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莊子的獨特之處在于他是我國古代第一住探索人的個體絕對自由的哲學(xué)家。本文從思想基礎(chǔ)、真實內(nèi)涵和意義三個方面對莊子的個體絕對自由思想進行了分析評述,肯定了莊子對中國人生哲學(xué)獨特的貢獻。
關(guān)鍵詞:莊子 個體絕對自由思想 人格理想
儒道互補,是兩千多年來中國思想的一條基本線索。儒家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以后,幾乎為此后的歷代所有封建統(tǒng)治者所尊奉,儒家思想成為統(tǒng)治思想,而道家的命運則時起時伏。道家思想是塑造中國人性格尤其是中國士人性格的重要元素之一,作為道家思想創(chuàng)立者之一的莊子及其思想對后世產(chǎn)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那么,莊子思想為什么會對社會尤其是士人產(chǎn)生如此大的吸引力呢?我認為,主要源于莊子的個體絕對自由的人格理想。
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寫道:“蒙人也,名周。周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其學(xué)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于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余萬言,大抵率寓言也?!簧茖贂x辭,指事類情,用剽剝?nèi)迥m當世宿學(xué)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汪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辈⑤d:“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钡凰芨纱嗟鼐芙^了。
關(guān)于莊子的哲學(xué)思想和莊子著作的文學(xué)價值,前人、今人述之備矣。我這里要說的是:莊子是中國古代第一位探索人的個體絕對自由的哲學(xué)家。這一點,正是莊子獨特的地方。
一、莊子個體絕對自由思想產(chǎn)生的基礎(chǔ)
馬克思說過:“哲學(xué)只提出自己要解決的任務(wù)?!睘槭裁慈说膫€體絕對自由的問題不是由此前的哲學(xué)家,如老子提出,而是由莊子提出呢?我覺得有這幾個方面的原因,
1.儒家學(xué)派的孔子和孟子都強調(diào)個人對現(xiàn)存社會規(guī)范的服從,這種服從往往是以犧牲個人自由為代價的??鬃又v“仁”、講“禮”,“仁者愛人”,但這種所謂愛是有等差的,因為它受“禮”的制約,沒有給個體的絕對自由留下任何回旋空間。
2.老子雖“修道德,其學(xué)以自隱無名為務(wù)”,但他本人的社會地位較高,曾為周的“守藏室之史”,相當于現(xiàn)在國家網(wǎng)書館的館長,生活優(yōu)裕,個人自由度高,“自隱”起來也很容易。莊子就不同了。第一,從司馬遷的記述看,莊子雖然做過官,但只不過是漆園地方的小官,生活在社會的底層。在任何社會,底層的生活都是最痛苦、最無助的。從《莊子》中我們可以看到,他曾向河監(jiān)侯借過粟,說明他生活拮據(jù)甚至貧窮。更重要的是,當時的社會處在極度動蕩中,諸侯國之間的連年戰(zhàn)爭給人們帶來了深重的災(zāi)難,政治黑暗、黑白顛倒、是非不分、賞罰不明,社會失范:“竊鉤者誅,竊國者侯”,“當今之時,僅免刑焉。福輕于羽,莫之知載;禍重于地,莫之知避”(《莊子·人間世》)。正是這種殘酷的現(xiàn)實,迫使莊子探索自救的途徑,這是莊子個體絕對精神自由思想產(chǎn)生的社會基礎(chǔ)。第二,老子哲學(xué)為莊子的探索提供了思想基礎(chǔ)。莊子全盤繼承了老子的思想遺產(chǎn)。司馬遷說他“其學(xué)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于老子之言”,是相當準確的。正是在老子思想的地基上,莊子才能構(gòu)筑起自己的絕對精神自由的大廈。
二、莊子個體絕對自由的真實內(nèi)涵
