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賞識、用心陪伴”這一理念,需要達到三個境界:達成被愛,讓每個生命成為愛的聚焦;引導施愛,讓每個生命成為愛的源泉;啟發(fā)自愛,讓生命成為愛的堡壘。這種愛要產(chǎn)生在班級,讓班級成為愛的磁場;這種愛要擴散于家庭,讓家庭成為愛的港灣;最后還要落實在生命,讓生命成為愛的化身。
作者簡介:楊瑞清,1963年出生,1981年畢業(yè)于江蘇省南京市曉莊師范學校,開始從事鄉(xiāng)村教育工作。1985年擔任行知小學校長,先后被評為全國十杰中小學中青年教師、全國十佳師德標兵、全國勞動模范?,F(xiàn)兼任中國教育學會理事、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小學教育專業(yè)委員會副理事長、教育部班主任培訓專家小組成員。出版專著《走在行知路上》。
我認為,作為班主任,很難說他僅是在培養(yǎng)學生,其實,更多的是在向?qū)W生學習,學生純凈的靈魂對班主任激發(fā)靈感、找到好的教育方法提供了無盡的源泉;作為校長,也很難說他是在指導老師、培訓班主任,很大程度上他是在向班主任學習。在自己成長的過程中,我覺得有兩個字非常重要:陪伴——陪伴兒童,陪伴同事,陪伴自己。
我們學校的班主任工作、班級建設的很多想法都離不開學習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作為行知小學,我們最大的財富是行知文化、行知精神,這是我們的傳家寶,當然應該珍惜。用什么來陪伴學生呢?我認為更多的是用行知文化來陪伴,因為文化是營養(yǎng),行知文化是我們學校生存發(fā)展的根基。
20世紀30年代末,在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陶行知先生在重慶創(chuàng)辦了育才學校,收留了一批難童在那里學習。很難想像在那樣艱苦的年代,陶行知先生如何傾盡心力,辦出如此高水平的教育。上海電視臺拍了一部陶行知的專題片,里面提到:重慶育才學校兒童的笑臉是當時中國兒童最舒展、最燦爛的笑臉。陶行知先生是在用心陪伴兒童。他曾寫過這樣的文字——
人人都說小孩小,誰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還要小。
你這糊涂的先生!你的學校成了害人坑!你的墨水筆下有冤魂!你說瓦特庸,你說牛頓笨,你說像個雞蛋壞了的愛迪生。若信你的話,哪兒來火輪?哪兒來電燈?哪兒來微積分?你這糊涂的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你別忙著把他們趕跑。你可要等到:坐火輪,點電燈,學微積分,才認他們是你當年的小學生?
陶行知先生的家人也在陪伴著他。1917年,他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畢業(yè)回國到東南大學擔任教授,一個月拿400大洋的高薪,那時普通工人一個月只有三四塊大洋,可以想象他過這樣的日子應該是很舒適的。但是到了1927年,他毅然辭去了大學教授的職務,在南京市郊農(nóng)村創(chuàng)辦了師范學校,即曉莊師范。陶行知進步的教育思想必然使他所辦的學校遙遙領先于時代潮流。一些學生加入了地下黨組織,發(fā)動反帝愛國運動,結果學校只開辦了三年零一個月,就被國民黨政府封殺,不少校友被捕、被殺,他被通緝,后逃往日本。而他的妹妹、妻子、母親一直在曉莊生活,之后在那里病逝??梢韵胂蟮贸觯敃r他的家人過著怎樣艱苦、恐懼的生活。
1946年,陶行知先生在上海去世,隔了幾個月,治喪委員會把他的靈柩運到南京,安葬在曉莊師范附近的勞山腳下,跟他的親人葬在了一起。青山有幸埋忠骨。這樣一位大教育家永遠長眠于南京,這也是南京的幸運。
