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社會面臨的一個重要社會問題就是信息污染。信息污染主要表現(xiàn)為信息超載、信息垃圾和計算機病毒等方面。信息污染妨礙信息使用者對真實、正確信息的及時獲取和利用,嚴重干擾國家的信息化建設,阻礙信息市場的有序健康發(fā)展。對于信息污染,必須嚴格加以控制和治理,控制信息污染,主要從信息技術、制度規(guī)范和用戶防范幾方面入手。
〔關鍵詞〕信息污染;信息傳播;信息用戶
〔中圖分類號〕G203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8-0821(2009)02-0068-03
On the Information Pollution and Its ControlZhou Shuyun
(Public Management School of Xiangtan University,Xiangtan 411105,China)
〔Abstract〕Information pollution is a major social problem of information society.Information pollution includes overload,information junk,computer viruses and so on.Information pollution prevents user from getting true and correct information in time,it also interferes the countrys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and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market.The information pollution should be strictly controled and managed such as develop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establishing reasonable system and making users keep away from it.
〔Key words〕information pollution;information transmission;information user
信息污染是一種異常的社會現(xiàn)象,已成為人類面臨的新問題。信息污染不僅影響了人們對有用信息的利用,而且給社會的發(fā)展、人類的生存、生活、學習及身心健康造成危害。從全球來看,現(xiàn)在全世界每年約有100億信息單元的信息量在傳遞,并以每年15%~20%的速度激升。這種信息大爆炸,一方面為社會發(fā)展提供了巨大的信息動力,另一方面,人們身處信息的汪洋大海,尋找信息的視線變得更加模糊不清,甚至被信息泛濫的洪水所淹沒,形成信息超載。因此,驟然增加的各類信息源在帶給人們“信息過剩”的同時,又帶給人們新的信息
匱乏及至信息污染[1]。
1 信息污染的表現(xiàn)
所謂信息污染,是指社會信息流中混雜著許多陳舊過時、虛假偽劣的信息,以至于危害人類的信息環(huán)境,影響人們對有效信息正常吸收利用的社會現(xiàn)象[2]。
在人類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印刷術出現(xiàn)之前,信息生產(chǎn)的速度是緩慢的,印刷術的出現(xiàn)推動了文明進步的速度,推動了社會大規(guī)模的信息生產(chǎn)。然而在信息革命發(fā)生之前,社會信息傳播過程的3個基本環(huán)節(jié):生產(chǎn)、分配和處理基本上是同步發(fā)展的。直到20世紀中葉,隨著計算機、微波傳送、電視和衛(wèi)星通信的介入,信息生產(chǎn)與吸收之間的和諧歷程被粗暴地打斷了。具有超級生產(chǎn)和傳播能力的技術,超出了人類的信息處理能力,使我們的處理能力永遠虧空。就這樣,在自然史的很短一段時間里,我們從信息匱乏階段跳到了信息過剩階段——在地質史的一眨眼間從干旱期到了洪災。就生產(chǎn)、編輯和傳播而言,信息也變得更加廉價了。所以,幾乎任何人都可以變成一個信息暴食者。正像肥胖代替饑餓成為這個國家首屈一指的飲食問題一樣,信息過剩也將代替信息匱乏,成為嚴重的心理、社會和政治問題?!熬臀磥淼募夹g而言,真正的問題”,哥倫比亞大學的伊萊#8226;諾姆(Ely Norm)說,“看來不會是信息的生產(chǎn),當然也不是傳輸,幾乎任何人都可以增加信息。真正的問題是如何減少它”。
