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噤害”和“禁害”都有“害”義;“禁害”還有“折騰、折磨”的意思。這些意義均跟“禁”的“毒”義、“害”義有關;而“禁”的“毒、害”義又源于其“刑禁、禁忌”義?!稘h語大詞典》和張相等諸家釋義均有不妥之處。
關鍵詞:“噤害” “禁害” 詞義
“噤害”,《漢語大詞典》(以下簡稱《大詞典》)釋義:“嘴里不說而存心害人。”《辭源》釋義:“口雖不說而存心害人?!雹?/p>
“禁害”,張相(1955)著《詩詞曲語辭匯釋》釋曰:“猶云擺布也;牽纏也?!睆埢萦ⅲ?992)著《金瓶梅俚俗難解詞》釋曰:“麻煩,讓人操勞的意思?!睆堖h芬(1984)著《金瓶梅新證》釋曰:“禁害:拘害?!卑拙S國(1991)著《金瓶梅詞典》釋義:“口里不說而暗中折磨?!薄洞笤~典》將“禁害”分立兩個詞條,首條釋曰:“陰險刻毒,存心害人?!贝螚l立了兩個義項:①牽累;妨害。②損害;折磨。諸家見解不一,說明了問題的復雜性,故陳說原委,恭候賜教。
一、“噤害”并無“閉口不言”的意思
“噤害”,《大詞典》釋義:“嘴里不說而存心害人。《文選·潘岳<馬汧督誄序>》(下稱《潘序》):‘若乃下吏之肆其噤害,則皆妬之徒也?!崩钌谱ⅲ骸诓谎孕暮χ疄猷浜σ??!保ā对~源》釋義同)考諸史實,晉元康年間,羌、氐等外族入侵西晉,晉西部邊疆相繼失守,汧陽城被圍。關中侯馬敦率軍抵抗,“固守孤城,獨當群寇,以少御眾,載離寒暑,臨危奮節(jié)?!保ㄒ姟杜诵颉罚┍W×藳F陽?;莸劢o馬敦加官進祿,妒賢害能之輩并未閉口不言,相反卻屢次上疏詆毀馬敦?!爸葜兴灸艘运诫`數口、谷十斛考訊吏兵,以槚楚之辭連之?!褐輳氖录啥貏讋浚瑯O推小疵?!保ㄒ姟杜诵颉罚R敦最終被陷囹圄,發(fā)憤而卒。據文證義,這里的“噤害”當指“陷害、毒害”。釋“噤”為“閉口”,有“違文”義。
李善釋“噤”為“閉口”,引《楚辭·九嘆·愍命》“心嬋媛而無告兮,口噤閉而不言”為證。而《楚辭》的“噤閉”,話題是屈原。他面對群臣,滿懷愁痛,“心中牽引,無所告語”(漢王逸《楚辭章句》)。《潘序》所謂“肆其噤害”,話題是小人。二者文義不同?!冻o》里“噤”謂“閉口”,不能證明《潘序》中的“噤”也用該義。又宋潘自牧撰《記纂淵?!肪砦迨骸凹冷銤岫祳?,……斵善害能,丑正惡直,肆其噤害,則皆妬之徒也?!薄班浜Α币矡o“閉口”之義?!杜诵颉分械木渥?,意思是“至于屬吏們肆意陷害馬敦,他們都是嫉賢妒能之輩啊”。據文證義,“噤害”應是“毒害、陷害”的意思,跟“閉口”無關。
“噤”通“禁”,“禁”有“毒”義,如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十三:“金者,秋,殺氣之始也,建立旗皷、杖把、旄鉞以誅賊,殘禁暴虐安集?”“殘禁”即殘毒,指殘忍狠毒(之人)。唐寶思惟譯《大陀羅尼末法中一字心咒經》:“若有人食諸毒藥者,取孔雀尾誦呪十萬遍,禁毒及諸惡病皆得除瘥。”“禁毒”為同義連文,指“毒氣”?!杜诵颉分械摹八疗溧浜Α?,唐劉良注曰“噤,毒”,甚是,將“噤害”釋為“毒害”,甚合文義?!杜f唐書·酷吏傳·吉溫》:“(吉溫)性禁害,果于推劾。”《舊唐書·酷吏傳》表示吉溫或其他酷吏的陰險刻毒,先后用了“禁害”“嚴毒”“毒虐”“刻毒”等同義詞,就是明證?!敖Α奔础瓣庪U刻毒”,顯然“禁”有“毒”義。“噤害”的意思與此有關。
二、為何“禁”有“毒、害”等義
