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有古今之異,區(qū)域之分,雅俗之別。今人讀古人的著述,甲地人讀乙地人的文章,常會碰到詞語方面的攔路虎,需要借助注解來疏通。學生閱讀中的生、難詞語主要通過語文教學解詞來解決。所謂語文教學解詞,就是在語文教學中按一定的目的和需要,準確揭示詞語意義的活動。它對促進學生積極蓄詞、掃除閱讀障礙、理解文章內容、提高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直至增進學生綜合文化素質,都是一項重要的基礎工程。語文教學解詞是一項富于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但這種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必須受給定的詞語本身、語言環(huán)境、文章背景等因素的制約,必須有一定的原則規(guī)范。準確而適用地揭示詞義以利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使用,是語文教學解詞的根本原則。這個總體原則可以分解為如下具體原則。
(1)科學性原則。所謂科學性原則,也就是準確性原則。解說詞義是否準確,是衡量解詞質量的最重要的尺度。著名語言學家王力先生也曾提出:“我們只能通過他的書面語言去了解他的思想;我們不能反過來,先主觀地認為他必然有這種思想?!苯庠~首先必須體現(xiàn)作者在文章中所表達的思想,必須符合客觀實際,必須符合科學的原理。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獲得真理性的知識,并正確應用。應當注意避免妄說義理、斷章取義、望文生義、生搬硬套等弊病。
(2)針對性原則。西方接受美學認為,文學作品的價值是由作者和讀者共同創(chuàng)造的,因此,創(chuàng)作要符合讀者的特點、需求。同樣的道理,語文教學解詞的效果是靠教師和學生共同實現(xiàn)的。要力求符合學生的特點、需求,對不同的對象,解詞的深度、方法、過程、目的、要求應有差別。
(3)適應性原則。語文教學中,有的教師圖省力,也圖保險,遇到要解釋的詞語,就到工具書上查出一個自以為不錯的義項,讓學生記住,就算完事。重視利用工具書,這值得肯定。但照搬工具書,許多時候會達不到解詞的目的。詞典所提供的只是一個詞在常態(tài)下的意義,即貯存狀態(tài)下的靜態(tài)的意義,也就是詞典意義。而一個詞被有思想、有感情的作者有目的地寫進文章的時候,就具有了語用狀態(tài)下的動態(tài)的意義,往往不僅僅是詞典意義,它與作者的特殊用意、語言環(huán)境、時代背景、語體類型、語言習慣、文化傳統(tǒng)等許多因素都會有或多或少的聯(lián)系。著名語言學家陸宗達先生說得更具體:“詞義在其概括性的基礎上,還有其靈活性。就是說,它在上下文里必定顯示說話人具體所指,表現(xiàn)說話人的態(tài)度和感情?!闭埧蠢?漫(杜甫:“漫卷詩書喜欲狂。”):迫不及待,動作隨便。其詞典意義是“隨隨便便,不當一回事”。
語文教學解詞有技術性的一面,又有人文性的一面,二者相輔相成。這里,還需補充說明的是,語文教學解詞通常是板書和口授同時進行,上面的例子只表明解詞的最終結果,也可以看做是板書要求,而不是教師講授的要求。口授自然比書面形式要詳細得多,有時,分析字形、多次重復、舉例說明等等,都是非常必要的。上述三個原則性的要求,任何時候都不應當妨礙教師在解詞教學中創(chuàng)造性才能的發(fā)揮。
(遵義縣洪關民族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