信息污染體現(xiàn)在人們社會生產(chǎn)生活的各個方面。信息社會人們從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教育及日常生活中都存在著許多虛假、冗余、過剩、老化、淫穢等不良信息,影響了人們對有用信息的吸收利用,甚至造成對人類的危害和損失。
信息污染的表現(xiàn)形式多種多樣。信息超載、信息失實、信息過時、信息重復、信息堵塞、信息錯位、信息干擾、信息無序、信息病毒等都可以歸結為信息污染的體現(xiàn)。信息污染中比較突出的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信息超載
信息超載又稱信息過剩,是指個人或系統(tǒng)所接受的信息超過其處理能力或有效應用的情況。簡單地說,就是信息的數(shù)量超過了系統(tǒng)或個人的承載能力。信息時代讓人們可以掌握的信息量增加了,同時也帶來了信息超載問題。比如,國內(nèi)每天就有2 000多種報紙出版,每月有近萬種雜志出版,每年有幾十萬種圖書出版,還有廣播、電視、手機等工具任你選擇,更重要的是,互聯(lián)網(wǎng)把全球50多億人聯(lián)系在一起,只要你打開計算機,無窮無盡的信息就向你襲來。一般來說,一個人接受并處理信息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當信息輸入超過人的信息接受能力時就會出現(xiàn)信息超載現(xiàn)象。面對各種媒介上撲面而來的信息,人們往往無所適從。尤其是互聯(lián)網(wǎng)高速發(fā)展之后,這種現(xiàn)象更加嚴重。信息超載不但使人正確處理信息產(chǎn)生困難,更重要的是壓縮了人們思想和精神的空間,削弱了創(chuàng)造力。信息本來是用以消除不確定性的,過量信息卻增加了人們的不確定性和不安全感。信息超載又使人們面臨新的信息匱乏,面對信息海洋卻找不到所需信息,致使信息吸收利用率反而下降。大量但無序的信息,不是資源,而是災難。
1.2 信息垃圾
美國學者尼爾#8226;波斯特曼(Neil Postman)指出:“我們已經(jīng)把信息變成了某種形式的垃圾”。信息垃圾主要是指冗余信息、老化信息、虛假信息、污穢信息等。根據(jù)資料分析,在全球信息系統(tǒng)中,信息垃圾比例不低于50%,有的學科領域甚至占到80%。信息的豐富性并不能主動帶來信息的高質量,信息能力的膨脹同時也是制造噪聲與信息垃圾能力的膨脹?;ヂ?lián)網(wǎng)上的信息垃圾現(xiàn)象尤為嚴重。正如復印機幫助人們保存有價值的文件的同時,也為人們制造了更大量的信息廢品?;ヂ?lián)網(wǎng)與其他媒體相比,具有更大的開放性和隨意性,任何人都可能成為信息的發(fā)布者和傳播者,這使得網(wǎng)上信息變得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直接的后果是信息泛濫,甚至是信息真假難辯。網(wǎng)上各種形式的暴力宣傳、淫穢信息、虛假信息不時地沖擊著人們的視覺神經(jīng),導致人們信息獲取的低效率。
1.3 計算機病毒
人類進入信息社會創(chuàng)造智能機器電子計算機,同時也創(chuàng)造了計算機病毒。人類在信息社會更容易與機器融為一個整體,可是,破壞這個整體的一個方面將是計算機病毒。病毒具有極強的傳染性、繁殖性、破壞性、惡作劇等其它表現(xiàn),計算機病毒主要是針對互聯(lián)網(wǎng)而言的。計算機病毒給整個互聯(lián)網(wǎng)乃至整個社會帶來難以估量的危害。目前,世界上有幾萬種病毒傳播流行,不僅造成信息污染,更嚴重的是引發(fā)計算機犯罪,威脅人類的生存和社會的發(fā)展。從1983年計算機病毒首次被確認以來,并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直到1987年計算機病毒才開使受到世界范圍內(nèi)的普遍重視。我國于1989年在計算機界發(fā)現(xiàn)病毒。至今,全世界已發(fā)現(xiàn)近數(shù)萬種病毒,并且還在高速度增加[3]。
由于計算機軟件的脆弱性與互聯(lián)網(wǎng)的開放性,我們將與病毒長久共存。同時,病毒已被人們利用其特有的性質與其他功能相結合進行有目的的活動。病毒的花樣不斷翻新,編程手段越來越高,防不勝防。特別是互聯(lián)網(wǎng)的廣泛應用,促進了病毒的空前活躍,網(wǎng)絡蠕蟲病毒傳播更快更廣,各類病毒更加復雜,帶有黑客性質的病毒和有害代碼大量涌現(xiàn)。這些污染對信息社會造成極大的威脅。
2 信息污染的危害