(一)“禁”有“禁忌、刑禁”義。如《大戴禮記·曾子制言下》:“君子不犯禁而入人境?!蓖跗刚洹督庠b》:“禁,忌也?!薄吨芏Y·地官·司關》:“司貨賄之出入者,掌其制禁與其征廛?!睂O詒讓正義“禁謂刑禁”。引申開來,“禁”也指“規(guī)條和法令”。如《尚書·周書·周官》:“司寇掌邦禁,詰奸慝,刑暴亂?!鼻彘惾翳场渡袝盼氖枳C》卷四:“《小宰職》云‘(秋官)掌邦刑’,《秋官》篇首序云:‘掌邦禁’,又云‘刑官之屬’,蓋禁即刑也。”若觸犯了刑禁、禁戒,重則刑之,使之受害,故“禁”有“害”義;輕則罰之,使受折磨,故“禁”有“折磨”義。從認知上講,人們傾向于直觀地把“刑禁(刑律禁條)”看作酷毒之物,故“禁”引申出“毒”義(例見上文)。
(二)再說“禁”有“害”義。如北涼曇無讖譯《大方等無想經》卷四:“如來,無上一切智人,若聽剃發(fā)受具戒者,終無毀禁一切眾生,皆入如來所知境界,是故如來名一切智。”“毀禁”謂“毀害、傷害”。北魏菩提流支譯《大使咒法經》:“平意惡事圣部不下,縱誦無益,于身都有所損禁之?!薄皳p禁”即“損害”。唐釋道世撰《法苑珠林》卷七十九:“時有長者,……欲請佛僧,令長者中門外鑿作五丈六尺深坑,以炭火過半,細鐵為椽,土薄覆上,設眾飲食,以毒著中?;鹂硬唤?,毒飯足害。”“火坑不禁,毒飯足害”即要是火坑不能害之,毒飯足以害死他了。元楊維楨撰《東維子集》卷二十八:“秦興,苛律禁生,群聚民間?!薄敖奔礆埡ι瘛?/p>
(三)“禁”有“折磨”的意思,此義《大詞典》已載錄,此義允正,無須舉例。需要說明的是:該義是從“刑禁、禁戒”義引申而來,故在這個意義上,“禁”仍讀去聲,《大詞典》將此義置于“禁2”中,認為這個“禁”讀平聲,這是不妥的。
三、“禁害”也是多義詞
(一)“禁害”也有“害”的意思。宋洪適《盤洲文集》卷四十七:“臣不敢避怨,為人禁害,使后之士有以懲戒覆車之轍而修為君子之歸也。”“禁害”謂“害”。宋劉克莊《后村集》卷十九《賀新郎》詞:“老大被他禁害殺,身與浮名孰重?”“被他禁害殺”即“被追求浮名的世風所害”,“禁害”即“害”。張相(1955)《詩詞曲語辭匯釋》曰:“此擺布義,意言被浮名所擺布也?!贝苏f不妥。元吳昌齡《張?zhí)鞄煍囡L花雪月》第四折:“他救我元無意,我見他有甚歹?冤哉!怎將俺這一火同禁害?訴的明白,望仙尊別處裁。”“處裁”謂以天條處置裁決人;“禁害”也是“害”。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一折:“我將這鈕扣兒松,把縷帶兒解;蘭麝散幽齋。不良會把人禁害,咍,怎不肯回過臉兒來?”“不良會把人禁害”即“我若再裝腔作勢,那就把張生害了”。此例陸澹安(1979)釋為“害苦”,近是;張相(1955)釋為:“意言裝腔作勢會擺布人也。”將“禁害”釋為“擺布”,則不妥。元高明《琵琶記》第三十七出:“他要辭官,官里不從;辭婚,牛丞相不肯;……便是他當元在家辭赴選,他父母也不從他。這是三不從把他廝禁害?!薄叭粡摹焙Φ盟蚱薹蛛x,家破人亡;“禁害”等于說“害”。張相(1955)釋為“牽連”,并云:“意言有這三不從輾轉相牽連,以至陷入不孝也?!贝苏f未免牽強。這說明“禁害”與“噤害”都有“害”義。
(二)“禁害”有“折騰、折磨”的意思。宋劉克莊《洞仙歌·和居厚弟韻》詞:“信醫(yī)言,斷了重碧輕紅,禁害殺,不遣高吟大醉?!奔础靶帕酸t(yī)生的話,斷了酒,不能高吟大醉,真把人折磨苦了啊!”“禁害”即“折磨”。張相(1955)曰:“此牽纏義,言被醫(yī)生之言牽纏殺,不得高吟大醉也?!贝苏f欠妥。元白樸《東墻記》第三折:“你兩個恩情似海,沒來由把咱禁害?!薄敖Α币唷罢勰ァ绷x。明孟稱舜《嬌紅記》第三十八出:“虛房禁害,霧掩云屏,花影空來。愁魂隨夢去,好事奔誰來?”“虛房禁害”即“獨自在空房里受折磨”。《金瓶梅》第六十一回:“西門慶道:‘常二哥,你又費這個心做甚么?你令正病才好些,你又禁害他。’”“禁害”謂“折磨”。《金瓶梅》第九十一回:“也沒見這浪淫婦,刁鉆古怪,禁害老娘!”衙內娶了新婦后,玉簪兒受了冷落,還被指使干這干那。她以為這是新婦有意“折騰”她,“禁害”即“折騰”。白維國(1991)著《金瓶梅詞典》釋為“口里不說而暗中折磨”;張遠芬(1984)《金瓶梅新證》釋曰:“禁害:拘害”,均不妥帖。
