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刊2009年第九期(5月上)曾編發(fā)朱多錦先生的《諸葛亮文學人物形象批判》一文,此文從對歷史反思的理性出發(fā),提出了‘‘諸葛亮是反動派”的議題,引起了讀者關注。現將支持或持有異意的幾篇文章編發(fā)如下,以引發(fā)更多讀者的思考。
——編者
難道有人說諸葛亮是反動派嗎?真有。請看朱多錦先生的大作《諸葛亮文學人物形象批判》(《當代小說》2009年5月號上)。他說:“在東漢末年豪杰并起之際,在三國鼎立相互攻伐之時,諸葛亮這樣的人物(還有劉備等人),一是在政治上代表反動和沒落。二是在軍事上掙扎之后注定失敗。三是在人格上充分表現為骯臟小人?!比绱嗽u說諸葛亮,真把我驚得目瞪口呆。讓我們對朱先生給諸葛亮所下的三條判詞逐一略加辨析。
為什么說諸葛亮在政治上代表反動和沒落呢?朱先生的論據是:劉備等“是一股具有極端腐朽的漢皇室意識的政治集團勢力,代表著一種沒落階級的利益”:而北方的曹魏政治集團代表當時新興政治勢力的利益,“從曹操開始的政治軍事路線基本正確”。諸葛亮竟輔佐劉備、對抗曹魏。當然是“逆天數而行”,開歷史倒車了。果真如此嗎?朱先生是把諸葛亮作為一個文學形象來論說的。與他相關、相對的人物劉備、曹操、曹丕當然也是文學形象。在《三國演義》中,劉、曹起事時都以忠于漢皇室為標榜,劉備口口聲聲“匡復漢室”,“再興漢室”。曹操同樣口口聲聲“吾祖宗世食漢祿,若不思報國,與禽獸何異?!薄跋蛎蓢鳎趟紙D報”。這種口頭宣傳并沒有多少區(qū)別。二者的實際行為卻大大不同。劉備最突出的是對黎民百姓的關愛(且不說他對人才的尊重和信任)。在撤離新野、樊城時,盡管受到曹軍追擊。劉備仍要保護一同撤退的數萬百姓,攜民渡江。眾將官埋怨行軍緩慢,要求“暫棄百姓。先行為上,”劉備答復說:“舉大事者必以人為本,今人歸我,奈何棄之?”行軍打仗時,他總是告誡士兵不可擾害百姓,不可虐待俘虜。平定益州后,他接受趙云的建議。把成都有名的田宅。不賜諸官。而歸還百姓……這種“以人為本”的胸懷,理所當然地使他贏得了眾多精英和廣大群眾的愛戴。曹操最突出的則是嗜殺成性、濫殺無辜(且不說他對人才的鉗制和猜忌)。在逃亡途中,他借住父執(zhí)呂伯奢家。先是誤把人家要殺豬款待他的好意疑為要殺他的歹心,殺了呂家的婦孺和仆人,知道真相后又明知故犯地殺了出外為他買酒的呂伯奢。并大言不慚地向同行的陳宮宣布了自己的處世信條:“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庇鹨碡S滿后。他為了替父報仇。興兵殺奔徐州,竟令“六軍所到之處,殺戮人民,發(fā)掘墳墓”。(另據史書記載:坑殺男女數十萬口于泗水,水為之不流。)劉琮投降后,曹操一面許諾他“永為荊州之王”。一面悄悄地派人將劉琮母子追殺。此外。殺太中大夫、著名文學家孔融及其全家,殺揚州刺史劉馥,殺謀士荀或,殺伏皇后及其宗族二百余人,殺尚書崔琰,殺行軍主簿楊修,殺名醫(yī)華佗……都是罰不當罪的,更不要說平日隨心所欲地。夢中殺人。了。他的接班人曹丕似乎繼承了這種以追害為能事的心腸,即位后的第一件作為就是迫害弟弟曹植(《三國演義》中對此有細致描述)。在位的最后一年又將甄夫人賜死。至于他的政治、軍事路線實在看不出進步或高明之處,書中有兩處寫到他的重大決策。