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作者圍繞“音樂課以審美為核心“這一論題,從同一課題的兩個教學案例的分析八手,通過教學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的過程論述。深入淺出地論證了音樂課教學的審美價值和教學的方式方法。
關(guān)鍵詞:音樂課 審美 教學目標
如果可以設計自己周圍的聲音環(huán)境,人們會選擇什么聲音呢?我想大概沒有人會選擇噪音。如果可以選擇課堂的聲音環(huán)境,學生又會選擇什么聲音呢?我想大概沒有人會選擇喋喋不休的說教聲。如果在音樂課上我們選擇讓音樂說話,讓審美做主,然后沉醉其中,那將是一種愉悅的情景。
《音樂課程標準》指出音樂課以審美為核心。音樂是聽覺的藝術(shù),音樂課以審美為核心,就是要讓學生“多聽”、“海聽”,身心浸潤在音樂之中,二者交融成一個鮮活的和諧的生命體,從而達到音樂審美的教學目標。
試想,美好的音樂縈繞于耳邊,或歡快,或感傷,或纏綿,或激昂……她像一個會施魔法的精靈,悄悄地撥動我們心靈的琴弦,充滿激情地點燃我們快樂的體驗,讓我們享受音樂帶給人的美妙體驗,讓我們萌生出不斷追求美的心愿。
案例一:我曾經(jīng)上過這樣一節(jié)課,那是上四年級《愉快的夢》,我說:“今天,讓我們學習一首優(yōu)美抒情的日本歌曲?!闭l知我剛說出這句話,學生就像炸開了鍋似地喊起來了:“日本侵略過中國,怎么能唱日本歌曲呢?”“南京大屠殺,日本殺害了多少中國人!”“連小孩都不放過,太沒有人性了!”“我們堅決不唱日本歌!”學生你一言我一語,聲討著日本曾經(jīng)在中國犯下的滔天罪行。一時間,學生群情激憤,場面難以控制,有一位女生為了表達她的強烈憤慨,甚至把印著這首歌的那頁都撕掉了。眼看這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無法完成,我只好大聲地制止學生的“抗議”,然后講述歷史政治、國情國力、世界風云。我自認為我的闡述有理有據(jù),很有說服力,這種語言灌輸大約也有些許教育效果。最后,學生大概勉強接受了我的講述,表示愿意學這首歌曲,可是唱出來的只是毫無生命力的音符,而不是富有感染力的音樂。
課后,我深入反思,這節(jié)音樂課體現(xiàn)出了音樂藝術(shù)的價值了嗎,達到藝術(shù)審美的目標了嗎,學生理解多元文化了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這節(jié)課,我沒能克制靈魂深處潛藏的“教育”沖動,沒有尊重音樂教學的特點,沒有理解學生的心理感受,用說教淡化了音樂,對語言的過分依賴讓我離音樂太遠,背離了音樂的本體,進入了非音樂體驗的死胡同,使學生和我在那一節(jié)課與美擦肩而過。當美和快樂從課堂消失,這樣沒有建設意義的課只剩下對學生的傷害。音樂課的價值首先應該在于音樂藝術(shù)的價值,音樂課的教學內(nèi)容和形式都應緊扣音樂這個主題,要通過以聆聽音樂、表現(xiàn)音樂和音樂創(chuàng)造活動為主的審美活動,使學生充分體驗蘊含于音樂音響形式中的美和豐富的情感,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能力、審美能力、表現(xiàn)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
案例二:經(jīng)過反思,我再上這一課時,先讓學生閉上眼睛聆聽音樂,不作任何介紹。只是營造一種寧靜的氛圍?!澳懵牭搅耸裁?”“你感受到了什么?”“音樂的情緒是怎樣的?”“音樂有變化嗎?”我圍繞音樂組織教學活動,用一個個具體明確的問題循循善誘,引導學生從音樂的角度去發(fā)現(xiàn)、去感受這首歌曲的美?!皳u啊搖啊搖啊,我的夢之船,在綠色的海上輕輕蕩漾……”這首歌優(yōu)美的旋律像潺潺的小溪流進學生的心田,富有想象力的音樂形象打動了學生。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了歌曲迷人的意境,陶醉在夢幻般的音樂之中。音樂激起了他們心中美的體驗,他們的表情漸漸舒展,臉上掛著愉悅的笑容,身體隨著音樂有節(jié)奏地擺動,還不由自主地跟著音樂輕輕地哼唱起來。接下來,學生又通過自主學習感知音樂旋律的韻味和走向。體會音樂的前半部分時安靜、輕柔,體會后半部分充滿神奇的想象時則比較興奮。我注重在教學中積極地引導學生參與音樂活動,把教學目標過程化,把知識技能的學習滲透到音樂活動和音樂審美體驗之中。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去探索,知道用怎樣的聲音和情緒才能更好地表現(xiàn)歌曲的意境,這樣全情投入的體驗更深刻也更符合學生自主探究的愿望,有利于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創(chuàng)編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分組合作,創(chuàng)編歌詞上臺表演。