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竊讀記》是臺灣女作家林海音的一篇回憶童年時讀書生活的散文。課文以“竊讀”為線索,生動、細致地刻畫了自己當年“竊讀”的處境和心境。
作者善于通過自說自話式的獨白描繪心境和表達自己的感情。如,用“啊!它在這里,原來不在昨天的地方了”來表達終于發(fā)現(xiàn)書并沒有賣出去,又可以接著讀的驚喜;“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總不好意思趕我走吧”,作者利用“下雨天,留客天”這種理所當然的借口,自我安慰,在書店里開心地讀下去,有幾分童趣,還有幾分詭譎(jué)。在“竊讀”這種氛圍中,一方面享受閱讀的快樂,另一方面還要時刻關注周圍的環(huán)境,非常形象生動地表現(xiàn)了“我”的心情變化,使人如臨其境。
作者善于用細致入微的動作描寫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如,“我跨進店門,暗喜沒人注意。我踮起腳尖,從大人的腋下鉆過去。喲,把短發(fā)弄亂了,沒關系,我總算擠到里邊來了”,這一系列的動作描寫,寫出了書店的顧客之多,更讓我們體會到了“我”竊讀時精神上與身體上的復雜感受。
本文既沒有大起大落的情節(jié)沖突,也沒有堆砌華麗的辭藻,但讀者的心卻因“我”的“竊讀”而波瀾起伏。這全得力于作者樸實自然而充滿感情的語言。如,“我合上書,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一句,作者用“咽了一口唾沫”這樣一個動作,寫出了此時的“我”盡管腿酸腳麻、饑腸轆轆,卻在兩個多鐘頭的飽讀之后感到了滿足、充實。這種“竊讀”猶如一次精神的盛宴,“我”收獲了知識與智慧。還有,“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著用一條腿支持著,有時又靠在書柜旁,以求暫時的休息”,雖然都是一些再平常不過的語言,但都生動地再現(xiàn)了一個孩子在特定環(huán)境下迫切讀書的心境,充滿了感情。正是這種真摯的感情使這篇文章的魅力經(jīng)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