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利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五禮通考》,就《五禮通考·賓禮》征引《儀禮注疏》者,與阮元??獭妒涀⑹琛繁尽秲x禮注疏》一一參校,發(fā)現《五禮通考》或可訂補阮刻本《儀禮注疏》之訛漏,或為其《??庇洝诽峁┡宰C,具有重要的??眱r值?,F摘出九條,條舉如下,以窺一斑。
關鍵詞:《五禮通考·賓禮》 《十三經注疏》 ???/p>
清秦蕙田所修《五禮通考》對上起先秦、下至明末的中國古代禮制進行了全面而詳盡的梳理。秦氏依《周禮·大宗伯》所列吉、兇、軍、賓、嘉五禮。參照杜佑《通典》編排順序,將全書分為吉禮、嘉禮、賓禮、軍禮、兇禮五大部分,列舉歷代禮書中的數據和其它材料,后加案語?!八褤袢谇?,折諸儒之異同而求其是”。詳細論述古代禮儀制度,考其源流、述其沿革,“原原本本,具有經緯”。其輯錄材料全面,考證精當,堪稱皇皇巨著,是研究和考察古代禮制的重要參考文獻。由于《五禮通考》卷帙浩繁,文章僅選擇卷二百二十至二百三十二“賓禮”部分,共計十三卷,認真校讀。利用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五禮通考》,就其征引《儀禮》部分,與阮元??獭秲x禮注疏》本一一對校,訂正《儀禮注疏》之訛誤,體現《五禮通考》的??眱r值。
1、《儀禮·聘禮》:“宰執(zhí)書,告?zhèn)渚哂诰?,授使者。使者受書,授上介。”賈公彥《疏》:“受授皆北面者,當宰以書授使者之時,宰來至使者之東,北而授使者,使者北面授介,三者皆北面,向召故也?!?《注疏》上冊第一○四六頁下欄)
按:“召”,《五禮通考》卷二百三十卷作“君”。
據文意,在聘禮中,使者出發(fā)前,大史先要清點核查所需帶的禮物。核查畢,由宰拿著清單向君報告禮物已經齊備,然后把清單交給使者,使者接過清單來交給上介。君尊,處于北面,使者和介等人員在儀式操作中都要面向北面,也就是君所處的方向,以示尊敬。故當是“三者皆北面,向君故也?!薄罢佟庇迷谶@里顯然不合文意。《儀禮述注》卷八:“疏日‘三者皆北面,向君故也’?!?;《欽定儀禮義疏》卷十五:“向君故也”??蔀榕宰C。可見,“召”與“君”字形相近,“召”即“君”的形訛。
2、《儀禮·聘禮》:“酰醢百甕,夾碑,十以為列,酰在東?!辟Z公彥《疏》:“甕、瓦器,其容亦蓋一觳?!董溔恕吩疲骸嵰混病!衷疲骸箤嵢伸病!纳斩?,則甕與簋同受升二升也?!?第一○六二上)
按:“受升”,《五禮通考》卷二百三十作“受斗”。
甕與簋都是古代的器皿。甕,指陶制容器,用于盛食物或他物。簋,古代祭祀宴享時盛黍稷的器皿。一般為圓腹,侈口,圈足。商代的簋多無蓋、無耳或有二耳。西周和春秋的簋常帶蓋,有二耳,四耳。《詩·秦風·權輿》:“于我乎每食四簋?!标懙旅鳌夺屛摹罚骸皟确酵鈭A日簋,以盛黍稷;外方內圓日簋,用貯稻粱,皆容一斗二升。”據賈公彥《疏》文,甕與簋的容量相同,都應該為十二升,十升為一斗,其容量當為一斗二升,則甕與簋同受斗二升也?!秲x禮圖》卷八、《儀禮集編》卷十七、《儀禮鄭注句讀》卷八、《儀禮經傳通解》卷二十二皆作“同受斗二升也”,均可證?!笆苌?,蓋下文有“升”字,涉下而誤。
3、《儀禮·聘禮》:“米百笛,笛半斛,設于中庭,十以為列,北上。黍、粱、稻皆二行,稷四行。”賈公彥《疏》:“東西為行者,橫陳,黍兩行在北,次粱兩行,次稻兩行,次南稷四行。稻、粱是加,黍、稷是正,故黍為上端,稷為下端,而稻粱居其閑?!?一○六二上)
按:“為行”,《五禮通考》卷二百三十作“為列”。
鄭玄《注》:“庭實固當庭中,言當中庭者,南北之中也。東西為列,列當酰醢南,亦相變也。此言中庭,則設碑近如堂深也?!泵钻惙庞谕サ恼?,即酰醢的南邊,將百笛分為十列,每列皆東西向橫陳,最北兩列是黍,黍南兩列為粱,粱南兩列為稻,稻南四列為稷,共十列,東西方向而陳,故“東西為列”是也?!皷|西為行”者誤。另外,據賈公彥《疏》文的體例,鄭玄《注》“東西為列”,則疏文應是“東西為列者”,“東西為行者”非。
