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的生產是全面的”思想是馬克思社會全面生產理論形成的前提和基礎,也是這一理論的核心內容。它初步揭示了“人的生產”的本質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闡明了社會全面生產是人的本質的存在方式和集中體現(xiàn),是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根本手段。它是當代中國正確理解和確立“以人為本”科學發(fā)展觀的重要理論依據。就當前馬克思社會全面生產理論的基礎性研究而言,有必要對馬克思“人的生產是全面的”思想的實質和本質特征、馬克思視域中的“人的生產”概念以及社會全面生產的主要特點作進一步的探索和思考。
關鍵詞: 人的生產;社會生產;社會全面生產;以人為本
中圖分類號:B0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854X(2009)01-0027-04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中,首次提出“人的生產是全面的”思想。這一思想不僅是馬克思社會全面生產理論形成的前提和基礎,也是這一理論的核心內容。它是當代中國正確理解和確立“以人為本”科學發(fā)展觀的重要理論依據。本文就馬克思“人的生產是全面的”思想的實質和本質特征、馬克思視域中的“人的生產”概念以及社會全面生產的主要特點作進一步的探索和思考。
一、馬克思“人的生產是全面的”思想的實質和本質特征
馬克思在《手稿》中,運用勞動實踐觀考察、分析和揭示了作為異化勞動結果的私有財產的起源、產生和普遍本質以及作為其積極揚棄成果的共產主義的實質、必然性和實現(xiàn)途徑,揭露了資本主義私有財產關系下工人階級非人的生活處境和極為低下的經濟地位,首次提出并初步闡述了“人的生產是全面的”重要思想,為工人階級的歷史使命作了科學說明。之后,為徹底“清算”自身的唯心主義哲學信仰,深刻批判以費爾巴哈為代表的舊唯物主義僅僅只是抽象地、非歷史地、孤立地和片面地研究人,不能真正科學地解決人的本質問題而存在的唯心主義根本缺陷,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唯物史觀的奠基之作《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以下簡稱《形態(tài)》)中,從考察全部人類歷史的前提——現(xiàn)實的個人以及這些個人所從事的物質生產活動出發(fā),進一步全面、系統(tǒng)地論述了社會生產的各種形式,進一步深化了“人的生產是全面的”思想,并由此構建了一個結構完整、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意蘊深遠的社會生產理論體系。
馬克思“人的生產是全面的”思想揭示了“人的生產”是社會全面生產。
首先,“人的生產”的實質是社會生產。馬克思認為,在現(xiàn)實世界中,脫離社會而孤立存在的個人,是難以想象的;同樣,孤立的個人在社會之外生產,就像許多個人不再一起生活和彼此交談而竟有語言發(fā)展一樣,也是不可思議的。無論是物質生產,還是精神生產等各種生產形式,都是社會的活動方式?!罢裆鐣旧砩a作為人的人一樣,社會也是由人生產的?;顒雍拖硎?,無論就其內容或就其存在方式來說,都是社會的活動和社會的享受?!踔廉斘覐氖驴茖W之類的活動,即從事一種我只在很少情況下才能同別人進行直接聯(lián)系的活動的時候,我也是社會的,因為我是作為人活動的?!雹?/p>
人類為了生活,總是在一定社會的歷史發(fā)展階段上、在一定的社會條件和社會關系中,以一定的方式進行社會生產,同時,也發(fā)生一定的社會關系、創(chuàng)造一定的社會條件。對于社會生產的地位和作用,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作了經典表述:“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fā)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fā)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xiàn)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雹?/p>
其次,“人的生產”的本質特征是全面生產。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的“人的生產是全面的”思想,不僅闡述了作為“人的生產”即社會生產最基本的生產形式——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的目的、對象、表現(xiàn)形式、物質條件、能動性等方面的豐富內容,而且揭示了人自身的生產(家庭)、社會關系的生產(國家、社會)和精神生產(宗教、法、道德、科學、藝術)等其它形式的生產,都不過是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和再生產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這種生產的普遍規(guī)律的支配。在《形態(tài)》中,馬克思又進一步系統(tǒng)論述了社會全面生產的主要內容,并明確指出獲得這種全面生產能力所具備的前提條件就是,只有現(xiàn)存社會制度的推翻和私有制的消滅,“單個人才能擺脫種種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個世界的生產(也同精神的生產)發(fā)生實際聯(lián)系,才能獲得利用全球的這種全面的生產(人們的創(chuàng)造)的能力”③。
