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景芝教授家的墻上掛著一張很大很醒目的全家福照片,中間那個最甜美的女孩就是她的女兒——黃歡。
從小在母親的引導下畫畫的黃歡,一路順風順水,從北京八中,中央美術學院附中到中央美術學院,博士畢業(yè)后又成為北京服裝學院大學美術教師,很多人認為這是由家庭和運氣造就的。帶著這個想法,我走訪了她。
黃歡說:“家庭對人的后天培養(yǎng)至關重要?!比臍q的時候,黃歡經(jīng)常跟著父母各地旅游,去感受大自然的博大,體會人間冷暖,鍛煉她不怕吃苦的自理能力,讓她了解自立后的艱辛與快樂。父母還給她講述藝術家的故事,讓她明白成功背后的艱苦。對小孩子來說,這一切是難忘的,但那時的黃歡還不能用文字來表達,于是她用“畫”來呈現(xiàn)感受。油畫家和教育家的媽媽看到黃歡的畫后非常驚訝,她突然有了把黃歡作為繪畫教學改革實驗的研究對象的想法。
由此,楊教授開始引導黃歡寫生,畫家人,畫客人,并從她四五歲時的寫生中證明了兒童可以依靠直覺去畫畫,因此而鍛煉她的觀察力和視覺造型的語言表達能力。另一方面,還讓黃歡畫生活記憶畫,培養(yǎng)繪畫創(chuàng)作能力和審美情趣。當她有了生活積累和鑒賞能力后,黃歡開始參加一些繪畫比賽,并多次獲獎。這加強了她的繪畫興趣,并長久保持了對繪畫的愛好。所以,楊教授對黃歡的影響并不是專門傳授繪畫技能和知識,而是發(fā)現(xiàn)了她的繪畫潛質(zhì),然后引導、啟發(fā)她,這對孩子的繪畫成長才是最重要的。
黃歡說,她從小就把繪畫當作她眾多游戲中最喜愛的一種,她嘗試過任何她想做的事情,學過芭蕾,練過吉他,當過學校合唱隊的指揮,只要她想學的,父母都會支持她,為她創(chuàng)造各種條件,卻從來沒有逼她必須學下去,也從來沒有因為她學得不好而打擊她。而黃歡最終將繪畫“堅持”下來,除了受到媽媽的影響外,更多的是她自然的“喜歡”上了畫畫這件事。回想起來,從小到大,無論是去博物館,動物園、美術館,還是去各地旅游,她永遠都不會忘記帶上速寫本。這些畫都記錄著她對生活的理解和體會。黃歡一路“玩”過來,在不知不覺中與繪畫結下了不解之緣。
認識黃歡之前,我自然認為黃歡是因為天賦和幸運。然而采訪之后,我才知道她更強調(diào)的是“堅持”,而且是媽媽的堅持,家庭的堅持才使得她有了現(xiàn)在的成就,但這并不是父母強迫的,卻正是沒有強迫也沒有壓力,才使她自然而然的選擇了畫畫??梢?,家長創(chuàng)造的寬松而又溫馨的生活環(huán)境是黃歡一步一步走入藝術殿堂的重要依據(jù)。
鏈接:
楊景芝教授教育觀點:
父母都希望孩子成才,但如果方法不當會事與愿違。我以為教育孩子必須講究尺度,對子女的發(fā)展關注且注意適時引導,才是做父母的職責。
對于孩子的發(fā)展需要培養(yǎng)興趣,有了興趣還不夠,還要將它發(fā)展為樂趣和志趣,他才能把事情堅持下去,甚至作為自己終身從事的事業(yè)。
每個人的能力是不同的,只要努力就夠了,不要非得事事都做得最好。因此,上進心是他們不斷進步的動力。培養(yǎng)起孩子做事認真、努力的責任心,他就會一步一個腳印的走下去,最終取得成績。
(責編 馮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