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晉代張華的《博物志》記載了晉代以前的豐富內(nèi)容,還記載了晉以前的古代漢人的民俗和一些少數(shù)民族的風(fēng)俗,如服飾、飲食、居住、喪葬、生育等?!恫┪镏尽穬?nèi)容包羅萬象。本文僅就民俗方面作了一些整理和論述。
關(guān)鍵詞:《博物志》 晉代以前 中國古代民俗
《博物志》,作者張華[晉](公元232 300年),字茂先,范陽方城(今河北州)人。根據(jù)史書記載,他小時生活十分貧困,曾經(jīng)牧羊,但好學(xué)不倦。他寫過一首《勵志詩》,用以策勉自己。他看書很駁雜,“圓緯方技之書,莫不祥覽”,這與后來他編寫《博物志》有很大關(guān)系。他年輕時寫過一篇《鶴鷯賦》,得到阮籍的稱賞,因而成名。后來他做了官,對待一些有才能的和家境貧寒的知識分子總是“咨差稱詠,為之延譽”,這樣就有一批知識分子集結(jié)在他的周圍。《博物志》是張華最負盛名的著作。
《博物志》主要內(nèi)容包羅萬象,有山川地理的知識,有歷史人物的傳說,有奇異的草木蟲魚和飛禽走獸的描述,也有怪誕不經(jīng)的神仙方技故事的記錄,其中還保存了不少古代神話的材料和古代風(fēng)俗習(xí)慣。特別是少數(shù)民族的一些習(xí)俗。對于研究中國古代文學(xué)、歷史和古代的民俗是有參考價值的。這里面有的記錄內(nèi)容是別的書籍在此以前不曾記載過的材料,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和探索其的演化及源流。但是這本書因為流傳久遠,沒能得到人們應(yīng)有的重視。
《博物志》中記載了中國晉代以前的許多風(fēng)俗習(xí)慣,如服飾、飲食、居住、喪葬、生育等,現(xiàn)在筆者把它們整理出來。讓人們從中更多地了解晉代以前的中國古代風(fēng)俗。
一、服飾
《博物志》記載了漢末的人們“喪亂絕無玉佩,始復(fù)飾之”,在于“今之玉佩,受于王粲”。而當時男子所穿的衣服是“男子皆揀衣,有故乃素服”,戴的是“有冠無幘,故雖兇事,皆著冠也”。到了漢中興,“士人皆冠葛巾”。而到了魏朝,曹操發(fā)明了白恰,常用的建安巾于是逐漸廢棄。惟獨“二學(xué)書生貓著也”。這說明了漢至魏的人們服飾還是比較簡單,漢朝一般穿庶衣,戴冠;有兇事才穿素服。直到魏朝才有巾戴。
二、飲食
《博物志》記載了當時人們飲食的一些習(xí)慣,地處東南的人們吃以龜蛤螺螃等水產(chǎn)為主并且以它們?yōu)槊牢?,不覺有腥臊味:而西北的人們主要以陸上的野生動物為主,如貍兔鼠雀等,并以其珍味,不覺有膻味。這是由當時的生產(chǎn)力比較落后決定的,人們的食物一部分需要從自然中補充,同時地理環(huán)境又影響了他們補充的食物的品種和飲食習(xí)慣。如東南的江河湖泊比較多,氣候溫和。水產(chǎn)豐富,人們比較容易捕獲;西北比較干旱,水產(chǎn)品少而飛禽走獸多,并容易獲取。同時《博物志》還記載了一些飲食食品的做法,如左元放荒年法:擇大豆粗細調(diào)均勻。必生熟按之,令有光,煙氣徹豆心內(nèi)。先不食一日,以冷水頓服。其魚肉菜果不得復(fù)經(jīng)口,渴即飲水,慎不可暖飲。初小困,十數(shù)日后,體力壯健,不復(fù)思食。服法:鮫法服三升為劑,亦當隨入先食多少增損之,盛豐欲還者葵子及脂蘇,服肉羹漸漸飲之,須豆下乃可食,豆未盡而以寶物腸寒,則殺人矣?!犊鬃蛹艺Z》曰:“食水者乃耐寒而苦浮,食土者無心不息,食木者多而不治,食石者肥澤而不老,食草者善走而愚,食桑者有絲而蛾,食肉者勇而悍,食氣者神明而壽,食谷者智能而夭,不食者不死而神?!薄断蓚鳌吩唬骸半m食者,百病妖邪之所鐘焉?!蔽饔蛴衅咸丫?,積年不敗。彼俗云:“可十年飲之,醉彌月乃解。”所食逾少,心開逾益;所食逾多,心逾塞,年逾損焉。食忌:人吃豆三年,則身重行止難;吃榆則眠,不欲覺;吃麥稼,令人力健行;飲羹茶,令人少眠:人常食小豆,令人肥肌粗燥;食燕麥令人骨節(jié)斷解;人食燕肉。不可入水,為蛟龍所吞;人食冬葵為狗所咬,瘡不差或致死:馬食谷則足重不能行;雁食栗則翼重不能飛。
三、居住
古代中國人由于地域和氣候的不同,居住的方式也不同,“南越巢居,北溯穴居,避寒暑也”。同時,他們的住所也跟他們的生活所需有關(guān),不僅僅是避寒暑。居住山上的人大多以采為主,近水居住的人一般以漁為生,并且居住在高山上又取平地居住,而下面平地又選擇高處居住,“居在高中之平,下中之高”。這說明中國古代居民已知道怎樣選擇好的住所,居高取平,有利于他們的耕種和活動;低處居高,這樣他們就不容易被大水淹或沖。
