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議論文說理是否有力度,能否吸引讀者的眼球,與它所選的材料有很大的關(guān)系。俗話說:“事實勝于雄辯。”材料選得好,說理就有足夠的依托;材料運用得好,論證就有可靠的保證。
一、選取材料的標準
(一)明確的目的性
論據(jù)是論證論點的根據(jù),是作者建立論點的理由,是為論點服務(wù)的,因此材料必須與論點保持一致,如果不一致,或者偏離了論點,不但沒有說服力,反而會成為文章的累贅。對于內(nèi)涵豐富的材料,運用時要仔細斟酌。即使是同一個事件,其成因也是多方面的,如果把握不好其中諸多因素的細微差異,就會打“擦邊球”,造成論據(jù)與論點的脫節(jié)。
(二)事實的確鑿性
所選材料要讓人相信,首先必須確保材料準確真實,切忌張冠李戴甚至胡編亂造。不少同學因為材料記憶不準確,又懶得再去核實,就憑著記憶作文,結(jié)果把愛迪生發(fā)明電燈的事安到了愛因斯坦身上,把居里夫人淡泊名利拿給孩子玩的獎?wù)抡f成是金表;甚至還有同學說唐太宗勤于政事,多次派鄭和下西洋。這些沒有事實根據(jù)可言的論據(jù),極易給人留下壞印象。
(三)選擇的典型性
論據(jù)材料包括各方面的事例、史實以及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等,只有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才能有說服力。切忌以偏概全,只選取身邊瑣事作為論據(jù),如論述“近墨者黑”這個觀點時,用“我鄰友某某鋃鐺入獄……”這樣的材料,往往令人難以置信,缺乏說服力,論辯性不強。
(四)運用的精練性
材料運用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能說明問題,寫議論文占用材料要多多益善,而選用材料要沙里淘金、精益求精。當然有時僅用一個事例來證明論點會顯得單薄,力量不夠,這時就應(yīng)通過幾個事例來充實內(nèi)容。
(五)材料的新穎性
不少學生的議論文寫作離不開一些陳舊的事例,像一寫失敗與成功的關(guān)系,似乎就離不開愛迪生發(fā)明燈泡,一寫逆境成才就非寫張海迪不可,這些老掉牙的事例,這些英雄人物固然不錯,但用得太多太俗,就會影響文意的表達,“父親用了兒子用,老師用了學生用”,文章當然也就沒了新鮮感,少了吸引力。
二、選取材料的方法
(一)立足課本,挖掘內(nèi)涵
在選材方面,有的同學絞盡腦汁也搜索不到合適的材料。其實,“攻玉何須到他山”,教材本身就是一個寶庫。無論是課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事例還是作者的經(jīng)歷、精神世界及理想追求,都可以作為我們證明觀點的論據(jù)。高考優(yōu)秀作文《哀痛者·幸福者》,就運用了魯迅先生《紀念劉和珍君》中的事例:然而他們是幸福者嗎?他們真的幸??鞓穯?我時常在心底叩問,按庸常者的思維方式,劉和珍們被校方開除,何來快樂!被執(zhí)政者鎮(zhèn)壓,何來幸福!于是我們不能不改換一種思維方式,以戰(zhàn)士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劉和珍們確是幸福者,因為他們是信仰的擁有者。
(二)關(guān)注時事,唯新是用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作文選材如果緊跟時代的步伐,唱響時代的主旋律,一定能吸引閱卷老師的視線,獲得高分。從近幾年的高考滿分作文來看,他們大都能根據(jù)表達主題的需要,精心選取一些新穎典型、積極向上、具有時代氣息和真情實感的材料。材料新,能夠吸引讀者的眼球,讀到別具一格的內(nèi)容;材料新,更能得出新的觀點、新的聯(lián)想。言別人之未言,說別人之未說,這樣的作文才更具現(xiàn)實意義。政壇要聞,體育賽事,新聞媒體,都可成為我們關(guān)注的焦點,成為我們?nèi)胛牡牟牧?,給我們的文章注入時代的活水。例如高考作文《愛不曾遠走》:經(jīng)歷了風風雨雨后,我看到了中華民族的未來,更是看到了希望!2008年是一個喜慶的年份,可是,它又是一個多難的年份。一月困擾千千萬萬歸鄉(xiāng)者的冰凍雪災(zāi),三月傷及億萬人的“藏獨”事件,五月震痛全中國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灰色的空氣,冷冷地敲擊著每個人的心靈,它無語,只是靜靜地、靜靜地……然而,中華民族沒有倒下,憑借著十幾億人的力量,我們不斷努力,汗水、淚水帶走的只是悲痛和絕望,而愛卻送來了我們重生的力量,希望的鐘聲敲響,每個人的耳邊都會響起:“有愛,就有力量。”
(三)挖掘生活,深刻見理
生活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小得很,細得很。而作文要邁上一類的臺階,越深刻越好。這就要對生活加以挖掘,從常見的細微入手,體會出深刻的意義來。許地山的《落花生》就是深刻見理的典范。作者對生活中的常見小事加以挖掘,由平凡的落花生,形象地說明了做人的道理,思之深遠,獨具慧眼地開拓出了新意。2007年全國卷一高考滿分作文也用自然萬物類比,引出觀點。既增加文章含量,豐富文章內(nèi)容,也使文章形象生動:可曾見過懸崖上躍起的雛鷹?在風雨中,它為何敢奮力前沖?那是因為在它的身后有母親的叮囑和鼓舞??稍娺^春日里生出的新筍?在陽光下,它為何能日高盈尺?那是因為在它的身下有經(jīng)年的老根為它吸收營養(yǎng)。我們也正在長大。這時,父母不會責怪,只會給我們付出更多愛心;學校和社會不會旁觀,定會為我們提供機會。而我們該從每一次摔跤中汲取些什么呢?
