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運用快樂管理和素質本位教育理論,從營造積極的校園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人格,以及提高學生在學習中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三個層面,分析了快樂管理如何培育與維持學生學習的積極心理。
關鍵詞:快樂管理 素質教育 以人為本
快樂管理是近年來在管理學界出現的一種新型的管理理念,被認為是有效管理的一種最高境界。在當代學校教育中,運用快樂管理模式,能夠使學生在學習時產生積極心理,從學習中獲得快樂和幸福。本文借鑒現代心理學的研究思路,從營造積極的校園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人格,以及提高學生在學習中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三個層面,分析了快樂管理如何培育與維持學生學習的積極心理。
一、快樂管理的界定
現代心理學理論認為:快樂是個體的需要和欲望得到滿足的心理體驗,是人的各種欲求在個體內心的綜合平衡與和諧。快樂作為情緒的反映在人的心理世界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人的情緒狀態(tài)和人體的生理變化有緊密的聯(lián)系,積極的情緒對人的身心發(fā)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鞓钒M足生理需要的感官快樂,物質快樂等的肉體快樂和道德快樂,社會快樂,以及由于他人給予自己所期望的評價而產生的快樂等精神快樂。肉體快樂具有直接性、現實性和不穩(wěn)定性,是某一器官的片面的快樂,作用的時間不長;精神快樂以肉體快樂為基礎,通過聯(lián)想、移情在肉體快樂中產生,由肉體快樂的形象引起,以肉體快樂的效果為終結,是肉體快樂的異化和升華,具有間接性、穩(wěn)定性、持久性。
在學校教育中的快樂管理,其本質是讓學生從學習中感受幸福??鞓饭芾聿粌H強調學校條件等外在因素與自身發(fā)展、學習內容等內在因素的統(tǒng)一,而且強調快樂學習與個人的全面發(fā)展的統(tǒng)一。在和諧友善的氛圍中,教與學是師生為了獲得幸福的心身體驗的過程,師生要獲得的不僅是得到某種需要的滿足,更重要的是在教與學過程中體驗到的快樂。
快樂管理從人的情感興趣出發(fā),使管理適應人,而不是純粹讓人去適應管理。如果說傳統(tǒng)的學校管理模式考慮到了師生物質條件、身體健康基礎上的滿足。那么快樂管理就讓師生不僅在物質基礎上,更在精神情感、社會適應上獲得滿足,而情感上的滿足更為重要。快樂管理在學校建立一種和諧的心理契約,在這種契約中,人性得到充分的肯定與發(fā)揮,教與學工作與生活融為一體。
二、學生的素質本位與快樂管理
學生的素質本位問題是教育界長期重視的一個課題。要不要提高學生素質,應不應該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已經不是討論的焦點,但應該進行哪些素質教育,則長期爭論不休。筆者認為,教育應該是讓學生感覺到幸福的一種管理行為,學生的素質本位正是要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使他們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從而發(fā)展他們的主動精神,促使他們生動活潑地成長。只有主動發(fā)展,學生才能具備創(chuàng)造性。只有學生有創(chuàng)造性,才能培養(yǎng)多樣化的人才,將來的人才結構才能形成一個生動活潑的局面。
在教育過程中,學生既是教育的客體,同時又是自我教育和發(fā)展的主體,學生的學習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這種主體性。只有讓學生主動發(fā)展,教育所培養(yǎng)的人才規(guī)格才會具有多樣性。如果所有的學生都是機械被動地接受教育和發(fā)展,那他們的將來將是千人一面。
總之,學校教育應始終把發(fā)展人的素質、提升和拓展人的價值、培養(yǎng)真善美統(tǒng)一的完滿人格看作是全部教育活動的始終目標,看作學校教育過程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只有真正把素質本位教育理念貫徹落實,才有可能實施快樂管理。
三、怎樣實現在學生素質本位教育中的快樂管理
(一)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發(fā)展的變化,我國的各級教育也處在不斷的改革之中,學者提出了不同的教育理論和教育理念,在實踐中也探索了不同的教育方法和學習方法,對學生學習產生了影響。綜觀這些理論和實踐,無一例外地都提到了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