1981年,我到南京長江北岸的一所小學教書。陶行知的兒子陶城教授來看望我們,勉勵我們走行知路,為中國鄉(xiāng)村教育尋覓曙光。26年后,在2007年3月17日,陶城教授再次訪問行知小學,為學校的發(fā)展變化而感慨萬千。我們學校原名叫江浦縣建設鄉(xiāng)五里小學,1981年一年級被命名為行知實驗班,開始走上行知之路。1982~1984年農(nóng)民集資易地新建學校,1985年教育局將學校更名為行知小學。1994年創(chuàng)立行知基地,每年有上萬城市學生來這里體驗迷人的鄉(xiāng)村生活。2005年開始,每年有上千外國學生來這里開展中華文化浸濡活動。2007年,被授予全國青少年校外活動示范基地稱號。2001~ 2003年小學新建教學樓,5所小學并入。2005年成為江蘇省實驗小學、江蘇省文明單位。2007年被確定為全國首批漢語國際推廣基地學校。
有了這樣20多年行知路的奠基,我們對未來有了更多的期待和規(guī)劃。1981到1994年,是行知小學迅速發(fā)展的階段,我們的班集體建設主要是圍繞如何提高農(nóng)村學生的素質(zhì)展開。之后我們的班主任工作有了很大轉(zhuǎn)變。1994到2007年,我們有了行知基地,在城鄉(xiāng)聯(lián)合、中外交流背景下,我們的班集體建設有了新的發(fā)展。那么再干13年,從2007到2020年,在學校實施行知工程的過程中,我們的班集體建設一定還有更大的發(fā)展空間。
在陪伴學生健康發(fā)展,陪伴老師快速成長的過程中,我逐漸形成以下七條信念:
缺愛,如同缺氧。我們很直觀地認為人有兩個生命:生理的生命和精神的生命,生理的生命需要蛋白質(zhì)、脂肪、水分和維生素等,但最不能缺少的是氧氣,這一點常常容易被忽略。一旦缺氧,就會對生理生命造成嚴重的威脅。精神生命需要語文、物理、化學等基礎學科的滋養(yǎng),但精神生命需要最多的是愛。這其中缺氧的危害有多么嚴重,缺愛的危害就有多么嚴重。長期缺氧會危及生命,長期缺愛一定會導致心靈的扭曲,比如早戀、打架、無精打采、不思進取等,出現(xiàn)這些問題當然有很多的原因,但我個人認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這些孩子缺愛。除非你給他愛,否則只能造成更多的傷害。
不會愛,等于不愛。班主任都知道教育學生需要愛,但卻常常不會愛。大多數(shù)的愛表現(xiàn)為:對你好,受不了,愛往往成為傷害。班主任不會愛學生,就是不會愛自己。所以要學會愛學生,首先要學會愛自己,學會自愛,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只有這樣才能會愛別人。陪伴不僅指陪伴學生,而且還要陪伴自己。
“花苞心態(tài)”,才是真愛。大多數(shù)的愛都苛求完美,苛求完美如同苛求所有的花同時開放。其實大自然告訴我們,遲開的花也許更美。大多數(shù)班主任的問題是拔苗助長,“愛心”摧殘,要改變這種現(xiàn)狀就需要改變態(tài)度。平日走進花園,有時既欣賞盛開的花,也善待遲開的花苞,有時甚至覺得遲開的花苞會開得更大更美。可是若那花苞變成了學生時,我們卻總會聽到這樣的訓斥聲:人家的花苞都開了,你怎么不開?分析問題,無非是說這些學生懶惰、態(tài)度不端正、不認真,甚至是笨蛋,然后要求你要馬上開、立即開,你要是再不開,我就把你掰開。我們這樣陪伴學生,那生命不是都遭殃了嗎?我個人認為愛心的修煉只要過這一關就行了,其實我們往往急了一點兒,都愛,但是缺乏表達愛的智慧。我們給這樣的智慧叫做“花苞心態(tài)”。有了花苞心態(tài),才是真愛;花苞心態(tài),缺點可愛;花苞心態(tài),耐心等待;花苞心態(tài),和諧時代。
如果我們的班主任都以花苞心態(tài)來看待學生,每個人也以花苞心態(tài)來對待自己,那么班級會和諧許多,社會會美好許多。我對我兒子的教育也是采取此種心態(tài)。我的兒子,我當然希望他能非常優(yōu)秀,希望兒子的這顆“花苞”早點開放,但事實卻往往不能如愿,我只有在心里一個勁地念“花苞心態(tài),花苞心態(tài)”。有時候我會這樣想:即便我兒子這朵“花苞”遲開,或者永遠都不開,但他仍然是我的兒子,我依然愛他。