縱觀馬克思“人的生產是全面的”這一思想的形成及其發(fā)展軌跡,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人的生產”的全面性主要表現(xiàn)在:第一,“人的生產”的全面性是社會生產的內容和形式的全面性。從生產內容上來說,“人的生產”的全面性取決于人的本質的全面性。馬克思認為,“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就是說,作為一個總體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④?!叭说纳a”作為人的本質的內在規(guī)定和存在方式,其活動的全面性和多種多樣性取決于人的本質規(guī)定的全面性和多種多樣性;從生產形式上來說,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們進行社會生產的形式是多種多樣性的,其中,物質資料的生產和再生產、人自身的生產、社會關系的生產和精神生產是社會全面生產的基本形式。第二,“人的生產”的全面性是由節(jié)約時間決定的。時間不僅是人的生命的衡量尺度,也是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活動空間和必要手段。因此,人們“用來生產小麥和牲畜等等所需要時間愈來愈少,用來進行其他的生產——物質和精神的生產的時間就愈多。無論是個人,無論是社會,其發(fā)展、需求和活動的全面性,都是由節(jié)約時間來決定的”⑤。第三,“人的生產”的全面性要求每個個人應該全面發(fā)展自己的一切能力。馬克思強調,勞動能力即人的體力和智力的總和是全面發(fā)展的核心,任何人的職責、使命、任務就是全面地發(fā)展自己的一切能力,使自身成為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即能“通曉整個生產系統(tǒng)的人”⑥,從而才可能推動生產力的高度發(fā)展以及對現(xiàn)存的交往形式和社會生產力的全面占有,使它們變成自己自由的生活活動。
二、馬克思視域中“人的生產”概念
“人的生產”作為馬克思思想理論中的一個核心概念,無論是在馬克思的經濟學分析中還是在他的哲學論域中,都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何嚴格界定、正確解讀和恰當使用“人的生產”概念,是當前馬克思社會全面生產理論研究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形態(tài)》第一章《費爾巴哈》中指出:“每日都在重新生產自己生命的人們開始生產另外一些人,即繁殖。這就是夫妻之間的關系,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系,也就是家庭?!雹?對于這段話中“繁殖”(家庭)含義的理解,多數研究者把它解讀為人自身的生產,但也有部分研究者使用了人的生產這個概念,并把人的生產解讀為人的生育、人口生產、他人生命的生產、人自身的生產,甚至還有研究者認為人的生產與生命的生產是同義的。那么,究竟什么是“人的生產”?馬克思又是從何種語境上使用這一概念的?回答這些問題,主要涉及馬克思視域中“人的生產”概念的界定、解讀和使用問題,而“人的生產”概念的界定是問題的關鍵。實際上,馬克思恩格斯在《費爾巴哈》中使用了“繁殖”(家庭)、“人口的增長”、“個人肉體存在的再生產”、“生育”、“他人生命的生產”等一系列術語,但并未明確地界定和使用“人的生產”概念。在馬克思逝世一年后的1884年,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第一版序言中,將《形態(tài)》中“繁殖”的含義界定為“人類自身的生產”,將“生命的生產”即“通過勞動而達到的自己生命的生產”和“通過生育而達到的他人生命的生產”⑧ 稱之為“兩種生產”。恩格斯寫道,“根據唯物主義觀點,歷史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結蒂是直接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但是,生產本身又有兩種。一方面是生活資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產;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產,即種的蕃衍。一定歷史時代和一定地區(qū)內的人們生活于其下的社會制度,受著兩種生產的制約:一方面受勞動的發(fā)展階段的制約;另一方面受家庭的發(fā)展階段的制約”⑨。由此,可以看出“人類自身的生產”與“生命的生產”并非是同義的。
把握馬克思的“人的生產”概念,必須重新回到《手稿》中,正本清源,忠于文本。在《手稿》中,馬克思從經濟學和哲學兩個不同的語境多次使用“人的生產”概念。如,在闡述工人工資的價格狀況時,馬克思分析說,“對人的需求必然調節(jié)人的生產,正如其他任何商品生產的情況一樣”⑩。同時馬克思針對國民經濟學所主張的需求和供給始終符合的觀點反駁道:“人的供給(人口論)始終超過對人的需求;因而,需求和供給之間的比例失調在整個生產的重要結果——人的生存——上得到最顯著的表現(xiàn)。”{11}在揭露和批判國民經濟學的道德原則時,馬克思指出:“節(jié)制需要,這個國民經濟學的原則在它的人口論中最鮮明地表現(xiàn)出來。人太多了。甚至連人的存在都是十足的奢侈,而如果工人是‘道德的’……,那么他就會在生育方面實行節(jié)約。人的生產表現(xiàn)為公眾的不幸。”{12}上述馬克思對狹義的“人的生產”概念的理解和使用,很大程度上是吸收和借鑒了被其稱之為國民經濟學的改革者、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著名代表人物亞當·斯密在《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的“像對其他商品的需求必然支配其他商品的生產一樣,對人的需求也必然支配人口的生產”的觀點{13},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早期的馬克思由于剛開始由哲學研究轉向經濟學研究,其經濟學思想并不成熟?!叭说纳a”在這里只是狹義的經濟學意義上的概念,它是指與“人的需求”相對而言的“人的供給”,表現(xiàn)為人的生育、人口的生產、他人生命的生產、人自身的生產,主要通過社會對人的需求來調節(jié)。