一次是不顧眾大臣的反對,執(zhí)意伐吳,結果大敗而回。“吳魏自此不和?!睅啄旰?,又不聽大臣辛毗的異議。起兵伐吳,結果又大敗而回。曹操、曹丕這樣的文學人物形象實在看不出怎樣體現了歷史前進的方向。諸葛亮輔佐劉備、對抗營魏,怎么能成為反動沒落的證據呢?再說。評價諸葛亮。不能只看他所跟隨的劉備如何,更重要的要看他本人的作為如何,給劉備出了些什么主意。這方面的重大記錄有:他提出并堅持了聯吳抗曹的基本路線,在此路線指導下,他參與了赤壁之戰(zhàn)的決策和指揮,并取得了荊州為根據地。使劉備如。困龍入大?!?,初步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接著他促使劉備進入益州。從而“仁德布于蜀中”(第65回李恢語),建立了蜀國政權。之后。諸葛亮作為丞相,“事無大小,皆親自從公決斷。兩川之民,忻樂太平,夜不閉戶。路不拾遺?!边@時南蠻孟獲犯境侵掠,諸葛亮對孟獲恩威并用,七擒七縱,使孟獲心悅誠服。諸葛亮不派軍隊,不置官吏,讓他們實行自治。“蠻方皆感孔明恩德,乃為孔明立生祠。四時享祭……誓不再反”。這些難道不值得稱道而可以視為反動沒落的罪狀嗎?
在朱先生看來,諸葛亮在軍事上一直是從失敗走向失敗,“除了在其北伐之前有‘棄新野。走樊城,敗當陽,奔夏口’的敗績外,而到‘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已是每次都是以失敗而告終”。他的概括是:“諸葛亮一生的軍事行動是無義戰(zhàn)?!薄霸谒菢踊闹嚨恼温肪€、軍事路線及干部路線指導下的戰(zhàn)爭。其結果只能是失敗,事實上也真是如此?!笔聦嵅⒎侨绱?。諸葛亮在政治上、軍事上堅持聯吳抗曹、恩威并用。對干部堅持量才任用、賞罰分明。這不是荒謬的而是正確的“路線”。當然路線正確也不能保證沒有執(zhí)行中的失誤。不能保證每戰(zhàn)必勝,戰(zhàn)役的勝敗決定于敵我力量對比及天時、地利、人和等多種因素,因此說“勝敗乃兵家常事”。諸葛亮的許多重大軍事行動是成功的,例如他參與決策和指揮的赤壁之戰(zhàn):他直接決策和指揮的智取南郡、荊、襄之戰(zhàn):他直接決策和指揮的七擒孟獲之戰(zhàn)。這些都是他的正確“路線”的勝利,也是他的高超才能的體現。他的六出祁山的北伐確實以失敗告終了,這主要是敵友我力量對比的結果,后世詩人所引為憾事的“出師未捷身先死”也是原因之一。朱先生把諸葛亮的六出祁山判定為。這是一個沒落垂死階級的掙扎,是以錯誤目的開始。在錯誤路線指導下的一場錯誤的戰(zhàn)爭,其最后失敗是早就注定了的”,未免太武斷了。諸葛亮北伐曹魏并不是沒落垂死階級對新興階級的挑戰(zhàn),因為當時曹魏的君主曹丕已死,繼位的曹睿更加乏善可陳,先后領兵的主帥曹真和司馬懿也不是什么可以代表“先進新興的政治集團”的文學人物形象。
