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醫(yī)學對疾病的復發(fā)分為食復、勞復、自復、氣復四種。臨床所見,疾病的復發(fā)以食復多見。
食復,早在2000多年前的《黃帝內經》中就有論述:“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薄吨T病源候論》亦曰:“夫病新癥,脾胃尚虛,俗氣未復,若即食肥肉魚膾、餅餌棗粟之屬,則未能消化,停積在腸胃,使脹滿結實,因更發(fā)熱,復為病者,名曰食復也?!笨梢姡『蟪跤鷷r,身體虛弱,余邪未盡,脾胃功能較弱,此時若盲目進補和強制飲食,會代傷脾胃,余邪得食滯、酒熱的資助而復熾,致使病征死灰復燃。
概言之,造成食復的因素主要有:①脾虛不耐。病后,脾胃多處于虛弱狀態(tài),肥甘厚味或勉強多食會引起消化不良,致宿食內阻,影響氣血運行,既加重已病,又易病生它癥;②補不辨體。病后體虛,虛有陰、陽、氣、血之分,若不區(qū)別對待,一味盲目進補,就會加重機體內部的不平衡,導致疾病復萌;③閉門留寇。如外感熱病新愈,發(fā)熱雖退,胃氣已虛,余邪未盡,若早進油膩滯物,會食滯氣機,余邪得以復燃。
食復尤多見于消化道疾病和傳染性疾病病情初愈時。如痢疾病人剛愈就過食油膩、生冷、烈酒而痢癥復作;又如陰虛火旺、低熱盜汗的病人,若在癥狀減輕時啖食辛辣香燥的蔥、蒜、瓜子等品,又可使諸癥蜂起。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由于病后機體功能尚未恢復,消化尚不正常,而又驟進大補,故食復病人常見脾胃運化功能障礙的表現,如脘腹脹滿、大便溏瀉等。
此外,在食復的臨床表現中,還常見因補不辨體而出現的相應癥狀。例如,肺結核患者病后進食辛辣、刺激、動火之物,常易致口干、唇燥、鼻衄、盜汗、夜不能寐等陰虛火旺的癥狀。
合理食養(yǎng)是預防食復的關鍵。何謂合理食養(yǎng)?
首先,飲食調養(yǎng)要顧及脾胃之氣。在疾病初愈之際,既要注意增加飲食營養(yǎng)以培育正氣,又不可恣意進食。宜選擇相宜的補益之品或富有營養(yǎng)又易消化的食物。對脾胃虛弱者,飲食量應從少到多,質地宜從稀到稠,從易消化至正常飲食。待胃氣復蘇,飲食漸香,消化吸收功能正常后,再予大補或重補。
其次,病后飲食調養(yǎng)必須辨證,即根據病情和機體狀況,有選擇地調理。如:高熱之病必耗氣傷津,病后療養(yǎng)可選清熱生津的西瓜、梨、綠豆、藕、龜、鱉、老鴨等寒涼之品;若久病陽氣虛衰,畏寒肢冷,就宜益氣壯陽、溫里的棗、桂圓、粟、胡桃、蜂蜜、山藥、芝麻、牛肉、羊肉、狗肉、牛奶、姜等溫性之食。正確的辨證施食調理,不僅可避免食復,而且可達到祛除余邪,助體康復之目的。
此外,病后飲食調養(yǎng)須注意體質稟賦。特別是特異體質者患病后,恢復期的飲食進補,一定要避開易致過敏的食物,如魚、蝦、蟹、海產品、花粉、豆類、乳類等,免得飲食后過敏而導致疾病復發(fā)。
〖編輯:遲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