陶行知先生說過,要想完成鄉(xiāng)村教育的使命,什么計劃、方法都是次要的,那超過一切的條件是同志們肯不肯把整個的心獻給鄉(xiāng)村人民和兒童。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教育者心里發(fā)出來的,才能打動學生內(nèi)心的深處。從本質(zhì)上來講,教育孩子主要不是方法問題,而是態(tài)度問題:態(tài)度一變,方法無限;態(tài)度徹底改變,奇跡就會出現(xiàn)。態(tài)度就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用愛心,永遠捍衛(wèi)童心。教師要做一個有童心的大孩子,齊心協(xié)力保護孩子的童心。童心就像荷葉上的露珠,雖然晶瑩剔透,但是非常脆弱,風一吹就會滑落,手一拉就消失得無影無蹤。教師要像善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呵護童心,齊心協(xié)力應對復雜的生活以保護童心,這尤其是我們班主任的責任。童心是生命中最重要的資源,是人生的無價之寶。童心是幸福的接收器,是創(chuàng)造的發(fā)動機,是生活的潤滑劑。沒有童心,就不可能有發(fā)明創(chuàng)造,就沒有快樂幸福。童心總是和快樂、活力、自然、單純、希望、憧憬、可愛、幽默、好奇心、求知欲、真善美等相聯(lián)系。假如我們沒有童心,就沒有了這些品質(zhì),生命就會變得單調(diào)乏味。因此,在辦教育的過程中,我們要千方百計地呵護童心,因為它最寶貴。童心,孩子天生就有,不需要我們賦予,只需要我們捍衛(wèi),所以我才理解斯霞老師為什么把她的教育思想概括為童心、母愛。她是在用母親般的愛去呵護童心、啟迪童心、放飛童心,這就是斯霞老師的教育境界。我很自豪,在2000年12月,斯霞老師90歲高齡時,我去拜訪她,她欣然為我們學校題了八個字:學會賞識,愛滿天下。
因為愛,讓你自主選擇。當懂得了用這樣的愛心去呵護童心后,那具體應該怎么做呢?教師和學生之間怎么溝通呢?我概括為三句話:我建議,你選擇;你選擇,你承擔;你承擔,我陪伴。真正的愛是你成功了,我為你歡呼;你失敗了,我和你分擔,但是責任在你個人。每個人都是自主的,學生有選擇的權利,班主任應該放手讓他們選擇。
因為愛,我們堅強有力。有人說,如果這樣做,我們的班主任就變得沒有力量了,學校不就沒有章法了嗎?我一直在探尋用怎樣的方式去找到一條很好的方法。我多次跟孩子溝通,我知道他們最討厭的是那些自以為是、在班上滔滔不絕的老師,學生看似服服帖帖,實際上卻懶得搭理,發(fā)自內(nèi)心地蔑視。所以,我們提倡“豆腐嘴、刀子心”,我們要有愛,給孩子溫暖,更要有力量,語言表達要到位,要堅持原則。其實學生不怕批評,就怕受委屈。只要孩子不受委屈,我們的教育引導就會有力量。批評是不可怕的,壯實的苗更能經(jīng)受風雨。我們說現(xiàn)在的孩子要吃苦,讓他經(jīng)受風雨,其實我們應該細心呵護幼苗,讓它長壯實,這樣才能讓它經(jīng)受風雨。現(xiàn)在它還沒有長壯實呢,我們就摧殘、傷害它,那就大錯特錯了。如果我們的孩子傷痕累累,他就沒有經(jīng)受風雨的能力。我們培養(yǎng)的學生不只是經(jīng)得起學業(yè)考試,更要經(jīng)得起人生考驗。有一位新加坡的朋友發(fā)信息問我:怎樣讓學生既有快樂的童年,又能夠應對未來的挑戰(zhàn)?我認為要給他足夠的愛,足夠的底氣,他才有可能經(jīng)受人生的風雨挑戰(zhàn)。當然,人生有很多的變數(shù),并不是說我們今天給他圓滿的教育,他就一定能成功,但有一點可以肯定,若不給他足夠的信心和底氣,他是不會走遠的。
帶著愛,踏上幸福旅程。為了美好的未來,班主任就該用愛來陪伴孩子,帶著愛踏上幸福旅程。有人認為,我們?yōu)榱宋磥淼男腋?,就應該忍受今天的痛苦和磨難。我不這樣認為,未來有很多復雜多變的因素,很難說會怎樣,但是今天卻是可以抓住的,一個個當下的充實構成了未來的幸福。人生是從滿意到圓滿的,當下若滿意,未來就圓滿。如果我們一直都不滿,認為不滿就有動力,那么你未來就不可能圓滿。我們要換一種思維來想,其實挫折、挑戰(zhàn)也是一種人生歷練。滿意當下,我們要的是從我做起,從小做起,每一天高興起來,這樣我們才有應對未來的底氣。我認為只要方向正確,就不怕路途遙遠,能做多少就做多少,高興就好。