然而,在分析資本主義異化勞動和私有財產必然的發(fā)展過程時,馬克思的視野又從經濟學轉向哲學,運用唯物辯證法更全面、更深刻地揭示各個事物之間的必然關系。馬克思一方面揭露和批判了國民經濟學把無產者即全靠片面的、抽象的勞動為生的人當作工人來考察,卻不把工人作為人來考察,而僅僅把他們“只當作勞動的動物,當作僅僅有最必要的肉體需要的牲畜”來考察的階級局限性{14};另一方面闡述了作為人的本質的內在規(guī)定和生存方式——人的生產是全面的社會生產?!罢\然,動物也生產。它為自己營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貍、螞蟻等。但是,動物只生產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東西;動物的生產是片面的,而人的生產是全面的;動物只是在直接的肉體需要支配下生產,而人甚至不受肉體需要的影響也進行生產,并且只有不受這種需要的影響才進行真正的生產;動物只生產自身,而人再生產整個自然界;動物的產品直接屬于它的肉體,而人則自由地面對自己的產品。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構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于對象?!眥15}馬克思在此論述的“人的生產”概念則是一個廣義上的哲學范疇,它是指與“動物的生產”相對而言的人類全面的社會生產和再生產,包括物質資料的生產和再生產、人自身的生產、社會關系的生產和精神生產等基本形式,具有整體性、社會性、全面性、多樣性、歷史性、創(chuàng)新性等特征。其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是社會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統(tǒng)一、人的各種關系的生產和再生產的統(tǒng)一、能動性和受動性的統(tǒng)一、連續(xù)性和非連續(xù)性的統(tǒng)一、繼承性和創(chuàng)新性的統(tǒng)一、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統(tǒng)一。
在馬克思的思想認識中,作為狹義的單純經濟學概念的“人的生產”即人口的生產只是作為廣義的哲學范疇的“人的生產”即社會生產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兩者雖有區(qū)別,但又相互聯(lián)系。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最初是隨著家庭人口的增長而開始的,“這種家庭起初是唯一的社會關系,后來,當需要的增長產生了新的社會關系而人口的增多又產生了新的需要的時候,這種家庭便成為從屬的關系了(德國除外)”{16}。同時,由于物質生產效率的提高和需要的增長以及作為兩者基礎的人口的增多,人的意識、精神生產也獲得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和提高。
總之,在馬克思社會全面生產理論研究中,忽視或輕視馬克思視域中的“人的生產”概念所具有的雙重涵義,僅僅簡單地解讀為單純經濟學意義上的“人的生產”概念,而不作解釋地任意加以使用,只會導致對馬克思視域中的“人的生產”概念的片面解讀甚至誤解。
三、社會全面生產的主要特點
馬克思社會全面生產理論揭示了“人的生產”的實質是社會全面生產,而社會全面生產是人的本質的存在方式和集中體現(xiàn),是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根本手段。社會全面生產的主要特點表現(xiàn)在:
首先,社會全面生產是為了人而立足于人。社會生產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生活方式,是人賴以生存、自立和發(fā)展的前提和基礎,人的本質正是通過這種現(xiàn)實的個人的生產活動表現(xiàn)出來的。馬克思在《形態(tài)》中明確指出,人們用以生產生活資料的這種生產方式,“不應當只從它是個人肉體存在的再生產這方面加以考察。它在更大程度上是這些個人的一定的活動方式,是他們表現(xiàn)自己生活的一定方式、他們的一定的生活方式。個人怎樣表現(xiàn)自己的生活,他們自己就是怎樣。因此,他們是什么樣的,這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既和他們生產什么一致,又和他們怎樣生產一致”{17}。一切社會生產及其發(fā)展,都是為了人自身的生存和全面發(fā)展的需要,這些需要包括生活需要、享受需要、發(fā)展需要和講究需要等在內的多方面、多層次、多領域的社會需要。一方面,社會生產以人的需要為前提和內在動力。人們不是為生產而生產,而是為了生活,為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而進行生產。另一方面,人的需要又以社會生產的發(fā)展為前提和手段。需要總是與滿足需要的手段一同發(fā)展的,并且是依靠這些手段發(fā)展的。社會生產的全面性及其發(fā)展程度決定著人的需要的滿足程度、發(fā)展程度,改變著人的需要的表現(xiàn)形式和內容。
