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承和發(fā)揚中華文化的精髓,是語文教師應該自覺承擔的職責。本文作者在教學實踐的基礎(chǔ)上,通過整理及進一步思考,探討了初中語文古詩詞的幾種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并應用到教學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guān)鍵詞:古詩詞教學方法 品讀背誦法 想象體會法 聯(lián)系比較法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蹦敲矗鯓幼寣W生傳承這一文化的精髓,如何讓學生從中獲得豐富的感受、吸取精神的養(yǎng)料、提升其鑒賞水平和審美情趣呢?我在綜合了近幾年古詩詞教學方法的基礎(chǔ)上,通過研究和實踐,嘗試了以下幾種教學法。
1.品讀背誦法
誦讀是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它在語文教學特別是古詩文的教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古詩文的誦讀對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語文素養(yǎng),以及提升學生的人格境界、審美情趣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初中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淺顯而意蘊豐富的古詩詞,對于這樣的作品,學生通過誦讀,便能產(chǎn)生較強的主觀體驗,教師只需加以適當?shù)狞c撥。如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一詩,最精彩的兩聯(lián)是:“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苯處煵槐刂鹁渲v解,學生在誦讀中,不僅能體會到工整漂亮的語言,而且能沉浸在詩境中,看到早春之清新而充滿生機的美,如煙的柳枝、若有若無的淺綠、繽紛的春花,構(gòu)成艷而不濃的水彩畫,動靜相宜,靈動而富有情趣?,槵槙?,詩情畫意,古詩詞教學的目標也在潛移默化中達成了,熟讀成誦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我認為,品讀背誦教學法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是誦讀的形式要靈活多樣,以免單調(diào)的重復讓學生產(chǎn)生審美疲勞,影響誦讀的效果;二是要注重聽讀,如聽教師讀,或聽誦讀錄音,如果有吟誦的資料,則可讓學生充分感受這種古韻;三是教師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shè)誦讀的情境,如深情講述與作品有關(guān)的故事,還可以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借助樂曲和圖片讓學生沉浸于詩歌的意境中;四是應熟讀成誦,背誦應該是學生在充分理解詩意、充分感悟詩情的基礎(chǔ)上的一種水到渠成的結(jié)果,要避免機械式的記憶;五是誦讀在教學中需與其他教學法結(jié)合使用,這樣才能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2.想象體會法
“含蓄雋永”、“言有盡而意無窮”是古典詩詞共同的特點,作品往往寥寥數(shù)語,營造的意境卻給讀者留下無盡的想象空間,濃濃的情思也彌漫在字里行間。古典詩詞之所以能具有這樣的表達效果,是因為“詩歌符號就是‘隱喻詞’,其實就是意象符號”,詩歌語言追求的是一種“不透明性”,“‘不透明性’的具體表現(xiàn)形態(tài)就是意象在意義和指向上的多重與含混”?!皬囊庀蟆畠r值’的顯示而言,意象的不同‘位移’并不影響整句詩的意義指向,而正是由于造成各意象間呈現(xiàn)出一種難以定位的關(guān)系,才從而使讀者獲得一種自由的觀、感、解讀的空間,在物象與物象之間作若即若離的指義活動”。以小令《天凈沙·秋思》為例,“秋”這個意象,其語詞的意義結(jié)構(gòu)如圖1所示。
詩歌語言的這樣一種特點,給接受主體提供了無限解讀的空間和可能性,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必須加強學生的主觀體驗,“使其與作者一起共同完成審美創(chuàng)造,實現(xiàn)藝術(shù)自由聯(lián)想的無窮意味和無限延伸”。
對于一些意蘊豐富、抒情性較強、畫面極富美感的作品,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走進詩境,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想象彼情彼景。例如,蘇教版八(上)語文課本中,李商隱的《夜雨寄北》一詩,我在教學中嘗試讓學生想象當時的情景,并把詩歌中呈現(xiàn)的意象和蘊含的情感融入到想象之景中,用散文的筆調(diào)寫出來。一位學生寫道:
“又是深夜,凄冷的風,泠泠不斷的秋雨,我的不眠之夜啊,為什么總是如此冷酷。昏黃如豆的燭光下,你那熟悉的筆跡氤氳出些許的溫馨,遙遠的笑容,模糊,卻又似在眼前。你淡淡的淚痕,我多想為你輕輕拭去;你的牽掛,點綴了這個凄雨冷風之夜;你的思念,越過了千里萬里,越過了無盡的黑暗,溫暖著我孤寂的心。想到你夜夜孤燈相伴,我又何嘗不憐惜萬分呢?
而我,卻總是把早已定好的歸期改了又改,無奈,無奈!
