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地山先生的《落花生》一文在上世紀20年代就已聲名遠揚,今天我們讀來依然倍感親切。
這篇敘事散文質樸優(yōu)美,意境深遠,值得我們品味的地方很多。
一、脈絡清楚,詳略得當
全文以“落花生”為線索,按“種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議花生”的順序展開故事情節(jié)。全文的中心在于一家人通過“議花生”,最終讓讀者明白文章的主旨——做人應該做像花生那樣的人?!白h花生”這一情節(jié)與文章主旨關系密切,因此作者用墨如潑,加以詳寫。而“種花生”“收花生”“吃花生”這些情節(jié)與文章主旨關系不大,但也是課文情節(jié)發(fā)展的需要,故惜墨如金,加以略寫。這樣剪裁使文章重點突出,主次分明。
二、語言樸實無華,如話家常,但又精練準確,耐人尋味
一家人在一起過花生節(jié)時,彼此間的談話很有意思。對話看似平平靜靜,波瀾不驚,卻又合情合理,耐人尋味。父親在一番因勢利導后,終于道出了做人的大道理:“所以你們要像花生,它雖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薄皩?。這是我對你們的希望?!蹦憧锤赣H對孩子的教育多么親切,多么自然,多么得體!而這些正是通過淺顯平實的語言表達出來的,由此可見作者的語言功力非同一般!
三、借物喻人
文中父親所講的道理是嚴肅的,但他們談話的語氣卻是平和的、輕松的、活潑的。父親在全家人的聚會中,沒有擺出一副長者的架子,而是循循善誘,抓住教育的契機,讓大家認識花生的好處和特點,借物喻人,由“議花生”到講做人,把花生的品格與做人聯(lián)系起來,進而闡述做人的道理,這種借物喻人手法的運用自然天成,我們一點也不感到牽強附會。借物是為了議論,借物是為了喻人,借物是為了闡述道理。借物是手段,育人才是真正的目的。
《落花生》是許地山先生的名作,文字是淺顯的,闡述的道理卻是深刻的,需要我們好好品味,好好學習。只要你反復閱讀,用心揣摩,一定能領略其中的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