朱先生斥責諸葛亮“在人格上充分表現為骯臟小人”?!霸谡紊喜恢v什么‘規(guī)則’,是一路詐去,像‘借荊州’和‘取西川’。就都是一種政治騙局?!薄爸T葛及劉備都是滿口仁義而行事不擇手段的人?!闭f到政治騙局。先得明確標準。如果按照“天賦人權·論。并以政權的合理性來自公民授權為標準,那么中國古代那些宣揚或認可“君權神授”、“奉天承運”、“替天行道”的帝王將相們,包括諸葛亮在內,無一例外地都可以視為政治騙局的導演或參與者。既然無一例外。也就無法區(qū)分他們是非善惡的不同了,這個標準也就失去了作用。如果不是在這個意義上。而是按照古代政治倫理的“信義”為標準。對諸葛亮的這種指責顯然是不符合《三國演義》的內容的。從第51-第53回的敘寫可知,劉備占有荊州并非取自孫吳,而是在赤壁之戰(zhàn)后。從曹兵手中或智取(南郡、荊、襄、桂陽)或攻取(零陵、武陵、長沙)的。但是孫吳方面卻認為。赤壁之戰(zhàn)的勝利是孫吳“救了皇叔(劉備)”,“所有荊州九郡,合當歸于東吳”。因此多次索討。諸葛亮基于結好孫吳的基本方針,采取軟磨的策略,承認“暫借荊州”,以達到既占領荊州又不至于惹惱孫吳的目的。這怎么能說是政治騙局呢?至于。取西川”,是益州牧劉璋為了對付漢中太守張魯的進攻,請求劉備入川支援的。后來由于劉璋中了東吳張昭的離間計,”心疑而攻劉備’。二劉才翻臉成仇,兵戎相見。劉璋投降后得到的處理是相當寬大的:劉備和諸葛亮為他“設一大宴,請劉璋收拾財物。佩領振威將軍印綬,令將妻子良賤。盡付南郡公安住歇”。這又怎么能說是政治騙局呢?在《三國演義》中。倒是寫了許多足以表現諸葛亮坦誠守信、嚴于律己等高尚品德的事例。就犬的方面說,他從隆中出山?!霸S先帝以驅馳”?!耙蕴煜律n生為念”,一直堅守承諾。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在戰(zhàn)爭中對敵人“兵不厭詐”對士兵卻言行一致,在五出祁山前宣布“分兵兩班,限一百日為期。循環(huán)相轉”,到了輪換期恰逢軍情吃緊,有人建議“將換班軍且留下退敵”,諸葛亮說:“不可。吾用兵命將。以信為本:既有令在先,豈可失信?且蜀兵應去者。皆準備歸計,其父母妻子倚門而望。吾今便有大難,決不留他。’于是傳令叫應去之兵當日便行。結果士兵們感動得自愿留下,“各舍一命。大殺魏兵,以報丞相”。諸葛亮對自己的失誤決不文過飾菲,而是公開檢討,承擔責任。“失空斬”的故事是家喻戶曉的。一出祁山時,諸葛亮派馬謖把守街亭。諄諄告誡他。干系甚重”。并讓他立了軍令狀:又派了“平生謹慎”的王平為副將,要他們“凡事商議停當而行,不可輕易”。譜葛亮還不放心,“恐二人有失”。又接連派遣了高翔、魏延做策應。不料馬謖不聽王平的正確建議。一意孤行。結果失了街亭,造成整個戰(zhàn)局逆轉。諸葛亮聞訊后的第一反應不是責罵馬謖。而是跌足長嘆道:“大事去矣!此吾之過也!”揮淚斬馬謖之后,他多次公開檢討自己用人不當的過失,并向后主上表自責,請求自貶丞相之職。高位者晚年的普遍心態(tài)是惟恐自己不能流芳青史而劣跡傳世,總是汲汲于找筆桿子為他樹碑立傳、歌功頌德,諸葛亮卻迥然不同,他在和一位太臣交談時,語重心長地說:“自今以后,諸人有遠慮于國者,但勤攻吾之闕。責吾之短。則事可定,賊可滅,功可翹足而待矣?!比绱苏\懇認真的自我批評精神,即使當代的高位者有幾人能夠具有呢?這和曹操對自己過失的“一不做,二不休”(如殺戮呂伯奢全家)?;蛭倪^飾非(如誤殺蔡瑁、張允)態(tài)度,是多么鮮明的對比!諸葛亮的清正廉潔也是罕見的,臨死前他公布了自己財產的清單:“臣家有桑八百株,田五十頃。子孫衣食。自有余饒。至于臣在外任。隨身所需。悉仰于官,不別治生產。臣死之日。不使內有余帛,外有余財,以負陛下也!”(第104回)當今高位者不是也該奉為楷模嗎?朱先生說:“魯迅常言中國人的劣根性問題。要論中國人的劣根性,諸葛亮可謂中間的一段根緣?!碧┩髦T葛亮了!魯迅哀嘆的中國人的劣根性之~是慣于瞞和騙。在《三國演義》的人物形象中。表現這種劣根性最突出的是奸詐多謀的曹操,諸葛亮則是講究誠信、心口如一的表率,如果中國人(首先是高位者)都能向諸葛亮學習,瞞和騙的劣根性就有望鏟除了。