“學會賞識、用心陪伴”具體該怎么操作呢?我覺得應該包括以下步驟:學會賞識,走近生命,發(fā)現(xiàn)潛能,喚起自信,善待差異,引導自選。
生命是孩子自己的,我們不能打攪它,最多只能走近。當我們真正走近生命時,我們一定能發(fā)現(xiàn)潛能。每一個孩子身上的潛能巨大。發(fā)現(xiàn)潛能的關鍵是喚起孩子的自信??墒俏覀儸F(xiàn)在有的教育不是走近生命,而是走近分數(shù);不是以人為本,而是以分為本,不相信孩子的潛力,常常打擊他們的自信。要扭轉(zhuǎn)這個觀念,需要我們做很多的工作。而喚起自信則需要善待差異。若用一把尺子來衡量學生,只考語文、考數(shù)學,只去比分數(shù),還要讓后進生很自信,這就太勉為其難了。所以教育需要創(chuàng)設多種成功的渠道,用多元的價值觀讓孩子品嘗成功的感受。我認為,數(shù)學考第一名和跑步第一名都是一樣的成功,一樣值得驕傲,那些運動員不也是為國爭光嘛!當然分數(shù)也不可缺少。高考我們改變不了,但是教育的過程是可以有很多方法讓學生感受成功、找到人生價值的。最好的善待差異的方法就是引導自選。只有孩子發(fā)揮自主性,才能最大限度地滿足自己的需求。當然孩子的選擇也可能是錯的,這需要個過程,孩子從不會選擇到學會選擇,這是他們成長必經(jīng)的步驟。魏書生和李鎮(zhèn)西最大的一個教育特點就是民主,讓孩子成為主人。所以,我不敢講培訓,不敢講教育,不敢講引領,我覺得一個人的力量是微薄的,只能讓學生成為主人,我們?nèi)ヅ惆樗麄?。這是我們班主任應該具有的境界。
我們要學會賞識,這賞識不只是鼓勵和包容,我們要尊重人格,相信潛力,理解個性,激勵優(yōu)點,包容特點,提醒缺點。前三項需要我們無條件地去做。教育不能沒有批評和懲罰,但是要嚴格控制它的比重,表揚和鼓勵要十倍于批評和懲罰,而教師的包容更要占主導的地位,不要讓學生形成對表揚或批評的依賴。
在我們學校里有很多教育的小故事:爬山虎、柿子樹、藝蓮苑、浦禾園,我一一講給大家聽。
爬山虎是很漂亮的植物,南京地區(qū)周邊沒有。有一次,我到上海開會時,看到學校、賓館到處都是爬山虎,跟我們語文課——《爬山虎的腳》里描述的一模一樣。為了更好地給學生講解,我就趁人不注意掐了一點爬山虎的筋,帶回學校,放到墻角下繁殖,這樣我們學校就也有了爬山虎。后來我們學校搞種植園地,扦插爬山虎的苗,因為我知道它的生命有多強。不久,它就繁殖了很多,有人來買,討價還價我們還賺了2000元錢,這讓我校的學生和教師都很有成就感。利用鄉(xiāng)村的資源動手勞動、教育學生是鄉(xiāng)村班主任很實用的操作方法。
我剛學會騎自行車時,從老家騎自行車跑了60里山路帶了一捆柿子苗種在校園里,一開始沒有怎么管,但不知不覺,柿子樹一天天長大,后來累累的柿子壓彎了枝頭。柿子樹下,學生們做游戲、學習、聊天、交朋友。我發(fā)現(xiàn)柿子樹也是一個教育的話題。這樣,每年秋天我校就有了一個的柿子節(jié)。學生代表采摘柿子,大家一起來談論與柿子有關的知識,我們總結柿子是勞動之果、道德之果、藝術之果、智慧之果。這么好的柿子該怎么處理呢?我們把柿子分給學生,大柿子分給小學生,先分給女學生,然后讓學生把柿子帶回家,跟爸媽講柿子樹的故事,等到柿子軟、紅、熟透的時候一家人共同分享。我們就是這樣在陪伴學生。很難說是誰在教育誰,不只是教師、家長教育孩子,孩子也在影響大人,好的教育境界是:教師、學生、家長人人辦教育,人人受教育。鄉(xiāng)村學校不只是孩子的學校,應當是飄揚在綠色田野上空的一面文化旗幟,農(nóng)民在田間勞作,抬眼就能看到高高飄揚的這面旗幟,當然是在他們心中飄揚。學校一定是社區(qū)最美麗、最有愛心、最有希望的地方,所以農(nóng)民把孩子送到了學校。孩子的一舉一動牽動著家長的心,學校若能做到真正引領孩子向著真善美的方向成長,那它一定能夠引領大人的成長。