雨仍淅淅瀝瀝地下著,渾然不覺相思之人的心酸,門前的小池又漲滿了水,一如我漫溢的情思。
依稀夢中,窗邊、鏡前,我們相視無語,握著的手漸漸溫熱,搖曳的燭光如花,映照著你羞澀甜蜜的臉龐,千言萬語,已無需說出,萬般風情,彌漫在這幸福的夜。你細訴等待的惆悵,我輕言千里之外的相思,那一個個孤寂的日子、那個多雨的秋夜……”
我想,學生通過豐富的我,在情景再現(xiàn)中,準確地體現(xiàn)了這首詩中“秋”、“夜雨”等意象所寄予的“物性意義”、“再現(xiàn)意義”、“表現(xiàn)意義”。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想象思維被充分激活了,情感體驗被充分調(diào)動了,他們獲得了一種自由的觀、感、解讀的空間。同時,接受主體在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真正進入了詩境、走進了詩人的情感世界。
3.聯(lián)系比較法
許多古典詩詞的題材,以及作品中的意象、表現(xiàn)手法等都有類似之處,教師在教學中運用聯(lián)系比較的方法,一方面可以加大課堂容量,拓寬學生視野,另一方面能夠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加強自己的主觀感受,此外,聯(lián)系比較能讓學生對古典詩詞的特點有更為感性的認識。
例如,蘇教版七(上)語文課本第一單元誦讀欣賞中王灣的《次北固山下》一詩:“客路青山下,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蔽艺J為引導學生理解這首詩蘊含的情感,可以從“歸雁”這個意象切人:“雁,是中國古代文學中常見的意象之一。在文學作品中,古人常以雁自喻,抒寫內(nèi)心的思鄉(xiāng)懷舊、羈旅孤苦之情,以及相思哀怨的感傷,成為道德倫常的載體。雁意象豐富的文化內(nèi)蘊,相沿承襲。給傳統(tǒng)抒情文學和民族審美心理產(chǎn)生不可忽視的影響?!边@首詩歌前三聯(lián)寫景,“青山”、“綠水”、船、日等豐富的意象呈現(xiàn)出了平和美好的畫面,詩人的心境似乎是舒坦怡然的。然而,字里行間無不傳達出淡淡的惆悵。詩題中“次”一詞意思是“留宿”,明確交代了旅人身份,“客路”、“行舟”也含蓄地表現(xiàn)了此情此景為旅途所見。因此,詩人雖然為北固山下壯美秀麗的景色所陶醉,雖然盡情享受著這青山綠水間的情趣,然而,畢竟“身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思鄉(xiāng)之情不經(jīng)意間被引發(fā),詩歌以歸雁捎書,表達了羈旅愁懷、思念家鄉(xiāng)的深情。在蘇教版初中語文課本中,出現(xiàn)“雁”這個意象的詩歌很多,教師可以選擇其中幾首加以比較。如王維《使至塞上》一詩:“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人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guān)逢候騎,都護在燕然?!边@首詩中同樣有“歸雁”的意象,學生就很容易理解詩中同樣有思鄉(xiāng)的惆悵。然而兩詩所蘊含的情感有不同之處,對前者,讀者在詩歌描繪的如畫美景中可以感受到詩人在陶醉與舒暢中引發(fā)的淡淡的思鄉(xiāng)的哀愁;而對后者,讀者感受到的是詩人身負使命的肅然,塞外的景色壯麗卻蒼涼,正如詩人此時的心境,“單車”、“孤煙”更加深了去國懷鄉(xiāng)、人生失意的孤寂,給人以飄零之感。而李清照的詞《一剪梅》中的意象又有其獨特的內(nèi)蘊,“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ㄗ燥h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贝颂幍摹把恪钡囊庀髣t為憂思懷人?!而B》專題中杜甫的《孤雁》一詩:“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云。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野鴉無意緒,鳴噪自紛紛?!逼渲小把恪钡囊庀髣t寄予了詩人不為人理解的深深的孤寂之情。“因為雁向來是以群體活動而著稱。并引以為美談,惟其如此,‘孤’才愈加帶有悲劇色彩。儒家的傳統(tǒng)倫理一貫推重群體紐帶的維系作用,離鄉(xiāng)失群者也愈益在孤雁意象映襯下顯得凄苦悲涼,缺乏心理承受力。于是文人離鄉(xiāng)背井時便借對孤雁的憐憫來抒寫自己身如孤雁的凄楚心境和遭遇”。
我想,在這樣的聯(lián)系比較中,學生不僅能學會由意象而進入詩境,體會詩情,并感受到古詩詞的含蓄而內(nèi)蘊豐富的特點,而且能很快提升自己的古詩詞鑒賞水平,進一步拓展閱讀視野。
我認為運用聯(lián)系比較法,最重要的是要找準切入點。聯(lián)系比較的切入點可以是題材、意象、表現(xiàn)手法、語言風格、作者等等,教師要根據(jù)作品特點來確定。
4.結(jié)語
千篇一律、缺乏創(chuàng)意的課堂會讓學生產(chǎn)生審美疲勞,更會破壞詩歌的美感,使一篇篇充滿靈性的古典詩歌變得索然寡味。而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主觀體驗,讓學生“讀懂”作品,引導學生從凝練美、意象美兩方面來感知古典詩詞的形象美和通過誦讀來加強學生對古典詩詞的主觀感受。
參考文獻:
[1]龍協(xié)濤.文學閱讀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李海林.語文教學科研[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
[3]付春明.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的雁意象(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5,(12).
[4]理查德·邁耶著.姚海林,嚴文蕃等譯校.教育心理學的生機——學科學習與教學心理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
[5]李元功.語文教學藝術(shù)與思想[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