《莊子》33篇,其中內(nèi)篇7,外篇15,雜篇11。內(nèi)篇為莊子本人所著,外篇為莊子和其門徒所著,雜篇為其門徒所著,這一點幾無異議。我們對莊子個體絕對自由思想的研究當然要首重內(nèi)篇,佐以外篇雜篇?!跺羞b游》是《莊子》的首篇。在本篇中,莊子先虛構(gòu)了一只其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的要飛向南溟的鵬。這只鵬要飛向南溟,要先飛上九萬里的高空,借助于九萬里厚度的風才能順利飛行。這只鵬在飛行過程中,受到體形很小、飛行靈活的蜩與學(xué)鳩的嘲笑。這里莊子并沒有對鵬、蜩等的褒貶之意,只是想說明,無論是小小的蜩與學(xué)鳩,還是碩大無匹的鵬,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這個“所待”,就是制約它們自由的各種外在因素,只要這些因素存在,就不可能有自由。我們從下文中還可以看到,莊子所追求的自由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自由,而是一種絕對的精神自由。列子能“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是而后反”,這已經(jīng)是一種常人難以企及的自由了,但“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仍然受制于外物而沒有絕對自由。那么,怎能樣才能獲得這種絕對的自由呢?莊子說:“若乎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變,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若能順著自然規(guī)律,而把握六氣的變化,以遨游于無窮的宇宙,就可以不受制于外物而得到絕對的精神自由了。那么,究竟怎樣做才能實現(xiàn)這種無所待的絕對自由呢?莊子的辦法是:消弭了物我界限,達到無己、無名、無功的境界。
問題是:人乃萬物之靈長,人不是物,是認識的主體,是有知覺有意識的。那么,問題的關(guān)鍵就是怎樣才能“消弭”物我界限呢?為此,莊子提出了“齊物”的理論。所謂“齊物”,就是把世上的所有事物都“同一”看待,以消弭物我的界限。這在哲學(xué)上叫做“相對主義”。相對主義,是一種形而上學(xué)、唯心主義的哲學(xué)學(xué)說,它的主要特征是片面地夸大絕對運動而否認相對靜止,抹煞其確定的規(guī)定性,取消事物之間的界限,從而根本否定事物的客觀存在。莊子的“齊物”有兩個方面的含義:其一,莊子認為誰是誰非沒有客觀標準,因而是不能判定的,是與非完全是相對的。其二,莊子不僅否認是非之別,而且否認事物的規(guī)定性與多樣性,夸大事物差別的相對性與統(tǒng)一性,從而抹殺了事物的一切差別。
他說:“物無非彼,物無非是。彼出于是,是亦因彼?!边@樣一來,“是亦彼也,彼亦是也”,于是事物的規(guī)定性和界限就不存在了?!肚f子·秋水》還說:“物之生也,若驟若馳,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薄吨庇巍芬舱f:“人生天地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贝思囱陨蚕⒓词牛瑳]有質(zhì)的穩(wěn)定性。因此,任何事物都處于“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齊物論》),所以生與死、可與不可的差別和界限是無法確定的。于是他得出了“以死生為一條,以可不可為一貫”、“凡物無成與毀,復(fù)通為一”的結(jié)論。
不僅彼此、生死無別,而且大小也沒有差別?!肚锼氛f:“以差觀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則萬物莫不小?!本褪钦f,根據(jù)“差”的觀點來看,每個事物都比小于它的東西大,所以一切東西都可以說“大”;反之,每個事物又都大于它的東西小,所以一切事物都可以說“小”,這樣看來,一切事物就不存在大小的差別。
不僅如此,莊子還認為“差別”完全是主觀的。他說:“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為??;莫壽于殤子,而彭祖為天。”這里,大小和壽夭的差別完全是主觀隨意的。
既然否定了事物的一切差別和對立,因此莊子所說的“一”就是排除了自身對立面的絕對的“同一”,而這個觀念的最高體現(xiàn)就是“道”。而這種“同一”的一個關(guān)鍵,就是消弭人作為認識主體和感知實體的能動特性,把人混同于任何一種外物。
