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濟危機一方面給家庭消費與支出帶來巨大壓力,但另一方面也能讓家長們冷靜地思考一下從前對子女的教育投入是否都很必要,是否存在投入很多但收效不好的情況?;蛟S經(jīng)濟危機能讓家長們對自己的家庭教育重新盤點,并使家庭教育投入更趨理性化。
在經(jīng)濟不景氣的大環(huán)境下,很多企業(yè)裁員、降薪以節(jié)省運營成本,一些家長陷入失業(yè)或收入驟降的困境。然而,生活還要繼續(xù),孩子的教育不能耽誤。家長們即使勒緊褲腰帶過日子,孩子的教育投入也不能打了折扣。因此,追求家庭教育投入的高性價比就成為經(jīng)濟危機情勢下的一個頗令家長們關(guān)注的話題。
蔡女士曾是某公司營銷負責人,2007年初辭職回家做了全職太太,在家以炒股為業(yè)。沒想到2D08年的股市成了熊市,錢都套牢了。老公開了一家房產(chǎn)中介公司,由于近來房地產(chǎn)業(yè)很不景氣,目前收入也大為減少。蔡女士對記者說:“我們只留了兩萬元的活動資金,現(xiàn)在手頭倍感吃緊。”
蔡女士無奈地對記者說:“這段時間,我常對上小學六年級的兒子說,目前全球都金融危機了,家里的投資也虧了很多,讓他平時省著點花。不過,兒子花錢還像以前那樣大手大腳。他爸爸沒空接送他上學時,他招手就攔的,從來沒有坐公汽的念頭。因為面臨畢業(yè),每周還要花錢請家教,每周末兒子照例要到西餐廳吃牛排。他去書店買書,從來都是成套地買,買了也只是每本翻幾頁,都沒看完……反正每周花在他身上的錢不少?!?/p>
蔡女士表示,以前自己和老公倆人都工作,且收入都不錯,孩子花點錢,感覺不到多大壓力?,F(xiàn)在覺得這樣下去,過不了多久,手頭的錢很快就會花完了。
估計很多家長跟蔡女士一樣對經(jīng)濟危機情況下的孩子教育投入十分憂心,并且也很困惑:一方面家庭收入驟減,另一方面孩子的錢照花不誤,這樣下去,家庭出現(xiàn)財政赤字是遲早的事情。
據(jù)上海《新聞晚報》報道,一個三口之家中,孩子的消費已經(jīng)占到了整個家庭支出相當大的比重。愛彌爾幼兒教育機構(gòu)一項對200戶家庭的隨機抽樣調(diào)查顯示,80%工薪階層的家庭中,每月除去必要的積蓄外,一個孩子的月平均消費已經(jīng)超過一個成人的日常生活消費。
數(shù)字往往最具有說服力。以一個被調(diào)查的普通工薪家庭為例,全家兩人的每月總收入大約在8000元左右,而5歲的孩子在幼兒園的管理費每月需要800元,日常生活開支500元,音樂、興趣課等智能培養(yǎng)費每月需要600元,周末和節(jié)假日的文化、旅游等娛樂消費需要300元。這樣,這個家庭每月在幼兒教育上的投資開支大約總共需要2200元左右,占家庭總收入的近1/3。
花最少的錢,辦最有意義的事,這是人們所追求的高性價比。經(jīng)濟環(huán)境好,家長們腰包鼓鼓,對孩子的教育投入自然不太計較;當經(jīng)濟萎靡,家長們不得不重新盤點收入所得,他們就希望每一分錢都花得更值。
走出投資誤區(qū)
其實,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并非花錢越多,效果越好,關(guān)鍵是要有科學的教育投資規(guī)劃。
專家指出,要進行科學的家庭教育投資,家長朋友們需走出幾大誤區(qū)。
投資誤區(qū)之1:
興趣班報得過多、過濫。往往是花錢不討好。
