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戀母情結(jié)又稱“俄狄浦斯情結(jié)”,是由精神分析學的創(chuàng)始人、奧地利精神病醫(yī)生弗洛伊德提出的。本文試從精神分析學的角度來探討美國19世紀頗具爭議的作家愛倫·坡作品當中所流露出的戀母情結(jié),并結(jié)合他的生平,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來探究他的作品。
關鍵詞:戀母情結(jié) 精神分析學 愛倫·坡
精神分析學的創(chuàng)始人弗洛伊德說過,許多文學作品就是通過多樣化的變形形式來表達人們的俄狄浦斯情結(jié)。作家的某種情緒或欲望被壓抑成無意識,而后又通過曲折的路徑寄寓于文學作品。如果我們從這樣一個全新的角度來解讀愛倫·坡的作品,不難發(fā)現(xiàn)其很多著名的短篇小說和詩歌中都流露出作者的戀母情結(jié)。從而有力地驗證了弗洛伊德的相關理論。
一、弗洛伊德的“戀母情結(jié)”
弗洛伊德認為,兒童在性發(fā)展的對象選擇時期,開始向外界尋求性對象。對于幼兒,這個對象首先是雙親,男孩以母親為選擇對象,而女孩則常以父親為選擇對象。在這種情況下,男孩早就對他的母親產(chǎn)生了一種特殊的柔情,視母親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親看成是爭奪此物的敵人,并想取代父親在父母關系中的地位。弗洛伊德利用古希臘神話傳說中一位名叫俄狄浦斯的王子無意識地殺父娶母這個故事的內(nèi)容,證明俄狄浦斯無意識地殺父娶母,正是童年期的愿望的達成,是小男孩所具有的情結(jié),故稱俄狄浦斯情結(jié)。
二、愛倫·坡的戀母情結(jié)及在作品中的表現(xiàn)
愛倫·坡的生母伊麗莎白·阿諾德是一名頗具聲望的歌唱演員,她年輕貌美、演技不俗,在愛倫·坡的父親離家出走后獨自撫養(yǎng)三個孩子,最終在愛倫·坡三歲的時候積勞成疾,撒手人寰。對于年幼的愛倫·坡來說,陪伴在母親病榻前的那段時光是他終身揮之不去的陰影。母親那僵死的面容、深陷的臉頰、腐朽的氣味和突兀的眼睛在他的作品中一次次地被精雕細刻,令人印象深刻。
在坡的創(chuàng)作世界里,父親的形象是缺席的,而母親的形象卻不斷重復出現(xiàn)在他的幻想世界里,以不同的形象被復活,以補償幼年時期精神世界的母愛缺失。在《莉吉婭》中,母親的形象化身為親密的愛人;在《莫瑞拉》當中,化身為愛人兼導師;在《厄舍古屋的崩塌》中,化身為愛人兼親人。
在坡的詩歌中,一個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主題便是一個年輕美貌的女人的死亡。他在著名的詩歌《致海倫》中描述道:
Thy hyacinth hair thy classic face
Thy Naiad airs have brought me home
To the glory that was Greece
And the grandeur that was Rome.
這首詩是坡寫給簡·斯塔那德夫人的。這位夫人是坡童年的一位玩伴的母親,她美麗端莊、善良體貼,讓坡感受到了失去已久的母愛。在一年多的時間里,坡成了她家的??停耙砸粋€兒子所有忠誠的感情愛上了她”,對她傾注了炙熱的感情。斯塔那德夫人病故以后,坡內(nèi)心的激情完全被撲滅,變得十分沮喪、冷漠。這位夫人在坡的生命里,可以說是扮演了一個母親替身的角色,給予坡因為早年喪母而無法得到的溫情。而坡對她的感情,也可以說是一種兒子對母親的依戀,一種至純至真的愛。
另一部坡的代表作《厄舍古屋的崩塌》則更直接地描寫了兄妹亂倫及亂倫引發(fā)的罪惡感和恐懼感。在這部作品中,厄舍家族一直是“一脈單傳”,有著亂倫的傳統(tǒng)。而亂倫使主人公羅德里克感到強烈的負罪感,為了擺脫這種痛苦,他活埋了他的孿生妹妹。弗洛伊德認為文學創(chuàng)作是作家潛意識在作品中的流露,而戀母情結(jié)是亂倫行為的根源。在小說中,孿生妹妹成為了母親的化身,既是愛人又是親人。而坡在作品中描寫的“過早埋葬”這一主題,也體現(xiàn)了他渴望重新回到母親子宮。因此我們不難看出作品中流露出作者的戀母情結(jié)。
三、愛倫·坡作品中的“弒父情結(jié)”
戀母情結(jié)的又一大重要表現(xiàn)就是對父親的憎惡和對父權的反抗。坡的生父大衛(wèi)·坡年輕的時候不顧家人反對棄法從藝,但是一蹶不振,生活拮據(jù),還有酗酒的惡習,并在坡一歲的時候就拋棄他和妻子,離家出走。如果坡對他不負責任的生父沒有印象的話,那他和他的養(yǎng)父約翰·愛倫的關系可謂是非常惡劣了。老愛倫是一個很實際的商人,對待坡也十分苛刻。因此。在不斷反抗養(yǎng)父權威的過程中,坡也形成了桀驁不馴、不屈服傳統(tǒng)的個性。
在他的作品《泄密的心》中,“我”和老頭住在一起,“我”很愛老頭。但是卻無法忍受老頭的眼睛,特別是那種目光,所以決定將老頭殺死。