既然這種無差別、這種同一是道的最高體現(xiàn),這就搬走了堵在精神自由道路上一塊封路大石,但要真正讓人做到消弭事我的差別還是很有困難的。于是在此基礎(chǔ)上,莊子提出了具體的解決之道,那就是“心齋”和“坐忘”。什么是“心齋”?《莊子·人間世》說:“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上于耳,心上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边@里的所謂心齋,就是排除一切思慮與欲望,保持心境內(nèi)外的清凈純一。而欲排除一切思慮和欲望,則要做到“坐忘”。那么什么是“坐忘”呢?“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謂坐忘”(《莊子·大宗師》)。所謂“坐忘”,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就是毀廢了強健的肢體,拋棄了靈敏的聽覺和清晰的視力,脫離了身軀,去除了智慧,與大道融通為一體。簡言之,就是物我兩忘,澹泊無慮。這是道家的一種精神境界。這種精神境界就是是道的境界。對人個體自由的追尋,歸根結(jié)底就成了對道的追尋。無論在對自然還是社會的關(guān)系中,莊子都主張順從是,因為這種順從,是道的真正體現(xiàn)。
讓我們來看看這種絕對自由的“圣人”、“至人”“神人”“真人”的內(nèi)涵究竟是什么。其實這幾個概念并無質(zhì)的區(qū)別。它們都是指那種絕對自由的人格理想。在內(nèi)篇的《逍遙游》中,莊子借肩吾之口虛構(gòu)出這種人格的代表形象:“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谷熟?!边@種人格有如下一些特點:1.擁有絕對的自由;2.不受外界的任何影響;3.擁有某種神奇的力量;4.高貴,至少比儒家所尊崇的圣人要高貴得多。在同為內(nèi)篇的《大宗師》中,莊子對理想中的人格形象代表作了更充分的描繪:
“何謂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謨士。若然者,過而弗悔,當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水火不熱。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若此?!?/p>
“古之真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其出不欣,其人不距:……不忘其所始,不忘其所終;喜而受之,忘而復(fù)之,是之謂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謂真人。若然者,其心志,其容寂,其顙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時,與物有宜而莫知其極?!?/p>
在這里,莊子虛擬的理想中的“真人”,他的心志全是道心,他的行為全是基于道的自發(fā)行為,他不受外物的控制,當然也不與外物相沖突,能做到“天”、“人”不分,并進而做到“無人”、“無我”。“真人”的精神境界就是“道”的形象化。
三、莊子個體絕對自由的意義
人的精神自由問題始終是人類都需要面對的關(guān)鍵問題?!案F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北臼敲献釉u價古代士人的修為的,這里借來說明儒道兩家的互補。儒家學(xué)說是以“兼善天下”為皈依的,而道家以“獨善”為皈依,更強調(diào)作為個體的人的精神自由。因此,封建時代的士人、官僚在個人遭遇挫折時,無不從莊子思上尋找精神的寄托與慰藉就不難理解了。莊子的個體絕對自由人格理想是對痛苦人生的拯救,是渴望自由的人類的精神烏托邦,它帶給人一種虛擬的寧靜和慰藉。人們在現(xiàn)實世界中所承受的全部不幸和痛苦。在莊子的筆下都變得可以欣賞和接受。這是莊子思想的積極方面。但是,這種基于“無為”、“自然”的道的絕對自由的人格追求也極易于滑向頹廢沉淪的境地。
莊子的個體絕對自由的人格理想是要在充滿黑暗與痛苦的世界獲得心理的平靜與安適,與莊子差不多同時代的西方哲學(xué)伊壁鳩魯主要也是想獲得恬靜,但后者把快樂定位于感官的享受上,雖然他不否認“心靈快樂”,但他認為感官的快樂更為重要:“如果抽掉了嗜好的快樂。抽掉了愛情的快樂,以及聽覺與視覺的快樂,不知道我還怎么想象善?!薄耙磺锌鞓返母炊际强诟沟目鞓罚耗哪芘率侵腔叟c文化也必須根源泉于此?!鼻f子絕對自由的人格理想,則是以獲得精神的快樂為目標的,為了精神的快樂,可以犧牲感官的滿足。因此我們可以說,莊子的人格思想,比伊壁鳩魯?shù)奶耢o追求更具審美的色彩。
參考文獻:
[1]陳鼓應(yīng).莊子今注今譯[M].北京;中華書局,1983.
[2]郭慶藩.莊子集釋[M].北京:中化書局,1997.
[3]羅素.西方哲學(xué)史[M].商務(wù)印書館,1982.
[4]北京大學(xué)哲學(xué)系外國哲學(xué)史教研室.西方哲學(xué)原著選讀.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