀點,把介詞“被”與“打”視為一體,構成“被……打”表示被動,語法主語位于動詞前,邏輯主語(即動作發(fā)出者)必須位于框式內。這樣,介詞的位置固定下來,無需再考慮位置問題,就大大簡化了被動式構成的復雜性,符合語言學中的“經濟原則”。
(二)控制理論的簡化
“控制”決定抽象的代名成分大代語PRO的指稱潛能。PRO如果是嵌套不定小句的主語,在promise后面,就說它受主要小句主語的控制,在persuade這樣的動詞之后,就說明它受該動詞的賓語控制。例如:
a.Ii promise John PROi to go.
b.I persuade Johni PROi to go.
(Crystal,1999)
如果我們把promise稱為主語控制動詞,把“persuade”稱為賓語控制動詞。那么,動詞ask既允許主語控制,又允許賓語控制。
c.The coach asked the players to leave
the coachi asked the playersj [PROi to leave]
the coachi asked the playersj [PROj to leave]
(Ouhalla,1999,P250)
現代漢語使用框式動詞避開了這種繁瑣的控制理論,從而使之大大簡化,對例句c的兩種解釋在現代漢語中可作如下表達。
教練i 請求隊員j [PROj離開]
教練i向隊員j請求[PROi離開]
也就是說,句子中如果有框式動詞時,那么框式內的任何成分不控制大代語PRO。如此一來,a與b在現代漢語中可表達為:
a'.我i向約翰j許諾[PROi去]
b'.我i說服約翰j [PROj去]
可見,框式動詞的應用大大簡化了控制理論,在語言中避免了許多歧義。
四、框式動詞引發(fā)的一些問題
框式動詞在方便理解的同時,也給語言研究帶來一些新問題。習慣上,人們認為現代漢語為SVO類型的語言,但現代漢語使用框式動詞,使得許多句子的賓語提到了框式動詞的內部,使動詞看上去處在句末位置,這一現象導致了學者們對現代漢語類型為SOV的猜疑,再加上現代漢語中其他的一些語言事實,確定現代漢語的語序類型很棘手。認為現代漢語是SOV型語言依據的是Joseph H.Greenberg的研究成果。Joseph H.Greenberg通過對三十多種語言的抽樣語料歸納,在《某些主要跟語序有關的語法普遍現象》中將人類諸語言的基本語序類型作了分類。從邏輯分析出發(fā),他把絕大多數語言的語序整理歸納為6種可能出現的類型,即SOV、SVO、VSO、VOS、OVS、OSV,并提出了幾個參數:
①VSO/Pr/NG/NA
②SVO/Pr/NG/NA
③SOV/Po/GN/AN
④SOV/Po/GN/NA
(Pr,前置的地位詞;Po,后置的地位詞;N,中心名詞;G,所有者;A,形容詞)
據此,戴浩一(Tai,1973)指出,現代漢語中的形容詞是在名詞前頭;中心詞在后邊?,F代漢語有后置詞(如“桌子上”),這些都是SOV的特征。Li,C.N(李納)等認為,現代漢語用了大量的“把”字結構,OV中名詞有定和VO中名詞無定的區(qū)別已經不甚嚴格,介詞詞組可能在動詞之前,也可能在動詞之后。
現代漢語語序類型的歸屬問題,不是本文要討論的問題所在,在這里我們也無需遽下結論,但框式結構引發(fā)的問題確實可見一斑。
參考文獻:
[1]Chomsky,Noam..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M].
Dordrecht: Foris Publications,1981.
[2]Crystal,David.A Dictionary of Linguistics and Phonetics[M].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1997.
[3]Dryer,Matthew S.The Greenbergian Word Order Correlations[J].
Language.,1992,(1).
[4]Huang,C.-T.James..Logical Relations in Chinese and the
Theory of Grammar[A].Ph.D.dissertation,MIT; revised edition published by Garland Publishers,New York,1998.
[5]Huang,C.-T.James.Wo pao de kuai and Chinese phrase
structure[J].Language,1988,(64).
[6]Ouhalla,Jamal.Introducing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 From
Principles and Parameters to Minimalism[M].Edward Arnold,1999.
[7]曹聰孫.語言類型學與現代漢語的SVO和SOV之爭[J].天津師大學報(社科版),1996,(2).
[8]劉丹青.漢語中的框式介詞[J].當代語言學,2002,(4).
[9]王立第.論元結構新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
[10]石毓智.論語言的基本語序對其語法系統(tǒng)的影響[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2,(1).
[11]徐烈炯.生成語法理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8.
(肖靜玲 廣西桂林 桂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 54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