很多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給孩子報了三四個興趣班,搞得孩子到了周末也難以休息,孩子們除了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還要疲于奔命地去應付各種特長班,興趣班。殊不知,很多興趣班根本不是從孩子的興趣出發(fā),而是從家長的喜好出發(fā)。而且很多家長給孩子報興趣班根本沒有考慮孩子的特點,而是盲目跟風,看別的家長給孩子報了鋼琴班、書法班,自己的孩子也不能落后,干脆也給孩子報一個吧。于是乎,孩子們的興趣班越報越多,負擔也越來越重。結(jié)果孩子們很累,而且極易產(chǎn)生厭煩心理,家長們也很可能落得花錢不討好的下場。
家長對孩子們興趣班的投入比較科學理性的方法是根據(jù)孩子的愛好,報一至兩個興趣班即可。這樣既減少了報班費用,又減輕了孩子的負擔,一舉兩得。
投資誤區(qū)之2:
讓孩子讀收費高的幼兒園。收費越貴并不見得教育效果越好。
筆者前不久曾與北京師范大學家庭教育專家趙忠心教授聊起幼兒園的教育問題。趙老很擔憂地表示,現(xiàn)在很多幼兒園純粹為了牟利,根本不是在辦教育。家長們被一些幼兒園的宣傳材料所蒙騙,并且片面認為幼兒園收費較高,一定是物有所值的。其實不然,一些幼兒園根本沒有辦園資質(zhì),可能硬件設施比較好,但是教師的質(zhì)量不達標。一些老師們不懂教育規(guī)律,也不懂教學方法,只是充當保姆的角色,只要確保孩子們的人身安全就好。
在幼兒園的投資問題上,建議家長們對幼兒園要慎重考察,“貨比三家”,擦亮眼睛,不要被一些幼兒園的虛假宣傳所蒙騙,如果經(jīng)濟條件有限,盡量選擇一些比較規(guī)范的公立幼兒園。公立幼兒園一般收費水平不高,教學也相對規(guī)范。
投資誤區(qū)之3:
讓孩子提前學習學科知識。接觸知識越早,學習效果并非越好。
許多家長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不惜金錢紛紛提前為孩子惡補拼音,寫字、算術(shù)。一些幼兒園也為了盈利紛紛打出雙語幼兒園、各種特色班的招牌來吸引生源。趙忠心教授指出,讓孩子上小學之前過早、過多地接觸學科知識,是與教育規(guī)律背道而馳的。他說,學前教育階段主要是讓孩子學習感性知識,發(fā)展形象思維。小學階段再學習理性知識,發(fā)展抽象思維才好。而要形成理性思維必須要有感性思維做基礎,感性思維越豐富,理性思維越好??涩F(xiàn)實是,很多幼兒園連孩子的形象思維都沒有鍛煉好,就對他們進行理性知識的灌輸。這樣做,雖然能取得一些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打亂了孩子的學習規(guī)律,對孩子未來的發(fā)展十分不利。
家長盲目地給孩子報各種雙語幼兒園、特色幼兒園,往往會造成孩子上小學后認為自己已經(jīng)學過了這些知識,于是上課注意力不集中、“開小差”。其實孩子在幼兒園學的那些知識只是囫圖吞棗,根本沒有完全消化,到了小學又不認真學習,很容易給孩子的學習帶來障礙。
科學的投資方法是,家長應多在對學前教育階段的孩子的感性教育上給予投入,比如多帶孩子去植物園、動物園,游樂園玩,多認識大自然。對于上小學后的孩子,家長可以適當投入讓孩子增加理性知識,但最主要的還是要在能增加孩子自我發(fā)展能力的領(lǐng)域多投入資金,比如,在那些能增加孩子人際交往能力、自信心或創(chuàng)造力的項目上多投入。
投資誤區(qū)之4:
孩子要什么給什么,造成孩子對很多東西都不珍惜。
現(xiàn)在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們對孩子十分寵愛,甚至達到了溺愛的地步。加之爺爺奶奶輩的長輩們更疼愛隔輩人,因此對小孩子是寵上了天,基本上孩子們想要什么,家長就給買什么。其實,這樣十分不利于孩子成長。他們會認為一切東西都來得非常容易,而且對金錢也沒有概念,認為賺錢很容易,因此將來很難懂得珍惜。