四、喪葬
《博物志》記載,越國的東面有個叫“駭沐國”,人們把生出的長子“解而食之,謂之宜第”?!案杆绖t負其母而棄之”,并言“鬼妻不可與同居”。還記載了“二次葬”。楚國之南有炎人之國,其“親戚死,朽之肉而棄之,然后埋其骨,乃為孝也”。這里的“朽”就是“殤”,剔肉之意。這里的記載跟兩廣的二次葬很相似,筆者認為這是二次葬的源頭,只是社會發(fā)展越來越文明,由把死者剔肉改為用埋葬使肉腐爛,然后拾骨頭埋葬。還有“火葬”記載,秦之西有義渠國,其“親戚死,聚柴積而焚之熏之,即煙上謂之登遐,然后為孝”。而周日用曰:“此事蔗幾佛國之法且如是乎?中國之徒,亦如此也?!边@里的記載的喪葬跟當時中國繁重土葬習(xí)俗是不一樣的,所以中國人“此上以為政,下以為俗,中國未足為非也”。
五、生育
《博物志·異俗》記載了有關(guān)生育的內(nèi)容。荊州西南界至蜀,諸民叫獠子的,婦女“妊娠七月而產(chǎn)。臨水生兒,便置水中。浮則取養(yǎng)之,沉便棄之,然千百多浮”。孩子長大了要“撥去上齒牙各一,以為身飾”。這一習(xí)俗在近代的西南地區(qū)還有保留?!恫┪镏尽るs說下》記載,婦人妊娠未滿三個月,要戴衣冠,平旦,左繞井三匝,映詳影而去,勿反顧,勿令人知見,必生男。這是中國人重男輕女的表現(xiàn),想通過這些方式就可達到生男的目的。還有有關(guān)婦女妊娠的胎教之法:“不欲令見丑惡物、異類鳥獸。食當避異常味,不欲令見熊虎豹并及射鳥、射雉,食牛心、白犬肉、鯉魚頭。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聽誦詩書諷詠之音,不聽淫聲,不視邪色。以此產(chǎn)子,必賢明端正壽考。”這就是所謂父母胎教之法。從現(xiàn)在來看,這種胎教方法可能不像他們說的那么神,但對肚子里的胎兒是有好處的。見丑惡物、異類鳥獸及熊虎豹,婦女可能由于驚嚇,會影響肚子里的胎兒;食有異味的食物可能對婦女身體健康有影響,同時也影響到胎兒;而“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則沒有科學(xué)根據(jù)了;“聽淫聲,視邪色”會使人想人非非,使人興奮、沖動,這樣會加速人的血液循環(huán),對肚子里的胎兒是有害的。另外書中有孕婦忌食:妊娠婦女不可吃兔肉,也不能見兔。古人認為,吃了兔肉或見了兔孩子出生后就像兔一樣嘴唇有缺口。又不可吃生姜,吃了孩子出生后會多指。這些則是沒有科學(xué)的聯(lián)想。
六、圖騰崇拜
越地深山有一種鳥像鳩,青色,名叫冶鳥。在大樹上筑巢做窩,形如升器,其出口的直徑有數(shù)寸,并且周圍用土裝飾,紅白相次,形狀如射侯一樣。越人伐木見到此樹,即避而遠之。“或夜冥,人不見鳥,鳥亦知人不見己也。鳴日:咄咄上去,明日便宜,急上樹去;咄咄下去,明日便宜,急下樹去。若使去,但言笑而不已者,可往伐也。若有穢惡,乃犯其樹者,則虎通夕來守,人不知者即害人,此鳥白日見其形,鳥也;夜聽其鳴,人也。時歡樂,便作人悲喜,形長三尺,澗中取石蟹就人火間炙之,不可犯也”。越人稱這種鳥為自己的祖先。
由上可見,《博物志》記載了晉代以前的豐富內(nèi)容,也記載了廣闊地域的民俗風(fēng)情,除了當時漢族居住的中國,還記載了中國以外的外夷,如西域、越國、君子國等,也就是現(xiàn)在我國的新疆、貴州、云南、廣西等地。同時《博物志》還記載了晉以前的古代漢人的民俗和一些少數(shù)民族的風(fēng)俗,如當時中國漢人的服飾、飲食習(xí)慣、生育習(xí)俗等,還有海夷的南越巢居和北溯穴居;西域的火葬和南越的二次葬;西域的葡萄酒、西南拔牙以身飾,以及越人的鳥圖騰崇拜等風(fēng)俗。還有許多民俗的內(nèi)容,如傳說、辯方術(shù)、飲茶習(xí)俗等。
參考文獻:
[1][2][3][4][5][6]張華.服飾考.博物志(卷六).中華書局,1980:75.
[7]張華.服食.博物志(卷五).中華書局,1980:63-64.
[8]同[7]第64頁.
[9]張華.食忌.博物志(卷四).中華書局,1980:49.
[10][11]張華.五方人民.博物志(卷一).中華書局,1980:12.
[12][13][14][15]張華.異俗.博物志(卷二).中華書局.1980:24.
[16]墨子.中華書局,1980:52.
[17][18]同[12]張華.異俗.博物志(卷二).中華書局,1980:24.
[19][20]張華.雜說下.博物志(卷十).中華書局,1980:109.
[21]張華.異鳥.博物志(卷三).中華書局,198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