藝蓮苑是我們的荷花園。提到荷花就不能不提丁躍生。丁躍生是我的朋友,我們經(jīng)常去看他的荷花,早就認識了。2001年,他非常憂慮地找到我,說他的荷花園的地被開發(fā)區(qū)征用了,他沒有地方種荷花了。不瞞大家,我當時聽到他這樣說心里暗暗高興,馬上鼓動他到學校附近租塊地。后來我們做通鎮(zhèn)政府的工作,他在學校附近租了200畝地種荷花,我們做了鄰居。丁躍生是農(nóng)民的兒子,高考落榜生,一直在自謀生路求發(fā)展。他養(yǎng)過龍蝦,后來還是決定種荷花,100元錢起家,買了花盆和種子來種。真的,態(tài)度徹底改變,奇跡就會出現(xiàn)。他相信自己,不再自卑,結果十幾年荷花種下來,種了740多種不同的荷花,培育的新品種多達70余種,他還注冊了自己的網(wǎng)站,通過網(wǎng)站將荷花銷往世界各地,年收入超過20萬美元。他還出了4本荷花專著,成為全國荷花新品種審定委員會的5個專家之一(4個博導加1個農(nóng)民)。昔日的高考落榜生成了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林業(yè)大學研究生的指導老師,被評為江蘇省十大杰出青年農(nóng)民。丁躍生不僅種荷花,而且研究荷文化,他把荷花與詩詞歌賦、書法繪畫、工藝品、食品、藥品的關系統(tǒng)統(tǒng)研究一番。從他的荷園里,你能夠讀出“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可以讀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他培育出的新品種有:雨花情、紅唇、古代蓮、千瓣蓮、并蒂蓮……
我和丁躍生走到一起,我們彼此取暖,彼此陪伴,做了許多教育的嘗試。我們學校每年有荷文化節(jié),學生誦荷花、畫荷花、唱荷花、舞荷花,學校還編了荷花的教材,教育就這樣活了起來。丁躍生成了學生學習的好榜樣。幸運的是,成為鄰居的第二年,我們同時被評為南京市的好市民。
興奮地參加表彰會領獎時,我們注意到一個叫馬飛的好市民,他告訴我們他的棗園豐收了,要在山腳下租地擴大種植面積。聽到這個消息,我和丁躍生當天就把馬飛“挾持”到行知小學來,“勒令”他在學校南面租了200畝地,他也很聽話,第二天就把他的棗園搬了過來——即后來的浦禾園。馬飛也是一個高考落榜生,窮途末路,就開始奮發(fā)圖強種棗樹,種了100多種不同的棗。他獨自選育出的新品種又大又甜,榮獲江蘇省十大名果金獎。馬飛很有愛心,為了讓孩子長見識,他還種了上百種的果樹,這樣,學生的教育成長又多了一些素材,多了些陪伴。這就是發(fā)家致富、著書立說、吟詩作賦、參政議政的馬飛。省長羅志軍來看我們時說:三個好市民,一片熱土地。我們仨真的很有緣分,我們同一年出生,都屬兔,都適合在草地里生活。
有丁躍生和馬飛做榜樣,我和班主任在教育學生時很有底氣:同學們好好學習,將來考大學,如果考不上大學也無所謂,種荷花、種棗樹一樣能發(fā)家致富,一樣能成功。
我們就是這樣用爬山虎、柿子樹、荷花園、棗園來陪伴我們孩子的成長。
我和班主任都倡導教育中多用大拇指。生活中食指往往用得多,大拇指用得少,大家都習慣于用食指指責、抱怨、挑毛病,不習慣用大拇指欣賞、鼓勵、找優(yōu)點。每個生命都有挑不完的毛病,每個生命也有找不完的優(yōu)點。我們?yōu)槭裁捶且ヌ裘∧??當然毛病也不是不挑,盡量少挑,更多的是要正面鼓勵,欣賞孩子。
“學會賞識、用心陪伴”這一理念,需要達到三個境界:達成被愛,讓每個生命成為愛的聚焦;引導施愛,讓每個生命成為愛的源泉;啟發(fā)自愛,讓生命成為愛的堡壘。這種愛要產(chǎn)生在班級,讓班級成為愛的磁場;這種愛要擴散于家庭,讓家庭成為愛的港灣;最后還要落實在生命,讓生命成為愛的化身。
(本文由朱亞娟根據(jù)楊瑞清老師報告錄音整理,題目為編者所加)
(責 編 涵 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