其次,社會全面生產依靠于人并改造人。一切社會生產離不開現(xiàn)實的人。人不僅是社會生產的主體和創(chuàng)造者,也是進行社會生產的前提和基礎。沒有現(xiàn)實的有血有肉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就不會有這些個人的生產實踐活動。同樣,一切現(xiàn)實的人也離不開社會生產。人的生產是人賴以生存自立的前提,沒有人的生產實踐,就不會有作為生命個體和生命需要而存在的人以及包括人在內的現(xiàn)實世界。人們正是依靠自己的生產實踐去改造著自然界和社會,去發(fā)現(xiàn)、創(chuàng)造和滿足社會自身中產生的已有的和新的需要,同時也改造著人自身。正如馬克思所說,通過生產實踐,“生產者也改變著,煉出新的品質,通過生產而發(fā)展和改造著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觀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語言{18}?!?/p>
最后,社會全面生產的目的和歸宿是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人的全面發(fā)展主要包括人的需要、能力、個性和社會關系等方面的全面發(fā)展,它體現(xiàn)著人所追求的一種生存方式。馬克思認為,人的全面發(fā)展與人的生產密切聯(lián)系,一方面,人的全面發(fā)展以社會生產的全面發(fā)展為前提和基礎?!耙惯@種個性成為可能,能力的發(fā)展就要達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這正是以建立在交換價值基礎上的生產為前提的,這種生產才在產生出個人同自己和同別人的普遍異化的同時,也產生出個人關系和個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19}另一方面,社會生產的發(fā)展是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最重要的途徑、手段和最根本的目的。只有隨著人們生產力的普遍發(fā)展和與之相聯(lián)系的交往能力的全面提升,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fā)展其才能的手段和條件,個人的自由及其個性的全面發(fā)展才能成為可能。
馬克思“人的生產是全面的”思想是當代中國正確理解和確立“以人為本”科學發(fā)展觀的重要理論依據。在當代中國,樹立“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就是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堅信人民群眾是人類歷史的主體和創(chuàng)造者,是社會全面生產的實踐者及其成果的享用者,始終立足于、依靠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充分發(fā)揮他們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社會生產得到全面、協(xié)調和可持續(xù)的發(fā)展,不斷擴大、實現(xiàn)、維護和滿足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更好地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
注釋:
①④⑩{11}{12}{14}{15}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3、85、7、129、126、15、57-58頁。
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 32頁。
③⑦⑧{16}{17}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 89、80、80、80、67-68頁。
⑤ 人民出版社編《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論共產主義社會》,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67頁。
⑥《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243頁。
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 2頁。
{13} 王亞南主編《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選輯》, 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第341頁。
{18}{19}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94、108-109頁。
作者簡介:張金鳳,女,1967年生,浙江臨安人,浙江林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浙江臨安,311300。
(責任編輯 陳金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