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課程改革之前,西城區(qū)的教師研修活動主要是“全區(qū)教師集中活動+少部分骨干教師活動”的方式,每次活動由教研員或個別骨干教師與全體教師面對面交流。進入新課程改革后,過去傳統(tǒng)的點對點、面對面的物理形態(tài)研修活動的弊端逐漸顯現。而且,學校人事制度的改革使得教師們很難經常參與面對面的研修活動。教師對研修的需求逐漸由被動的接受向主動的參與發(fā)展。
西城區(qū)作為北京市核心功能區(qū)之一,網絡已經在各校普及,如何利用網絡開展教師研修活動,成為新時期教師研修發(fā)展的契機。西城教育研修網的開通和健康發(fā)展,為開展網絡研修提供了技術保證,經過五年的探索和實踐,我們深刻感受到利用研修網開展網絡研修的方式靈活、多樣,具有現代氣息的研修方式已經成為教師研修生活重要的組成部分。多樣的網絡研修方式和傳統(tǒng)研修方式的結合與互補,正在為推動西城區(qū)小學數學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發(fā)揮著獨特的作用。
一、文本資源+同伴資源——廣泛的資源平臺使研修網成為學習學科專業(yè)知識的“研修資源中心”
教育研修網建網初期,恰是西城區(qū)課程改革的起始階段。教材是新的,編排體系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教師們不知道如何把握。如果這個時候還像原來一樣,只進行全冊教材、單元教材分析以及重點課的課例研究,會影響到課程改革的推進。因此通過研修網為教師們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就顯得尤為重要。為此,以教材研究為線索,教研員組織教師們制作了大量的教學資源,主要包括教材研究、教學案例、教學課件、習題集錦等教學資源。隨著研修網建設的逐步完善以及教師教學研究的需求,資源的欄目也在不斷豐富,例如增加了學習園地、讀書交流和課題研究等欄目。以小學數學為例,目前六個年級共上傳資源近萬個,這些資源凝聚了許多人的智慧和汗水,是一個具有極高學術價值的資源庫。研修網為課程改革的順利推進起到了關鍵作用。
隨著研修網的發(fā)展,特別是專題討論區(qū)等模塊的開辟,許多教師參與到討論中來。大家對一個問題各抒己見,為了某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出謀劃策,向別人推薦好的文章、書籍,還有很多教師把自己的學習收獲傳到網上。靜下心來細細品讀教師們的留言,大家時常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其實,這些參與討論的同伴也是非常有價值的資源!在不經意間碰撞出的點子,產生的觀點,同樣是教學研究、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寶貴財富。
靜態(tài)的文本資源與動態(tài)的人文資源的整合,是研修網健康發(fā)展的強大動力,更是教師們獲取學科專業(yè)知識的重要資源中心。
二、經歷過程+關注結果——群體參與的過程性研修使每位教師都成為了研究的主人
記得第一次產生利用網絡進行研修的想法是在2005年5月。每個學期都要上全區(qū)的現場研究課,正式上研究課之前都會有一小部分骨干教師參與研究、反復試講。在一次區(qū)級研究課后的現場互動環(huán)節(jié),一位年輕的教師站起來說:“我非常欣賞這節(jié)課,能體會到老師精心的設計,這些設計很精彩!但是這么精彩的課是怎樣產生的呢?我們非常想知道!”我請上課的教師把整個備課試講的過程做了介紹。誰知這位教師又站起來說:“如果我們也能經歷這樣的過程,遠比聽一節(jié)精彩的課重要!”這位教師的一番話得到很多教師的掌聲。這使我陷入深深的思考:教師們的需求到底是什么?僅僅是看到最后的結果嗎?如何讓所有的教師都可以看到我們的研究過程、參與到研究中來?
