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2年起,高考用文言文翻譯題來考查考生閱讀文言文的綜合能力,從此“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就成為高考的必考題。到2009年,江蘇已增至10分,足見命題者對該題的重視程度。高考文言文翻譯題的命制走到今天,一以貫之的是什么,有什么規(guī)律,又有哪些發(fā)展變化,高三師生只有了然于胸,復習才能有針對性、實效性。本文試圖通過分析2009年南京、蘇州、南通等高考一摸文言翻譯題的命制特點,解說典型題例,提出有效的復習對策,希望對考生提高文言翻譯水平有切實的幫助。
以下是三市的一摸文言翻譯題:
南京8.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吾與仲舒輩終日,不曉所與言何也。
(2)誠使人君不貴珠玉,唯務耕桑,則百姓既足,君孰與不足!
(3)縱不可,宜別作奏,豈可以筆涂詔耶!
南通8.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此所謂邦之彥也,豈得自棄于巖穴耶?
(2)紫雖乏文采,而令色尤可喜,以故常在左右,文浸不用。
(3)文乞骸骨伏地,上詔使駙馬都尉金日殫翼起之。
蘇州8.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日與諸生論質(zhì)往復,后多成才。
(2)權(quán)幸有私謁者,皆均拒之。
(3)獄具,請貸其死,黥隸諸軍。
全面審視2009年南京、蘇州、南通高考一摸文言翻譯題,我認為具有以下兩大特點。
一、 仍然重視文言基礎知識的考查
(一)詞類活用考查的力度明顯減弱,古今異義詞考查的頻率較高
例1. 文乞骸骨伏地,上詔使駙馬都尉金日殫翼起之。[詞類活用]
解說:“翼”名詞作動詞的狀語,可譯為“從旁”。
例2. 紫雖乏文采,而令色尤可喜,以故常在左右,文浸不用。[古今異義]
解說:a.這里的“文采”是“文才或才華”之意,而現(xiàn)代漢語中則常指“文藝方面的才華或華麗的色彩”。
b.這里的“可喜”是“喜歡”之意,而現(xiàn)代漢語中則常指“令人高興或值得欣喜”。
例3. 縱不可,宜別作奏,豈可以筆涂詔耶![古今異義]
解說:這里的“可以”是“可:可以,能;以:用”之意,而現(xiàn)代漢語中則是表示“可能或能夠;許可”等意。
(二)文言句式的考查仍受命題者青睞
例4.權(quán)幸有私謁者,皆均拒之。[定語后置句]
解說:定語后置,“權(quán)幸(中心語)+有私謁(定語)+者”,譯為“有私下去拜見他的權(quán)臣和受皇帝寵幸的官員?!?/p>
例5. 日與諸生論質(zhì)往復,后多成才。[省略句]
解說:該句的主語是傅伯成,“后多成才”的應當是“諸生”。“成才”的主語應是“諸生”,被省略了。
例6. 此所謂邦之彥也,豈得自棄于巖穴耶? [省略句]
解說:該句的說話者是“里人石工”,自棄于巖穴的應當是“羅文”,可見原文“豈得”前省去了“你(羅文)”。
(三)固定格式的考查力度明顯增強
例7. 誠使人君不貴珠玉,唯務耕桑,則百姓既足,君孰與不足!
解說:“孰與”,是“何如”的意思,表抉擇,傾向肯定后一種,原句譯為“國君怎能不富足?”
例8. 縱不可,宜別作奏,豈可以筆涂詔耶!
解說:“豈……耶”, 由副詞“豈”和語氣詞“耶”組成,表示反問,意思“怎么……呢”,原句譯為“怎么能夠用筆涂改詔書呢?”
例9. 此所謂邦之彥也,豈得自棄于巖穴耶?
解說:“豈得……耶”, 由副詞“豈”和語氣詞“耶”組成,表示反問, 意思是“怎么能……呢”,原句譯為“(你)怎么能把自己拋棄在山野呢?”