大概是那只眼睛在作祟吧!不錯,正是那只眼睛在作祟!他長了一只鷹眼——淺藍色的,蒙著層薄膜。只要瞅我一眼,我就渾身發(fā)毛;因此心里漸漸——逐步逐步——打定了主意,結(jié)果了他的性命,好永遠不再瞅見那只眼睛。
在這里的“鷹眼”我們可以看作是一種象征,它代表了權勢,代表了邪惡和強大,在坡看來這些正是父權的象征。從這一點看,小說可以這樣解讀:“我”和老頭住在一起,“我”的自尊始終被老頭的權威所威脅,處于他的統(tǒng)治之下,“我”的自尊與敏感再也不能容忍了,“我”要逃脫他的控制,只有將他殺死。這樣看來,《泄密的心》已經(jīng)不再是一篇恐怖小說了,所代表的是作者在潛意識中對父權的反抗。想用一種極端的方式擺脫父權的擺布——弒父。
坡的另一部作品《一桶亞蒙蒂拉多酒》也可以看出其對父親的報復。故事講述了蒙特里梭因受到福吐納托的侮辱而懷恨在心,他發(fā)誓要報復福吐納托,終于設計將仇人殺死,而且神不知鬼不覺,從中獲得了報復的極大快感。坡把福吐納托作為一類人在作品中加以描述,代表的是社會生活中所謂的一帆風順者,這些人小有成就,具有某種勢力,沒有多大本領卻目空一切,全然不懂得尊重他人。
我們可以聯(lián)想到坡的養(yǎng)父老愛倫先生,青少年時代坡與養(yǎng)父的關系一直很緊張,養(yǎng)父對于坡熟衷文學十分看不起,認為他是不務正業(yè),游手好閑,使坡受盡屈辱。在遺囑里,養(yǎng)父把他的財產(chǎn)繼承權全部留給了自己的雙胞胎兒子,坡未獲分文。坡只有四處闖蕩,靠數(shù)量不多的稿費為生,生活極度貧困。他傾盡全力寫作,到頭來依舊得不到社會的認可。所獲報酬只能勉強維持生計,加之青少年時代飽嘗了人世間的艱辛與坎坷,自然對當時的社會感到厭倦,對命運的不公感到強烈的不滿。這種強烈的不滿情緒自然而然會在其作品中表現(xiàn)出來。
因此坡為以其養(yǎng)父為代表的這一類人設計了一個遭人暗算,吃盡了苦頭、飽受折磨才漸漸死去的悲慘結(jié)局。從作者對他的描述中讀者會深切感到作者潛意識中對這個人物的厭惡,對其所代表的那個群體的厭惡。
蒙特里梭所代表的是社會中才能受到壓制、精神受到傷害的群體。雖然他們無權無勢,只能很平庸地生活著,但他們卻保持著強烈的自尊,一旦這種自尊受到傷害,他們表面雖不動聲色。但卻將受到的傷害化作憤怒乃至仇恨深埋心底,耐心地等待報復的時機。蒙特里梭的身上籠罩著坡的濃重的影子。通過蒙特里梭成功謀殺福吐納托這一事件,坡宣泄了他本人對其養(yǎng)父、對命運、對社會的不滿情緒。
四、結(jié)語
由于自幼父親形象的缺失和年幼喪母的陰影,母親的形象以不同的表現(xiàn)方式在愛倫·坡的作品中浮現(xiàn),如在《致海倫》中,海倫成為了完美母親形象的化身,作者表達了自己對海倫的忠誠和熱愛;在《厄舍古屋的崩塌》中,母親的形象化身為妹妹和戀人,戀母情結(jié)以亂倫的方式得以表達。與此同時,戀母情結(jié)以一種完全相反的方式得以表現(xiàn),即對父親的憎惡和反抗。在《泄密的心》中,作者表達出了渴望以弒父的方式來擺脫父權的控制,而在《一桶亞蒙蒂拉多酒》中,通過蓄謀已久的謀殺來宣泄作者對其養(yǎng)父。以及對社會的不滿。
盡管精神分析法有很多不足之處,但是通過對人物內(nèi)心世界的剖析,探究人性和人的自身,我們對文學作品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看到了兩種學科的交匯可以為我們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
參考文獻:
[1]Willfred L.Guerin,et al A Handbook 0f Critical Ap-proaches t0 Literature[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25-156.
[2]愛倫·坡.愛倫·坡精品集[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
[3]郭雷.潛意識的真實表露——評愛倫·坡的《一桶亞蒙蒂拉多酒》[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2000,(4):74-77.
[4]李莉.用心理分析方法解讀愛倫·坡的女性小說[J].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06,(2):21-24.
[5]朱振武.愛倫·坡小說全解[M].上海:學林出版社:1-38.
(作者吳光蔚系廣西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語言文學專業(yè)08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