4、《儀禮·聘禮》:“士介朝服,北面再拜稽首受,無擯。”賈公彥《疏》:“上賓與上介皆有儐,土介賤,故略之?!?一○六三中)
按:“土介”,《五禮通考》卷二百三十作“士介”。
介是指傳賓主之言的人。古時主人有擯者(導引賓客或以禮迎賓)迎接賓客,賓客有隨從通傳叫做介?!抖Y記·聘義》:“上公七介,侯伯五介,子男三介。”《孔叢子·雜訓》:“白聞士無介不見,女無媒不嫁?!鄙辖橐话阌汕浠虼蠓虺洚?,級別較高,故有擯者。士的地位一般次于大夫,介一般由士來擔當,故稱“士介”?!吨芏Y訂義》卷五十一:“賈氏日:聘禮,大夫為次介,余皆士介?!薄秲x禮集釋》卷十一:“侯伯之使者五介,此禮有上介及士介四人。”《禮記集說》卷十一:“聘禮士介四人,君皆答拜者,以其它國之士故也。”《周禮纂訓》卷十六、《周禮述注》卷二十二、《儀禮要義》卷二十三多處引用“士介”,當據改?!巴两椤币辉~并不存在,可見《儀禮注疏》疏文“土介”為“士介”之誤并無可疑之處。
5、《儀禮·聘禮》:“大夫餼賓太牢,米八筐?!辟Z公彥《疏》:“案《掌客》鄰國之君來朝,卿皆見以羔,膳犬牢,侯、伯、子、男膳特牛,彼又無筐米,此侯伯之臣得用大牢,有筐米者,彼為君禮,此是臣禮,各自為差降,不得以彼難此。”(一○六四下)
按:“犬”,《五禮通考》卷二百三十作“太”。
太牢,古代祭祀,牛羊豕三牲具備謂之太牢,又稱大牢?!睹娮⑹琛肪硎ⅰ吨芏Y注疏》卷四“太牢”一詞各出現四次、《儀禮注疏》卷一、《禮記本義》卷十六都作“太牢”。“犬”與“太”形近而誤。
6、《儀禮·聘禮》:“問諸侯,朱綠繅,八寸?!辟Z公彥《疏》:“諸侯遣臣白問,若這臣問天子,圭與繅亦八寸。言八寸者,據上公之臣。侯伯之臣則六寸,子男之臣則四寸,各降其君二等。”(一○七二下)
按:“這”,《五禮通考》卷二百三十作“遣”。
鄭玄《注》:“二采再就,降于天子也。于天子日朝,于諸侯日問,記之于聘文互相備?!惫拧钠竼柖Y是指遣使出訪的禮儀,“遣”是派遣、差遣的意思?!赌印し侨逑隆罚骸癧孔子]乃遣子貢之齊,因南郭惠子以見田常,勸之伐吳?!薄妒酚洝っ蠂L君列傳》:“孟嘗君乃約車幣而遣之?!逼竼柖Y分為天子遣使諸侯國、諸侯遣使聘問天子、諸侯之間遣使聘問三種,據賈《疏》,諸侯之間互相遣使聘問和諸侯遣使聘問天子所拿的圭與圭墊的文飾式樣相同。上文有“諸侯遣臣自問”與之相對,亦可證之?!斑@”用在此處與文意格格不入,蓋與“遣”字形相近而誤刻?!段宥Y通考》“遣”是?!秲x禮要義》卷二十四、庫本《儀禮注疏》卷八均引作“遣”,可為旁證。
7、《儀禮·聘禮》:“燕則上介為賓,賓為茍敬”。鄭玄《注》:“從諸公之度,命為茍敬。茍敬者,主人所以小敬也。更降迎其介以為賓。介,大夫也,雖為賓,猶卑于君,君則不與亢禮也。主人所以致敬者,自敵以上?!?一○七五下)
按:“度”,《五禮通考》卷二百三十作“席”。
聘禮行過后。主國國君要舉行燕禮設宴款待來賓,以表示感謝。在燕禮中,使使者的上介充當燕禮上的賓,由主國的宰夫充當主人。代君向賓客行禮,對賓只表示一定的敬意就可以了。于是,賓退到了主國諸公的席位上宴飲,氣氛更加輕松融洽。因此,當作“從諸公之席”。《四部叢刊》本《儀禮》卷八、《儀禮集釋》卷十四、《欽定儀禮義疏》卷十八、《儀禮述注》卷八皆作“從諸公之席”,惟此獨作“度”,是誤刻無疑。
8、《儀禮·覲禮》:“諸侯前朝,皆受舍于朝。同姓西面,北上,異姓東面,北上?!辟Z公彥《疏》:“春夏受贄于朝,無迎法。受享于廟,有迎禮。秋冬受贄、受享皆在廟,并無迎法。是以大門外無位。既受覲于廟,故在大門外受次。天子春夏受享,諸侯相朝聘迎賓客者,皆有外次?!?一○八八下)
按:“在大門外”,《五禮通考》卷二百二十二作“在廟門外”。
據鄭玄《注》:“言諸侯者,明來朝者眾矣,顧其人覲不得并耳。受舍于朝,受次于文王廟門之外?!镀付Y》記日‘宗人授次,次以帷,少退于君之次,則是次也。言舍者,尊舍也?!熳邮拐拼螢橹T侯上介先朝受焉,此覲也。言朝者,覲遇之禮雖簡,其來之心猶若朝也,分別同姓異姓受之,將有先后也。《春秋傳》日:‘寡人若朝于薛,不敢與諸任齒?!瘎t《周禮》先同姓?!碧熳釉趶R內舉行覲禮,應當在廟門外設次,大門外不設次。次指為舉行朝覲禮,而臨時搭的帳篷供諸侯居住。因此,賈氏《疏》當是在廟門外受次?!秲x禮集編》卷二十一、《儀禮注疏》卷十、《儀禮鄭注旬讀》卷十皆作“廟”,均可為旁證,當據正。