2005年9月,經過一個暑假的思考之后,我開始嘗試利用網絡進行研究課的研究,選擇的內容是《分數乘除法單元練習》。當時教師們對于利用網絡開展研修活動比較陌生,雖然教師們有參與研究的需求,但積極性如何,我不能確定。我試著請執(zhí)教教師把第一次教學設計放到研修網上,請全區(qū)的教師提意見、出主意(這個階段主要是對教學目標和課堂教學設計的研討)。
起初參與的人數并不多,而且多是教研組的骨干教師。但是隨著討論的持續(xù),參加的人數逐漸增多。大家主要圍繞教學重點、設計層次和呈現形式等問題提出了很多建議。在這一階段的討論中,有三十多位教師提出了中肯的建議。在此基礎上,執(zhí)教教師對教學設計進行了修改,并進行了第一次試講。這次試講除了教研組的教師參加之外,我們還邀請了一些積極參與討論的教研組之外的教師。
經過了4次網絡備課,七十多位教師的參與,一萬多字的留言,最后呈現出了一節(jié)精彩的研究課。很多教師認為經歷了這樣的研究過程,他們不但知道了一節(jié)課的準備過程,感受到了艱辛,更深刻地領悟到了每個設計背后蘊含的思想。這次經歷,讓大家都看到了這種研修方式具有巨大的價值,之后,我們小學數學各個年級都開始嘗試使用網絡進行備課,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即時互動+延時互動——開放的互動形式使研修跨越時空的界限
隨著教學研究的深入,僅僅通過網絡進行備課,已經不能滿足教學研究的需求以及教師發(fā)展的需求。如何利用專題討論區(qū)進行話題討論成為一個新的研究主題。為了了解教師們對于專題討論區(qū)的認識和研討態(tài)度,我們專門對教師進行了調查。通過調查發(fā)現:92.9%的教師遇到問題時,沒有意識到可以尋求網絡幫助;表示如果開展話題研討,會積極參加的教師僅占36.7%;如果參與討論,最大的擔心是用自己的真實姓名,不好意思發(fā)言。了解到這些情況后,我們決定先要做一個培訓,解決教師們技術上和意識上的問題。在培訓會上,詳細介紹了如何使用專題討論區(qū)進行研討,以及開設專題討論的意義。
之后,為了使教師能積極參與,有話可說而且能夠深入探討,我們還進行了話題征集活動?!拔已壑械脑u優(yōu)課”成為第一個研討的話題。為了使研討順利進行,我們又做了精心的設計和準備。比如,要求骨干教師作為活動的核心組成人員,發(fā)揮穿針引線的作用;為了使更多的教師參與到活動中來,把活動分為兩個階段:即時研討和延時研討。
第一次活動開始了!我十分緊張,目不轉睛地盯著電腦。出乎意料,參加討論人數很多,發(fā)言異常踴躍。在瀏覽大家的發(fā)言時,我也不斷地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有時也會招來教師的“攻擊”?;顒咏Y束了,我疲憊地坐在椅子上,但內心十分興奮,因為第一次嘗試這樣的活動,就有138人次參加討論,留言一萬多字,這是一個多么令人興奮的數字。大家在網上暢所欲言,各種意見相互碰撞,氣氛熱烈,討論的層級不斷延伸,確實體現了網絡的價值!
通過這次成功的網絡互動研討活動,我看到了這種研修方式強大的生命力。利用網絡開展研修活動,打破了傳統(tǒng)的研修方式,采用了即時和延時的形式,這樣可以很好的解決教師們的工學矛盾。有充裕時間的教師可以全程參與研修;沒有充分時間的教師,也可以見縫插針地聊兩句、看看別人的看法;實在沒有時間還可以在現場活動之后參與后續(xù)活動。這樣使教研活動的時空更加靈活,教研員也可以不必為尋找活動地點奔波,教師們可以隨時隨地地參與活動。
四、觀點分享+矛盾碰撞——民主、寬松的研修氛圍促進研修的深入開展
在傳統(tǒng)的教研活動中也會經常安排一些教師現場互動內容,但由于思考的時間有限和擔心說錯話,所以很多發(fā)言價值不大,有的只是“恭維”,而更多的教師保持沉默。但是教研活動中需要志同道合的人共同交流,更需要在矛盾碰撞中提升(或推翻)自己的認識,這一切需要有一個寬松、民主的環(huán)境,研修網就給教師們提供了一個這樣的環(huán)境?,F在,在研修網上,教師們已經從最初不敢隨便發(fā)表看法發(fā)展到隨時都能暢所欲言。我們經常會看到許多教師在研討中互相鼓勵、支持,也經常會看到互不示弱的討論,這樣的民主、寬松的環(huán)境使得研修活動更為健康有效!
五、常規(guī)校際協(xié)作組研修+網絡交流——靈活多樣的研修方式促進教師形成研修共同體
在課程改革的推進過程中,為了解決問題,常規(guī)校際協(xié)作組應運而生。協(xié)作組活動是介于全區(qū)教研活動和部分骨干教師活動之間的一種活動形式。按地域把7~8個學校分成一個小組,組長由學科帶頭人或兼職教研員擔任,負責組織該組活動的開展。應該說協(xié)作組很好地推動了校本教研的開展,形成了一個小型的學習共同體。
協(xié)作組開展的活動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樣。在協(xié)作組的活動順利開展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不足,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各個協(xié)作組單獨活動,彼此缺乏溝通,造成活動的閉塞。為了能夠使各組及時、廣泛了解其他協(xié)作組的活動情況,共享其他組的研究成果,我們嘗試把協(xié)作組的活動和研修網結合起來。各協(xié)作組在研修網上建立了自己的領地,每次活動之后把本組有價值的資料第一時間上傳到研修網,并采用簡報集中展示本組活動的精華,以使得其他各組教師在最短時間內了解活動內容和活動情況。
有了研修網的支持,協(xié)作組的活動也越來越深入。有些組開始聯(lián)合其他組共同開展研究,有些研究同一內容的組把各自研究情況上傳研修網,再進一步展開交流,等等。這樣協(xié)作組的研修和網絡研修結合了起來,形成了一個多層的研修共同體,有效地促進了校本研修的開展。
隨著時間的推移,現在很多教師已經養(yǎng)成了經常到研修網去看看、聊聊的習慣。除了全區(qū)統(tǒng)一發(fā)起的話題之外,還有很多教師自己發(fā)起一些話題和教師們共同交流分享。網絡研修和傳統(tǒng)研修方式的整合更是充滿了巨大的潛力,已經成為研修活動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當然在利用研修網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方面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網絡學習生活化,研修活動日?;瘜⑹俏覀儾恍傅呐δ繕?。
(作者單位:北京市西城教育研修學院小學數學教研室)
(責任編輯:張瑞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