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語文教學中,多媒體教學具有諸多優(yōu)勢,但得適時、適當?shù)剡\用,不可模式化,教師角色不可異化,不能用最先進的教學技術手段表現(xiàn)落后的教學思想和方法。
關鍵詞: 多媒體語文教學教學優(yōu)勢合理運用
借助圖形、動畫、影像、聲音的多媒體教學,以其嶄新的面目、強大的優(yōu)勢走入各科課堂,顯示了它不可替代的魅力。語文學科也以極大的熱情、極高的期望值接納了這位時尚的使者、時代的寵兒。
在語文教學中,多媒體教學優(yōu)勢可歸納為:1、具有生動、形象、直觀性強的特點,能強化學生的認知活動,便于學生理解、領會主旨;2、能激活學生思維;3、能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中怡情養(yǎng)性和得到審美享受,從而促進學生素質全面提高與發(fā)展;4、網(wǎng)絡教學能使語文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變得更為寬廣,學習的內容更廣博。
但是,任何一種手段或方式,我們必須辯證地看待它,我們在利用它的優(yōu)勢的同時也應看到它的值得商榷之處,過猶不及,這是其一;其二,運用還得結合本學科自身特點,做到恰到好處。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合理運用多媒體技術呢?我覺得不可時髦化、模式化,而應合理化、實用化。下面我結合實踐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充分運用多媒體圖文聲像并茂的演播系統(tǒng),進行視聽一體的形象化演示型教學,但得適時、適當。
運用多媒體可以借助動態(tài)的畫面將比較抽象的或學生不熟悉的、離我們生活久遠的意象適時地形象地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激活學生的思維,振奮學生的想象,掀起課堂的高潮,使學生進入作品的情境。如講《三峽》,在介紹三峽風光時,可以截取錄像片《三峽》的片斷,這些片斷根據(jù)需要可反復播放,可根據(jù)講課需要把任何一畫面定格。這樣學生就直接地欣賞和感受三峽的美景,同時能培養(yǎng)想象能力。
利用聲音創(chuàng)設信息環(huán)境,可增強直觀教學的力度。如在教學《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時,在教學伊始,我反復播放孫道臨先生的朗讀,并同時播放古典音樂。藝術家抑揚頓挫的朗讀加上委婉凄迷的樂聲,引領學生進入情境,從而更好地理解了詞人出世和入世的心理矛盾,這不能不歸功于音樂的一種神奇的感染力而引發(fā)的領悟力。
教師還可將MTV引入課堂。我在教學《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時也進行了嘗試。在教學內容完成之后,我播放自制的課文MTV,全班學生一起哼唱,既活躍了課堂氣氛,使學生再次領悟了課文所表達的那種曠達的情懷,又幫助學生加強了記憶,為當堂背誦這首詞做了準備。這樣化靜為動,經過媒體美化,激發(fā)了“靈感”,發(fā)展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不過,這些視聽材料必須適時、恰當、適合教學目的,教師絕不可用直觀形象的畫面和音樂替代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欣賞,忽視對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訓練,否則會限制學生自身想象力的發(fā)揮。聲像材料只是輔助,教師絕不可用它替代語言文字本身的學習,更不能先入為主地抑制學生的再創(chuàng)造。如果教師依賴以聲像功能為主的多媒體課件教學,而不注意引導學生對語言本身的品味,涵泳,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勢必受到影響,而這是與語文教學目的本身背道而馳的。
二、充分運用網(wǎng)絡信息量大、重現(xiàn)力強、高度交互的特點進行網(wǎng)絡教學,但不可模式化。
多媒體CAI引進課堂后,人們發(fā)現(xiàn)它的功能遠不止僅僅能增添教學的形象性。我們可充分運用網(wǎng)上資源,讓文學名著的時代風云直觀展現(xiàn),讓思想的犁鏵穿透時間的隧道,讓無聲與有聲、具體與抽象、歷史與現(xiàn)實、宏觀與微觀在轉瞬之間隨意轉換,這就是網(wǎng)絡教學。
運用網(wǎng)絡資源進行語言積累。有了量的積累才有質的高產,要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這是一項重要基礎。因此,利用豐富的網(wǎng)上資源快速下載,省時省力且又易于堅持。這是網(wǎng)絡教學在語文教學中隨時可用的方式之一。
運用網(wǎng)絡進行總結歸納復習記憶。網(wǎng)絡信息密度大,轉換切割快,重現(xiàn)力強,高度交互,條分縷析之明,刺激程度之深,很適合容量大且枯燥乏味的練習指導、輔導測試、總結復習。而且教師的講解或課件可以重復再現(xiàn),這就為后進生提供了重溫原教學情景的機會。
運用網(wǎng)絡可進行部分文體的教學。如文言文字詞就可利用網(wǎng)上資源讓學生自己解決。沒見過沙漠的學生,可通過畫面理解說明文《向沙漠進軍》中沙漠的襲擊方式;而《從甲骨文到縮微圖書》更是可從多媒體中一覽書籍的進展。年代久遠的課文,如何才能讓學生理解當時的深情?可讓影視自己說話,如《周總理,你在哪里》,讓學生自己看周恩來同志的各類紀實材料,自然被其偉大人格感染。
但是,網(wǎng)絡教學在語文教學中不是能夠化腐朽為神奇、包打天下包治百病的。它代替不了語言文字本身的主觀性,代替不了“可意會但不可言傳”的多解性,代替不了教師的言傳身教、耳濡目染,代替不了學生之間潛移默化的無意識的激勵感染。同時,人的許多能力是在自由環(huán)境下無意識地形成的,教師恰當?shù)氖謩?、表情,惟妙惟肖的描摹,有情味有品味的語言,可以創(chuàng)設和諧多彩的語文學習情緒,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大師生感情交流的程度,甚至影響學生的一生。網(wǎng)絡教學的符號系統(tǒng),無論聲、色何等豐富,也彌補不了這一個性化的教育。
因此我們要考慮到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合理使用網(wǎng)絡。教學應變化多姿,課堂結構應跌宕起伏,讓學生在變化美中求新求異。
三、合理運用課件,教師角色不可異化。
實現(xiàn)CAI教學,必須借助課件。現(xiàn)在許多課件由計算機專業(yè)人士開發(fā)制作,他們往往缺乏一線的工作體驗,忽略教學過程設計的科學化,有的就是教材教參或習題集的搬家,而成為一堆語文文獻盤片化的資料庫。因此要運用所購課件,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具體,以直觀實用為標準合理利用。不可硬搬進教室,或讓學生放任自流地去看資料庫,否則達不到培養(yǎng)思維之目的。
最好的方法是一線教師自己編制課件。教師可運用所購買課件的有用部分,再加進自已設計的內容,適時適當?shù)卣{用以輔助教學。這就要求教師會制課件,會編程。但無論怎么會制課件,語文教師的定位還是語文教師,不是定位在我這堂課用沒用電腦,或是我是多么善于制作課件上。這就需要語文教師把握好分寸,不可舍本逐末,避重就輕。如果忽視了精心構思教學設計、合理使用教學方法,忽視了對學生的正確引導、激勵,那無疑是得不償失的。
對語文這種人文性很強的學科,我們無論使用哪一種教學方法,都必須恰如其分才能煥發(fā)其本身的魅力;否則那只是一種形式上的好看、熱鬧、時髦,甚至是用最先進的教學技術手段表現(xiàn)最落后的教學思想和方法。如果這樣來運用多媒體手段,就違背初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