“可愛的小女孩乘著她的夢之船,來到她向往的大海上,看到了神奇的椰子島和可愛的小矮人,如果你坐上這神奇的夢之船,你會怎么想?你會去哪里呢?’,簡短的語言激發(fā)了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潛能,他們一下子興奮起來,積極投入到創(chuàng)編活動中,他們的思維插上了想象的翅膀,飛到了他們夢想可以到達的地方:海底世界、快樂星球、童話王國、魔法天地……他們的想象各不相同,異彩紛呈,我也被學生天馬行空的想象所感染,被學生純真的童心所感動,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夢里才有的童年時光,那感覺很好。學生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把自己的創(chuàng)作融入到歌曲之中,把音樂作品內(nèi)化為自己的藝術(shù)感受,體驗著相互交融的創(chuàng)造的快樂。通過聆聽、演唱、表演一系列的音樂活動,學生已經(jīng)深深地喜歡上這首歌曲了,還需要去做思想工作嗎?在動人的音樂面前語言顯得如此蒼白無力。最后,我又適時地加入學生喜歡的日本經(jīng)典動畫片的主題歌讓學生聆聽,開闊他們的欣賞視野。在結(jié)束這一課時,我只說了一句話:“美好的藝術(shù)是超越界限的全人類的財富,讓全世界同樣美好的心靈共同分享吧!”我在這節(jié)課上關(guān)注音樂,用音樂的美打開了學生的心靈。用音樂的美打開了一扇理解尊重的門。
音樂直接作用于人的聽覺,卻需要人們用心靈去感受的藝術(shù),我想在音樂教學中我們應該遵循音樂藝術(shù)的感知規(guī)律,著力發(fā)展學生的音樂聽覺和對音樂的審美感受力。教師的教學語言應當和音樂的審美目標相適應,簡明而富于啟發(fā)性,準確而又和諧優(yōu)美,教師不應該試圖去解釋音樂或者去圈定音樂體驗的范圍。誰有權(quán)利在音樂和聆聽者之間設置直接體驗的屏障呢?我們音樂教師更不能這樣去做。即使我們才華橫溢,能把音樂形象描述得出神入化,惟妙惟肖,可是我們自己的個體體驗能代替另一個心靈的感受嗎?每個人的心靈就像他們的臉一樣各不相同,那里是別人無法到達的地方,正是每個人不同的面孔、鮮明的個性組成了這豐富多彩的世界。課程呈現(xiàn)的、教師講解的每一個點,在每個學生的思維里,都有不盡相同的處理,所以每個人的體驗和表達都是獨特的。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做的是為每一個學生竭盡全力,盡可能提供一個相對開放的空間,讓音樂能夠真切地呈現(xiàn)。讓音樂本身去引起學生對音樂的情感反應。盡量不用影響學生對音樂體驗的話語去阻撓音樂和學生的直接對話。音樂本身的魅力會發(fā)揮作用,因此,教師應放心地把教學效果托付給音樂的力量。
在新課程提倡學科綜合的背景下。如何把握綜合的度?當音樂越來越多地走進語文課、品德課,當音樂課被上成專業(yè)課、故事會,音樂課的價值只有靠音樂來拯救了。音樂課應區(qū)別于其他課,彰顯自身的特質(zhì),然而長期以來我們的基礎音樂教學沿用的是專業(yè)音樂教育的模式。缺乏對基礎音樂教育本質(zhì)的認識。沒有把握審美教育的內(nèi)涵,脫離了基礎音樂教育的基本價值取向。很多時候我們習慣老的教學方法,而且沿用這樣單調(diào)機械的方法和模式比較容易,就懶得探究新的教學方法。所以,在聽很多音樂課時,我看到的是學生對非音樂審美的迷戀。知識技能的高墻、乏味的活動消解了音樂豐富的情感體驗。很多時候,教師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學生望而生畏。教師講解發(fā)聲練習、節(jié)奏訓練、歌詞講解、作品分析、背景介紹等瑣碎的知識點時面面俱到,學生一步一個腳印,看似腳踏實地扎扎實實,實則離音樂太遠,離自己的興趣和快樂愈來愈遠。我們體驗過學生的感受嗎?我們知道學生喜歡什么嗎?我們在培養(yǎng)音樂家嗎?我們在上政治課嗎?我們在上語文課嗎?只有美和快樂是學生共同的愛好,音樂教學離開音樂審美體驗就像魂不附體的“夢游”。我參加送教下基層時,給一所農(nóng)村希望小學的孩子上一節(jié)音樂課,學校里沒有專職音樂教師,他們平時很少上音樂課。見面時,學生一臉淳樸,還有些許羞怯。我設計了一節(jié)貼近這些學生實際的課《清晨》,有意降低了學習的難度,沒有講述艱澀的樂理,只有游戲和音樂活動。我富有感染力地范唱,帶著學生體驗感悟早晨的美好和珍貴。在這節(jié)課上,學生開心地唱歌。積極參加音樂活動,愉快地表達了他們的情感。下課時。學生久久不愿離去,圍著我要我簽名留念。當音樂在心頭回旋,當快樂沖走羞澀,這些和音樂課陌生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一樣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情感。我想,這節(jié)音樂課帶來的快樂,這節(jié)課學會的歌曲,這節(jié)音樂課體現(xiàn)的“美好時光不要辜負了”會深深地印在他們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