(四)避同求異,獨特出眾
作文如同吃飯,最忌諱“嚼別人剩下的饃”。創(chuàng)新、獨特、有個性是高考作文追求的目標。清代的趙翼在《論詩》中說過:“詩文隨世運,無日不趨新。”講的是詩文貴在求新的問題。寫議論文時,材料的使用上也是這樣。對廣為人知的材料用起來一定要小心謹慎。當你為冥思苦想而終于得到一個老掉牙的材料而沾沾自喜時,“材料陳舊”的認識也就會出現(xiàn)在評卷老師的心里。選擇材料時,最好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切忌避生就熟,盡選些人盡皆知的“陳谷子爛芝麻”。例如:論證“持之以恒,鍥而不舍”,如果選李白的“鐵杵磨成針”這個司空見慣的老例子,倒不如用齊白石 “礎(chǔ)石磨成泥”的美談。
齊白石年輕時是個篆刻愛好者,一天,他向老篆刻家求教,老篆刻家說:“你去挑一擔礎(chǔ)石回家,刻了磨,磨了刻,等到這一擔石頭都變成了泥漿,那時你的字就刻好了?!饼R白石真的去挑了一擔礎(chǔ)石,夜以繼日地刻呀,磨呀,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最后一擔礎(chǔ)石終于“化石為泥”了,他的篆刻藝術(shù)也就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
顯然,這個例證,比“鐵杵磨成針”、達·芬奇的“畫蛋”、陳景潤的那“一麻袋草稿紙”,要來得更新,更能別開生面。
(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詩經(jīng)》有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意思是說,學習別人的長處,可以彌補自己的不足?!对娊?jīng)》亦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縱然是無瑕美玉,也需要切磋琢磨。作文更是如此,它需要借助其他材料的閃光點,合理切磋,為我所用。這切磋的過程,就是打磨拋光、將作文材料精雕細琢的過程。
對于用別人文章中的材料,我們不能原文搬上考卷,那往往會給人以抄襲之嫌。我們可以對其中的幾個事件進行精選,然后將其巧妙地組合在一起表達某種新的思想,達到一種“可以攻玉”的境地。在植物栽培中有一術(shù)語叫“嫁接”,通過嫁接,可以產(chǎn)生新品種或改善老品種,例如“紅富士”就是國光蘋果與元帥蘋果的嫁接。這種方法運用到作文上,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它可以使原來蘊涵的思想,得到新的發(fā)揮;也可以使淺層的含義得到深刻化。但是,這里必須要注意到,原材料應(yīng)當具有可塑性??梢哉f,在其他的材料里融入新思想,是一種巧妙的借鑒,也是一種創(chuàng)新。
要做到巧借,還可以巧妙地變換角度。將寫作中心對象“他”與“我”對換其客觀存在的位置,改變原主人公“他”的身份、地位,并將“我”與“他”的身份、地位互換,讓“我”經(jīng)歷“他”經(jīng)歷的事,以“我”的親歷親感來演繹故事,來表現(xiàn)“他”的思想情感。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移形換位,避俗出新”。做到這點,就可以避免題材和立意的雷同,而不給人以厭倦之感。
對于議論性作文,同一種素材,可以從不同角度運用;或者進行新含義的挖掘,借別人的殼,表現(xiàn)自己的魂。
俄國小說家契訶夫說過:“要知道在大理石上刻出人臉來,無非是把這塊石頭上不是臉的地方都剔掉罷了?!鼻疤K聯(lián)作家雷曼諾夫也說過:“我在和材料進行斗爭,在選擇:用什么?不用什么?”生活處處有材料,時代處處張揚著精神,留心觀察生活,細心品味生活,善于積累,善于選材,就一定能寫出寫出文質(zhì)兼美、說理嚴密的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