四、關于諸家釋義的辨正
“噤害”就是“害”,《大詞典》釋為“嘴里不說而存心害人”,不妥。“禁害”至少有二義:①害;②折磨,使受苦。
“禁害”一詞,《大詞典》分立兩個詞條。首詞條釋義:“陰險刻毒,存心害人。《舊唐書·酷吏傳》下《吉溫》:‘性禁害,果于推劾?!边@樣解釋是對的,但該義極其罕見,我們檢索了數種電子文庫,這種用法僅發(fā)現兩例,說明此義尚不具穩(wěn)定性②,很可能是作者的言語義。其次,《大詞典》“禁害”釋義后說“參見‘噤害 ’”,說明《大詞典》認為“禁害”的“禁”應讀若“噤”,也是“閉口不言”的意思,這顯然不妥。
《大詞典》的“禁2害”有兩個義項:①牽累、妨害。②損害、折磨。這里有幾點需要指出:首先,“禁害”無“牽累”義。首義項所引三例,均不能釋為“牽累、妨害”,它們都是“折磨、使受苦”的意思。其次,“禁害”的“禁”當讀去聲?!洞笤~典》列出一個“禁2害”,顯然認為這個“禁”讀平聲,不妥。第三,“禁害”作“陰險刻毒、存心害人”講,該義顯然跟“害”義密切相關,說明《大詞典》的“禁害”和“禁2害”是一個詞,顯然不能分列兩個詞條。
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將“禁害”釋為:“猶云擺布也;牽纏也?!逼鋵崳瑥垥e例證,釋為“擺布或牽纏”,均不夠恰切,有些解釋甚至非常牽強。若以“害”義或“折磨、折騰”釋之,則理暢義達,古籍中的大量用例說明了這一點。
注 釋:
①“噤害”,參見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版《漢語大詞典》(縮印本)第1660頁,商務印書館1988年版《辭源》(合訂本)第298頁;“禁害”,見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版《漢語大詞典》(縮印本)第4460頁。
②首例即上文《舊唐書》一例,次例為明陳耀文《天中記》卷二十八:“羅鉗、吉網、吉溫,性禁害,果于推劾?!北容^兩例就會發(fā)現,后者顯然步首例之踵武。
參考文獻:
[1]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M].北京:中華書局,1955.
[2]張惠英.金瓶梅俚俗難解詞[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2.
[3]張遠芬.金瓶梅新證[M].濟南:齊魯書社,1984.
[4]陸澹安.小說詞語匯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5]白維國.金瓶梅詞典[Z].北京:中華書局,1991.
(康振棟 廣州科技貿易職業(yè)學院 511442;顏洽茂 杭州 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 31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