(四)古代文化常識的考查有所體現(xiàn)
例10. 文乞骸骨伏地,上詔使駙馬都尉金日殫翼起之。
解說:“乞骸骨”古代官吏自請退職,譯為“請求告老還鄉(xiāng)”。
例11.獄具,請貸其死,黥隸諸軍。
解說:“黥”古代的一種刑法在人體上刺刻花紋,并涂上顏料。譯為“施黥刑”。
【復習對策】
翻譯文言文的難點在于古今語言的差異性,而上面考查的知識點正是古今語言差異明顯的地方,只有突破這些語言障礙,才有可能讀懂文章,譯對文句。因此,2009年高考文言翻譯題仍然應當重視文言基礎知識的考查。
文言知識的積累是文言文翻譯的基礎,高考文言文翻譯題考查文言基礎知識是常態(tài),那么在復習階段,無論是復習舊課,還是模擬訓練,我們都要對其中的文言知識作認真的梳理和歸納,積累并熟練掌握常見的文言句式類型、詞類活用現(xiàn)象、古今異義詞以及一些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夯實文言文翻譯的基礎。例如,“退休”一詞在古代可以表述為致仕、休致、致事、告老、乞退、歸隱、告歸、乞骸骨等,最常用的就是“致仕”一詞。
針對今年高考出現(xiàn)的新情況,還應加強對常見復合虛詞和固定格式的掌握。
二、 特別注重借助語境推斷詞句含意能力的考查
例12. 此所謂邦之彥也,豈得自棄于巖穴耶?
解說:“彥”是“有才德或賢士”的意思,學生未見過,必須根據(jù)上下文義來推斷,譯為“俊才”;“巖穴”是“山洞或隱士”意思,根據(jù)上下文義來推斷譯為“山野”。
例13. 紫雖乏文采,而令色尤可喜,以故常在左右,文浸不用。
解說:“令色” 從“巧言令色”一詞推斷為“善于諂媚”的意思; “不用”是謂語,根據(jù)語法來推斷“浸”是狀語,“浸”是“逐漸、漸漸”的意思,。
例14. 獄具,請貸其死,黥隸諸軍。
解說:“獄”是“案件”的意思;“具”是“具備”的意思,“獄具”譯為案件全部審理清楚?!百J”是“寬恕”的意思。
【復習對策】
通過以上對典型例題的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高考文言翻譯題特別注重考查借助語境合理推斷詞義、句意的能力,以能力為立意的命題思想十分鮮明。也體現(xiàn)了新課改的精神。但從多年命題的實際看,無論是命題時譯句的選擇,還是閱卷時給分點的確定,該題都偏重于知識的考查。
綜上所述,翻譯文言文需要知識,但更需要能力,尤其是借助語境把握大意,進而推斷詞句含意的能力。具有較強的推斷能力才是文言文翻譯題獲得高分的關(guān)鍵。
那么,復習訓練中如何培養(yǎng)這一能力呢?我向大家介紹幾種可操作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并結(jié)合實例加以解說,力求使翻譯訓練有法可尋。
(一)語境推斷法
確定實詞在句中的正確詞義,最要緊的是“根據(jù)上下文”。一個詞一般有多種意義,孤立地看文言文中的一個詞或者一個句子,有時很難看出它是什么意思,只有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它的意義才是確定的。所以一定要放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來考察,根據(jù)上下文進行判斷。只有把它放進特定的上下文中去分析,才能確定其意義。所以說,分析語境,因文釋義是推斷詞句含義的基本方法。
例如,江蘇卷文言翻譯題:“漢為人質(zhì)厚少文,及得召見,遂見親信?!薄?u>建武二年,封漢為廣平侯。”(劃線的句子為要翻譯的句子的語言環(huán)境,下同。)