9、《儀禮·覲禮》:“饗禮,乃歸?!辟Z公彥《疏》:“掌客五等,饗、食、燕三者具有。今饗下有禮,故以禮為食、燕也。變食、燕而言之禮。見王有故不親食燕,則以禮幣致之。直言饗見,王無故親饗之,若王有故,亦以侑幣之禮致之。”(一○九二中)
按:“侑”,《五禮通考》卷二百二十二作“酬”。
據《周禮·天官·酒人》:“共賓客之禮酒、飲酒而奉之。郟玄《注》:酒正使之也。禮酒,饗燕之酒。飲酒,食之酒。此謂給賓客之。稍王不親饗燕、不親食,而使人各以其爵以酬幣、侑幣致之,則從而以酒往。賈公彥《疏》云:使人各以其爵以酬幣侑幣致之者,此并《聘禮》文,案彼云若不親食,使大夫各以其爵朝服致之。以侑幣致饗,以酬幣亦如之。彼雖無致燕法,案《鹿鳴》:燕群臣嘉賓有實幣帛則致燕,亦以酬幣致之,與饗同。云各以其爵者,則諸侯來朝遣三公致饗,卿來聘遣卿大夫致饗燕以酬幣,致食以侑幣,故云酬幣侑幣致之?!绷頁秲x禮-聘禮》:“致饗以酬幣……致食以侑幣?!庇纱丝芍?,饗禮與燕禮同以酬幣,食禮以侑幣。阮刻本《儀禮注疏》作“侑幣”,恐非是。庫本《周禮注疏》卷五、《儀禮注疏》卷十皆作“酬幣”,可為旁證。酬、侑,二者都有報答、酬謝及勸酒的意思?!稜栄拧め屧b下》:“酬、酢、侑,報也?!惫薄蹲ⅰ罚骸按送ㄖ^相報苔,不主于飲酒?!币少?、酬義近而誤。
參考文獻:
[1][清]李光地,儀禮述注,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一○八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八月,第四六九頁上欄
[2][清]《欽定儀禮義疏》,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一○六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八月,第五一二頁上欄
[3]十三經注疏(上冊),第三七四頁下欄
[4]十三經注疏(上冊),第一○六二頁上欄
[5]十三經注疏(下冊),第一六九二頁中欄
[6][漢]孔鮒,孔叢子,文淵閣《四庫全書》(第六九五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八月,第三二一頁上欄
[7][宋]王與之,周禮訂義,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九四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八月,第八六頁下欄
[8][宋]李如圭,儀禮集釋,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一○三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八月,第二一八頁上欄,
[9][宋]衛(wèi)湜,札記集說,文淵閣《四庫全書》(第一一七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八月,第二二三頁上欄
[10]十三經注疏(上冊),第一○七二頁下欄
[11][清]孫詒讓注,墨子間詁,上海:上海書店,一九八八年七月,第一八六頁
[12][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五九年九月,第七冊第二三六一頁
[13]十三經注疏(上冊),第一○八八頁下欄
[14]十三經注疏(上冊),第六七○頁中欄
[15]十三經注疏(上冊),第一○六五頁上欄
[16]十三經注疏(下冊),第二五七五頁下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