美國未來學家奈斯比特(John Naisbitt)就發(fā)現(xiàn),“在信息社會,資源缺乏不成問題了,但被資源淹沒倒是問題。失去控制和無組織的信息在信息社會里不再構成資源,相反,它反倒構成污染而成為信息工作者的敵人”[4]。信息污染作為信息時代的伴隨物、負產(chǎn)品,它像工廠的煙塵,散發(fā)著烏煙瘴氣,給人類社會帶來極大的危害。信息污染已經(jīng)威脅到信息社會的整個環(huán)境。它不僅增加社會成本,浪費社會資源,影響工作效率,而且還污染人們的靈魂,腐蝕人們的意志。事實上,信息污染已經(jīng)成為一個值得全社會關注的嚴重問題。信息污染的制造者中,有些是出于經(jīng)濟動機,有些是出于政治目的,有些是出于個人利益的考慮,有些則純粹是出于好奇或無知。不論動機如何,最終的結果就是妨礙信息使用者對真實、正確信息的及時獲取和利用,嚴重干擾國家的信息化建設,阻礙信息市場的有序健康發(fā)展。
信息污染的危害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影響信息的有效傳播
對于整個社會信息流轉而言,信息污染增大信息傳播過程中的噪聲,從而降低信息傳播的速度和數(shù)量,加大篩選和組織信息的難度,影響信息傳播的效果。信息污染過于嚴重降低了社會信息的可信度,影響信息的傳播與利用。
信息資源的積極、實時、高效傳播,是社會經(jīng)濟、政治、文化發(fā)展的重要保障,信息社會,信息傳播渠道多樣化,人人都是信息傳播鏈條上的其中一環(huán),都可隨時隨地傳播、捕捉信息。這種傳播機制的改變一方面豐富了社會信息資源,另一方面也影響社會信息傳播的秩序,造成社會信息傳播的混亂。在信息生產(chǎn)、傳播、利用的環(huán)節(jié)中,當信息污染達到一定程度,必然會產(chǎn)生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信息需求方在已經(jīng)知道自己會有一定概率得到虛假、不良信息時,卻難以對這種信息加以識別和判定,就必然會對信息的可信及可靠度大打折扣,從而產(chǎn)生信任危機,導致信息產(chǎn)品的價值下降;另一方面,信息供給方也不得不面臨選擇,要么繼續(xù)提供真實、可靠的信息,但卻會因需求方的信任危機而使自己的市場日益萎縮甚至不得不退出;要么干脆同流合污,結果是信息市場到處充斥虛假、不良信息,最終影響信息傳播機制的有序發(fā)展。
2.2 增加信息獲取的成本
信息污染導致社會信息流中有效信息與垃圾信息、真實信息與虛假信息共存。甚至信息垃圾膨脹的速度遠比有效信息快,將有效信息淹沒。信息污染中的信息過載、信息垃圾、信息虛假、信息冗余等,需要我們花費大量的時間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篩選出準確、全面、有效的信息,增加人們選擇使用信息的難度,使得人們在挑選和鑒別真正有用信息時,有如“大海撈針”。在過剩的信息海洋中,人們的信息吸收利用率卻在下降。據(jù)調(diào)查,美國、日本近年來的信息吸收率僅為10%左右。對此,美國前總統(tǒng)克林頓曾說過:“就理解和領會能力而言,頭腦中塞滿東西和頭腦中空空如也同樣糟糕”。面對信息的海洋,要找到與自己需求相匹配的信息非常困難。于是信息搜集與選擇的成本大為增加,信息篩選成本日益大于信息收集的成本。利用因特網(wǎng)上的檢索技術,很容易就一個專題找出成千上萬篇相關的內(nèi)容,但是檢索結果卻很龐雜,不加篩選是無法利用的,因此,常常是信息的篩選大大超過信息收集的成本。對于大多數(shù)網(wǎng)民來說,幫助收集更多信息的意義己越來越小,但幫助獲取有效信息的需求將會越來越強烈[5]。
對于社會公眾來說,信息有效度往往比信息總量更重要。如果能夠排除信息污染,使社會公眾在盡量短的時間內(nèi),取得盡量多的、有效度更高的信息資源,將有力地節(jié)約信息資源獲取的成本。
3 信息污染的控制
信息污染作為信息技術發(fā)展的伴生物,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這一原理與工業(yè)社會的發(fā)展所引發(fā)的自然環(huán)境的破壞相類似。對于信息社會的這一普遍現(xiàn)象,我們必須予以重視,對于信息污染,必須嚴格加以控制和治理。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將信息污染限制在更小的范圍。具體來說,信息污染的治理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3.1 信息污染的技術控制
盡管在某種程度上,技術是信息污染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重要因素。但是,信息污染問題的解決,不是放棄科學技術,相反要依賴科學技術在內(nèi)的各種手段加以解決。信息污染中的許多問題,都可以通過先進技術加以解決。如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黑客、病毒、網(wǎng)絡犯罪等都建立在特定技術的基礎上,因而也可以通過更為先進的技術手段,進行有效的預防和處理。