所謂“以人為本”,是指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發(fā)點,也是教育的歸宿;人是教育的基礎,也是教育的根本。在實際工作中,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以人為本是指以學生為本和以教師為本兩個方面。就以學生為本而言,它的內涵至少應當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教育觀念上的人本化,堅持學生第一位,切實保障和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二是教育教學中的個性化,針對學生的個性特點,做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三是教育管理上的人性化,體現服務與關愛,使學生愉快合作、心情舒暢、健康成長。
(二)營造積極的校園環(huán)境
學校要實現快樂管理,就必須重視營造積極的學校環(huán)境。積極的學校環(huán)境包括物質環(huán)境與精神環(huán)境。物質環(huán)境指滿足學生生理與安全需要的一系列因素,如提供先進、完備的教學與學習條件和設備、校園的綠化美化等。精神因素指學校管理者的個人因素、學校制度與學校文化氛圍等。學生會從優(yōu)秀的管理者身上看到學校的希望,從糟糕的管理者身上感到失望,進而對學校失望。如果學校不能給學生提供一種積極的學校環(huán)境,而一味地迫使學生去適應學校,就不可能真正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
教師應經常使用身體語言激勵學生。身體語言是指人們在交際過程中人體任何一個部位輔助言語交流的表情、行為或舉止。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際溝通的效果7%來自語言文字,38%來自聲調,55%來自身體語言。教師在課堂上正確使用身體語言,可以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課堂教學中師生情感交流的質量,教師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一個手勢,往往會營造課堂親切、和諧的氣氛,使學生感到情和愛,產生一種愉快向上的求知欲。當學生站起來,由于害羞、緊張回答不出問題的時候,教師期待的目光,面帶笑容的提示,便可以使學生放松下來,恢復自信。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講話時聲音大小、速度快慢、抑揚頓挫都可以在無意中對學生產生影響。而教師在講授時伴隨的動作、表情等則是最有直觀作用的,有助于教師更準確更生動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觀點,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對課堂內容的興趣,對學生保持記憶起積極的作用。
教師應通過集體生活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人際關系。為了使每個學生能夠愉快度過學校生活,建立良好的學生集體是極為重要的。學校必須注意培養(yǎng)學生在學校和班級的人際關系,充分利用各種活動和郊游、運動會、文化節(jié)、勞動實踐等活動機會,在學生集體中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教師應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愛。師生間建立起良好的關系,互有好感,互相尊重,是激發(fā)快樂的重要條件。學生對某位教師有好感,往往會由此而發(fā)展為對這位教師所教學科的興趣和熱愛。只要教師一進教室。學生就心情舒暢、情緒高漲,產生對學習的渴求和探索的熱情。相反,如果學生害怕或不喜歡某位教師。師生關系緊張,學生就會對他所教學科沒有興趣,上課時無精打采。在應試教育還很盛行的今天,學生往往要背負沉重的學習負擔和來自方方面面的壓力。落后的學生往往是在忽視中和責備中進行學習的,如果教師能尊重他們,關心、幫助他們,讓他們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期待和愛護。他們就會以積極的態(tài)度對待教師,對待學習,更加自尊、自愛,誘發(fā)出積極向上的激情。如果教師態(tài)度冷漠,不注意關心學生,對學生期望低,學生就不會有積極的學習熱情。所以說,師生間良好的情感交流,對學生穩(wěn)定而高漲的學習熱情起著重要作用。
教師還應引導學生積極交流。在信息社會的今天。交流本身就是學習的一種方式,而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交流能夠使很多不良情緒在團體中得以消除。學生與教師交流,一方面學生能夠學習知識,另一方面教師會對學生有所了解,從而在“暗示”心理的作用下調整對學生的評價與激勵,收到促進學生學習的效果;與家長交流,可以讓家長真正了解子女在學校的各項情況。從而使家長不斷調整對子女的要求和評價,有利于實現超我與本我的和諧統(tǒng)一;與同學交流,能夠讓學生在群體中體驗各種各樣的快樂,從而感受到學習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