6歲之前孩子對錢的概念比較模糊,不知道錢賺得不容易,容易出現(xiàn)想要很多自己喜歡東西的現(xiàn)象。孩子合理,必須的消費應該支出,但一些可有可無的就沒有必要了,比如,已經(jīng)有了很多玩具,還想買新的玩具??梢砸龑Ш⒆觽兣c小朋友們交換玩具,這不僅是一種分享行為,而且還能節(jié)省很多開支。
專家建議,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讓孩子知道部分滿足和不充分滿足兩個不同的概念,讓孩子懂得任何東西都是來之不易的;同時,教育投資方向一旦確定,就不要經(jīng)常變動,這樣還可以培養(yǎng)孩子的毅力和堅持力;在加強幼兒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過程中,也要特別注重兒童心理品質(zhì)的培養(yǎng),千萬不要助長孩子任性、羞澀、孤僻和爭搶的壞習慣,讓孩子從小就學會適應,抗挫折以及吃苦耐勞和勤儉節(jié)約的精神。
引導孩子省錢
理清誤區(qū)后,家長投資要趨向理性化,但是孩子養(yǎng)成的花錢如流水的習慣卻不是一時半會就能改變的。為此,全國婦聯(lián)“全國百名專家百場報告”專家團專家、《中華家教》執(zhí)行主編陳光提醒,家長此時要有意識地引導孩子改變花錢的方式,特別是要引導孩子省錢。
方法之1:引導孩子建立金錢概念
經(jīng)濟危機來臨,家庭財政緊縮,全家人都有義務一同承擔,孩子是家庭中的一員,當然也不能例外。建議家長平時可讓孩子多看新聞,讓孩子了解經(jīng)濟形勢變化給家庭帶來的影響。
“不當家,不知柴米油鹽貴”,家長可試著在某個節(jié)假日給孩子全家一天的生活費,讓他在采購過程中,學會合理花錢,從而培養(yǎng)孩子勤儉節(jié)約的好習慣。
對于年齡較小的孩子,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樹立孩子的金錢概念:
在方便的情況下,帶孩子一起出門采購,例如3至4歲的孩子可以在一起購物的時候,讓他/她認識到錢的必要性。
當孩子糾纏買一些家長認為不必要買的東西的時候,不要罵孩子,要進行正確的教育,尤其千萬不要一心軟就要啥買啥,有一次就有二次,三次。逐漸糾正孩子不正確的購物習慣,有助于孩子形成節(jié)約等良好的經(jīng)濟概念。
方法之2:培養(yǎng)孩子節(jié)約和省錢的習慣
家庭生活中是很需要節(jié)約的,尤其是經(jīng)濟危機下。家長是孩子模仿的榜樣,所以家長要注意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例如節(jié)約用水用電,節(jié)約用紙等,不浪費食物,還有積攢零錢等等。購物的時候不要急于購買,要貨比三家,購買性價比高的物品。另外,建議定時定量給孩子零花錢,孩子要的東西,讓他拿自己的零花錢買。
朗朗的媽媽告訴記者:“我家孩子對于屬于自己的錢很節(jié)約,而對父母的錢就不節(jié)約。比如,有一天下雨,他讓我們?nèi)W校接他,我讓他搭出租回來,結(jié)果他以為要花自己的錢,最后選擇走回來的。他在外面買水喝,瓶子從來不丟,都是拿回家攢著賣廢品,增加自己的零花錢?!?/p>
小杰的媽媽對記者說:“我家孩子現(xiàn)在看書養(yǎng)成了習慣,買一本看一本。我們還為他在圖書館辦了個借書證,他每周去借一次書。這樣自己掏錢買的書很少,還保證拿到手的書都看了。”
經(jīng)濟危機一方面給家庭消費與支出帶來巨大壓力,但另一方面也能讓家長們冷靜地思考一下自己對子女的教育投入是否都很必要,是否存在投入多、收效不好的情況。經(jīng)濟危機或許能讓家長們對自己的家庭教育重新盤點,投入更趨理性化。
(責編 馮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