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工程
1989年,共青團中央創(chuàng)辦了中國青少年發(fā)展基金會,負責籌集資金,以救助全國貧困地區(qū)失學兒童重返校園,并將此項工作命名為“希望工程”。
“希望工程”提出后,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并得到了各界支持。鄧小平同志欣然題寫了“希望工程”四個大字。社會各界紛紛解囊,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也給予熱情援助。20年來,希望工程募集捐款56.7億元人民幣,資助逾346萬名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包括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繼續(xù)學業(yè),建設希望小學15940所,捐贈希望工程圖書室1.4萬多個,培訓鄉(xiāng)村教師5.6萬余名。
援建希望小學、資助貧困學生是希望工程實施的兩大主要公益項目。
希望工程從救助農村貧困地區(qū)家庭經濟困難的失學少年起步,目前,其資助對象已由小學生(包括進城務工農民工子女)擴展到農村貧困地區(qū)家庭經濟困難的中學生、中等職業(yè)技術學校的學生、大學生。20年來,希望工程始終以“助農民的后代人人有書讀”為使命,按照“農村”“貧困”“青少年”“教育”四個基本元素,堅持以貧困農民的后代為對象,通過幫助他們接受教育改變他們的命運,并通過反貧困行動,幫助他們的家庭乃至社區(qū)獲得積極改變。
希望工程的終極公益目標為:協(xié)助政府推動教育公平。這包括教育起點的公平(即有錢上學)和教育過程的公平(即享受同等的教育資源)。在國家“兩免一補”政策實施后,希望工程資助服務的重心轉向教育過程的公平,體現(xiàn)了希望工程所追求的現(xiàn)代公益核心價值觀,即“助人自助”。
2007年5月,中國青少年發(fā)展基金會宣布希望工程全面升級,將對學生的“救助”模式拓展為“救助一發(fā)展”模式。在資助貧困學生方面,根據受助對象需求,動員社會力量,繼續(xù)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助學金的同時,更加關注提高貧困學生的自我發(fā)展能力,通過物質、精神等多方面的持續(xù)扶持,幫助受助學生學會自助助人。因此,希望工程的動員和服務方式從單一的資金資助發(fā)展為“資金資助+勤工儉學+公益實踐”以及心理援助、社工服務等多元化格局。在原有助學金等經濟資助項目的基礎上,面向所有受助學生設計開發(fā)了勤工儉學、社會實踐等能力資助項目,增加了優(yōu)秀大學畢業(yè)生到希望小學擔任希望教師的志愿服務項目,為大學生及社會愛心人士參與公益活動提供了新的平臺。
經過20年的努力,希望工程已發(fā)展為中國資助規(guī)模最大、社會參與面最廣的公益項目,對政府公益政策、公益法律的制定,對其他公益組織及公益項目的發(fā)育以及社會公益文化的興起,產生了積極影響。
農家書屋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和《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切實解決廣大農民群眾“買書難、借書難、看書難”的問題,2007年3月,新聞出版總署會同中央文明辦、國家發(fā)展改革委、科技部、民政部、財政部、農業(yè)部、國家人口計生委聯(lián)合發(fā)出了《關于印發(fā)(農家書屋工程實施意見)的通知》,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實施“農家書屋\"SE程。
農家書屋是為滿足農民文化需要,在行政村建立的、農民自己管理的、能提供農民實用的書報刊和音像電子產品閱讀視聽條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務設施。每一個農家書屋原則上可供借閱的實用圖書不少于1000冊,報刊不少于30種,電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種(張),具備條件的地區(qū),可增加一定比例的網絡圖書、網絡報紙、網絡期刊等出版物。
農家書屋工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fā)展觀為統(tǒng)領,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加大政府對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投入,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大力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保障農民群眾最基本的文化權益,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fā)展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農家書屋工程按照“政府組織建設,鼓勵社會捐助,農民自主管理,創(chuàng)新機制發(fā)展”的思路組織實施,把各部門、各地區(qū)在農村文化建設中的類似項目結合起來,相互補充,同步推進,實現(xiàn)資源整合,同時,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鼓勵國內外各界采用多種形式、多種渠道進行捐助,農家書屋建立之后,將按照農民自主管理、自我服務的模式進行管理和運行,具備條件的書屋,政府將鼓勵支持其開展出版物經營活動,通過經營收入進一步支持“農家書屋”的良性發(fā)展。工程計劃“十一五”期間在全國建立20萬家農家書屋,到2015年基本覆蓋全國的行政村。
(林 仁 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