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沒有芭比娃娃、沒有奧特曼、沒有電腦、沒有游樂場,小朋友們都是玩什么游戲長大的呢?我們“快樂回古代直通車”馬上就要出發(fā)了,咱們就和喬喬木、可樂王一起去看一看吧。
噠噠噠!一串清脆的聲音傳來,喬喬木回頭一看,巷子里的小朋友騎在竹竿或者掃帚上,在路上敲打出一串清音。
沒錯,竹馬是古代小朋友最常見的游戲,在漢朝就已經(jīng)廣泛流傳。竹馬可不是竹子做成的馬,而是一根竹竿,小朋友們騎在竹竿上,手里拎個小竹枝做鞭子,嘴里喊著“駕!駕!”追趕著、歡笑著,像真的騎在馬上一樣,那份兒得意勁兒就甭提了?!版l(fā)初覆額,郎騎竹馬來”,李白的詩里就有啊。喬喬木慶幸自己的古詩詞功底還是不錯滴。
古代的小朋友為什么喜歡騎竹馬呢?原來,馬在古代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僅是交通工具,還是運輸工具,在戰(zhàn)場上勇敢的士兵騎在馬上奮勇殺敵。古代的小朋友們也希望自己能騎馬,可是小孩子騎馬太危險,于是他們就找來竹竿騎在胯下,幻想著這就是馬啊,雖然是一根小小的竹竿,可是代表了小朋友們渴望馳騁的夢想。小時候一起騎竹馬的孩子,成為最好的玩伴,因此后來人們就用青梅竹馬來形容少年時期男生和女生純潔的友情,青梅竹馬時代是人生最純潔無邪的年代。
“大紅齒,你快咬啊!”
“小青翅,上!快上!”
只見一群小朋友圍在一起,握緊拳頭,興高采烈的叫嚷著,喬喬木和可樂王湊上去一看,原來他們在斗蛐蛐。
我國斗蛐蛐的歷史源自唐代,宋代開始流行全國,清代變得更加講究。開始只是小孩子玩,后來大人也玩,甚至皇帝都喜歡斗蛐蛐,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中就有皇宮中斗蛐蛐的故事。在沒有動畫片,沒有奧特曼的古代,小朋友們在草叢中抓蛐蛐,大家一起斗蛐蛐,度過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
斗草是古代一種非常流行的游戲,唐朝的安樂公主小時候就喜歡玩斗草?!都t樓夢》中的香菱因為玩斗草還弄臟了衣服。斗草分為文的和武的,文的就像《紅樓夢》中玩的那種,用花草做游戲對象,看誰知道的花草多,叫得出名字。武的就是尋找葉子最粗壯的葉柄,兩個葉柄相鉤,小朋友相互用力的拽,看上去就像拿葉柄在拔河,誰的葉柄斷了,就失敗了。
現(xiàn)在很多地方的拔根兒游戲就是斗草中的武斗,小朋友們你們玩過嗎?
“砰砰!”從天而降一個黑糊糊的東西,砸到可樂王身上,嚇得他大叫:“天啊,炸彈啊!”
“不是吧,一個足球而已,至于嚇成這樣?”喬喬木撿起一個牛皮縫制的球來,“咦,這個足球有點奇怪!”
很多小朋友都是足球迷吧?其實足球起源于我國,早在2000多年前的戰(zhàn)國時期,山東人就開始踢“足球”了,這種古老的足球叫“蹴鞠”。一開始是用動物皮毛縫制,里面填充著毛發(fā),后來改進成用八片牛皮縫成一個球形,里面放上動物膀胱,這樣的蹴鞠又圓又輕,踢起來非常輕便。那時候的玩法是分隊比賽,球場中間是球門,兩隊各在一側,哪對踢進球門的球多就是獲勝者。
現(xiàn)在我們國家的女足很厲害,被稱作鏗鏘玫瑰,在古代,女孩子一樣可以踢足球。出土的漢代石刻中就有女子踢足球的圖畫,漢代女子足球隊是我國第一支女子足球隊。
古人也一樣追星,最著名的球星是宋朝的高俅,連皇帝都成了他的粉絲,他經(jīng)常陪皇帝踢球,后來還做了大官。
“嗨,可樂王,我撿到一支箭,有人在這附近打獵?!眴虇棠緭P著一只像箭一樣的東西給可樂王看。
“奇怪,這是箭嗎?怎么箭頭是木頭的寧”可樂王接過箭看了半天,百思不得其解。
“把箭還給我,我們一起玩投壺吧?!币粋€小男孩跑過來說。
“投壺?”喬喬木和可樂王都睜大眼睛,“這是什么東東?”
投壺和我們現(xiàn)在的飛鏢游戲相似,是一種手眼高度配合的投擲游戲。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射箭是男子的基本技能,宴請賓客的時候都要請客人射箭。后來發(fā)展成把箭投擲到酒壺中來代替射箭,這樣的游戲既體現(xiàn)了古人尚武的精神,又比射箭斯文。
隨著投壺游戲流行,就有了專門的木頭削成的劍和專門的壺,玩的時候,人要距離壺兩三米遠,用規(guī)定數(shù)目的箭輪流往壺里投,誰投進去的箭最多誰就是獲勝者。這個游戲能鍛煉人眼睛和手的配合,鍛煉身體,小朋友們都喜歡玩,大人玩的時候輸了會罰酒;小朋友玩的時候,獲勝者得意洋洋的被大家抬著走一圈,后面的小朋友跟著一路歡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