這兩句的翻譯要準確,先要根據(jù)“召見”和下文中的“封”,明白這幾句是敘說傳主吳漢同皇帝之間的事。再從語法方面分析,發(fā)現(xiàn)它們的主語應是吳漢,而“召見”“親信”又不可能是吳漢的行為,由此推知,這兩個動作的發(fā)出者應是皇帝,后一個“見”用在“親信”前,應表被動。綜合以上分析,這兩句的意思就逐漸清晰起來,應譯為“(吳漢)到獲得皇帝召見,便受到皇帝親近信任”。
(二)語法推斷法
翻譯時,我們常常會遇到知道要翻譯的詞有幾個意思,但又不能確定的情況。而句子的語法結(jié)構(gòu)是解釋詞語的重要依據(jù),可以制約并確定詞語的意義??疾椤霸~類活用”,同樣一個詞,活用與否,意義有別。如果從語法入手,就能由結(jié)構(gòu)分析發(fā)現(xiàn)活用的詞,進而推斷其意義。因此翻譯常常需要對該詞所在的句子作語法分析。
例如,全國卷Ⅰ文言翻譯題:兄為君則君之,己為君則兄之可也。
“君之”“兄之”,“君”“兄”如果用名詞義去解,根本講不通。由句子的結(jié)構(gòu)分析可知,它們都同“之”構(gòu)成了動賓關(guān)系,已活用為動詞了,“君之”應譯為“用國君之禮待他”,“兄之”應譯為“用兄長之禮待他”。
(三)同義推斷法
同樣的意思,在一段文字中的不同地方用不同的語句來表達,這“不同的語句”之間就構(gòu)成了“同義互解”的關(guān)系。利用這種關(guān)系,譯句中一些疑難詞句的意思就能順利推斷出來。
例如,湖南卷文言翻譯題:“公堅不回,鞫愈急,二子服。然吏民猶疑其不勝而自誣
此句翻譯的難點是對“誣”的理解。與上文比讀,發(fā)現(xiàn)“誣”同“服”構(gòu)成同義關(guān)系,
而在審訊時犯人的“服”,應是“認罪”,因此可推斷“誣”也應譯為“認罪”。
(四)相似結(jié)構(gòu)推斷法
利用相似的語言結(jié)構(gòu),處在相對應位置上的詞語往往意思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對的特點,進行推斷。
例如,全國試題文言翻譯題“賢俊者自可賞愛,頑魯者亦當矜憐”,“頑魯”的正確意義是:A.愚笨而魯莽B.固執(zhí)而粗魯C.頑皮而愚蠢D.愚昧而蠢笨。我們在選擇的時候,就可以根據(jù)“頑魯”與上面“賢俊”相對的特點來加以推斷。“賢俊”是“賢能而俊俏”,那么,能與之相對的只能是“愚昧而蠢笨”了,其他幾項中有些東西如“魯莽”“固執(zhí)而粗魯”“頑皮”等都是人品,而非天生的資質(zhì),不能與之相對。
(五)詞匯、成語聯(lián)想法。文言文中有些字的意思今天見得少,但在某些詞語或成語里保留著,我們可以聯(lián)想有關(guān)的詞匯、成語,推測其在文中的意思。
例如,“獄具,請貸其死。黥隸諸軍?!边@里“貸”可以聯(lián)想到成語“嚴懲不貸”?!百J”
是“寬恕”的意思;“紫雖乏文采,而令色尤可喜,以故常在左右,文浸不用?!边@里“令色”可以聯(lián)想到成語“巧言令色”,“令色”是“討好的臉色”的意思,可譯為“善于諂媚”。
另外,考生翻譯完后,一定要檢查,主要檢查兩個方面:一是錯別字,二是翻譯的句子是否有語病。
文言文翻譯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問。把握高考命題趨勢,重視知識儲備,突出能力訓練,在翻譯的實踐中提高翻譯能力,高考文言翻譯題的高分就是小菜一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