《三國演義》貫穿著以劉漢為正統(tǒng)的觀念。把頗有貢獻的歷史人物曹操歪曲成了兇殘邪惡的文學形象。在藝術上也有一些缺點,魯迅就曾指出它“至于寫入,亦頗有失,以致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不過這些缺陷并不能抹殺《三國演義》在內容上和藝術上的成就。單就內容來說。論者就曾提出各種理解。有的肯定它“對丑惡現實的不滿和對理想的追求”,它對。生活斗爭的經驗和策略“即“智慧”的提供(游國恩等主編的《中國文學史》)。有的贊賞它表現了。非道德的英雄觀?!辟澷p它超越政治局限地歌頌了個人尊嚴(章培恒、駱玉明主編的《中國文學史新著》)。有的則表彰它貫穿著新穎的“奇才決定論”,“是一部求奇才、爭奇才、斗奇才的心靈交戰(zhàn)圖”(孫紹振)。朱先生卻說?!耙徊俊度龂萘x》,實為一部肯定沒落,歌頌倒退,鼓勵政治行騙的政治小說?!边@帽子太大了,太突出政治了。
朱先生是我的好友,是卓有成就歪曲成了兇殘邪惡的文學形象。在藝術上也有一些缺點.魯迅就曾指出它“至于寫入.亦頗有失.以致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不過這些缺陷并不能抹殺《三國演義》在內容上和藝術上的成就。單就內容來說。論者就曾提出各種理解。有的肯定它“對丑惡現實的不滿和對理想的追求”.它對。生活斗爭的經驗和策略”即“智慧”的提供(游國恩等主編的《中國文學史》)。有的贊賞它表現了。非道德的英雄觀。.贊賞它超越政治局限地歌頌了個人尊嚴(章培恒、駱玉明主編的《中國文學史新著》)。有的則表彰它貫穿著新穎的“奇才決定論”.“是一部求奇才、爭奇才、斗奇才的心靈交戰(zhàn)圖”(孫紹振)。朱先生卻說?!耙徊俊度龂萘x》,實為~部肯定沒落,歌頌倒退,鼓勵政治行騙的政治小說?!边@帽子太大了.太突出政治了。
朱先生是我的好友.是卓有成就的詩人,又是有膽有識、率先挺身而出的文革批判者。文革思維的特點之一是時時、處處突出政治,時時、處處繃緊階級斗爭和路線斗爭的弦(或曰“上綱上線”)。而且以“跟什么人”來劃“線”,跟著某甲就屬于革命路線,跟著某乙就屬于反動路線。其實世事是復雜的,進步的潮流也有缺陷。落后的潮流也不是一無是處.同一股大潮里總是魚龍混雜。例如王安石變法是進步的革新運動。但也有不少流弊。表示擁護者也有丑類:蘇軾站在王安石變法的對立面。著重攻其缺失。并不能因此就說蘇軾反動沒落。康生早就參加了代表中國希望的共產黨.但他在黨內一貫為非作歹.因此仍然難逃“是鬼不是人”的蓋棺論定。朱先生對諸葛亮文學形象和《三國演義》的批判,仍然是在突出政治。上綱上線.而且以。跟什么人”來劃線。看來他仍然沒有擺脫文革思維的束縛。肅清文革流毒,談何容易啊!事非等閑.作為諍友不敢不坦率地提出商榷。愿我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