許多公司、個人都開發(fā)了用來限制不良信息自由流動的軟件,用于保護信息、阻擋垃圾信息。例如目前廣泛采用的網(wǎng)址攔截和內(nèi)容過濾技術,就可對瀏覽器進行實時監(jiān)控,利用技術手段控制不良信息的流動。
另外搜索引擎作為一種先進的信息技術,在信息搜索方面也對阻止信息污染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對于內(nèi)容不健康的信息,同樣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加以控制。據(jù)報道,一些高科技公司正在研究可對網(wǎng)上黃色信息進行“聲文圖”追蹤的多媒體信息監(jiān)控系統(tǒng),以期使來自網(wǎng)上的色情信息,在尚未到達用戶之前,即被截獲或阻擋。
除上述一些技術措施以外,面對信息污染的沖擊,在技術層面上人們正在研制一些強有力的措施,以期盡量減少信息污染對社會的危害。
3.2 信息污染的制度規(guī)范
信息污染的制度規(guī)范是指以制度來治理社會中出現(xiàn)的信息污染問題。建立健全的信息制度是防范信息污染的重要手段。制度具有嚴密性、強制性和穩(wěn)定性,因此信息制度是治理信息污染的最根本途徑。例如,針對信息污染問題,各國都通過立法以及政府政策的形式建立起國家的信息發(fā)布制度、信息傳輸制度等,以此規(guī)范信息的生產(chǎn)與傳播。
近年來,我國制定了不少治理信息污染方面的法律制度。如2000年,我國相繼頒布了《計算機病毒防治管理辦法》、《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互聯(lián)網(wǎng)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guī)定》、《關于維護互聯(lián)網(wǎng)安全的決定》等維護信息安全,防治信息污染的法律法規(guī)。這些規(guī)章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信息污染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雖然我國已經(jīng)有了防范信息污染的意識和經(jīng)驗,但是要建立起健全完善的一系列制度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隨著國家和政府的重視,有利于社會信息正常流轉的制度環(huán)境將逐步形成,信息污染將會得到更有效的控制。
3.3 信息污染的用戶防范
信息污染對信息消費者產(chǎn)生最直接的影響,導致信息消費者花費更多的時間、精力和金錢去獲得自己所需信息。因此,要避免信息污染對用戶的損失,作為信息用戶最有效的策略是提高自身的信息素質,即提高自己獲取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信息素質具體來說包括信息意識、信息獲取能力、信息處理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選擇相關信息,忽略不相關信息,識別信息的形式,理解和釋讀以及學習新的忘掉舊的技藝,所有這些能力日益顯得越加重要”[6]。否則面對海量的信息,用戶會感到應接不暇、束手無策。
要從信息海洋中快速、及時、準確地獲取所需信息,用戶必須具備捕獲有用信息的敏感力,具有較強的信息意識。另外用戶還需掌握各種獲取信息的手段,包括傳統(tǒng)的手工檢索,還有網(wǎng)絡檢索,學會利用常用的網(wǎng)絡檢索工具進行快速有效的分類檢索和關鍵詞檢索,把握隱含在顯見知識、信息中的潛在知識、潛在信息,培養(yǎng)自己獲取信息的能力。在信息獲取的基礎上,結合專業(yè)知識進行分析、判斷,使信息有序化,提高信息處理能力。同時,用戶應該將所獲取的知識用于社會實踐,解決實際問題,使所獲信息資源能夠為我所用。
參考文獻
[1]李志義.從信息傳播談信息污染的原因[J].圖書與情報,1998,(1):18-20.
[2]岳劍波.信息環(huán)境論[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6:125.
[3]王江民.計算機病毒的發(fā)展趨勢及KV3000的反病毒對策[EB/OL].http:∥www.antivirus-china.org.cn,2008-10-06.
[4](美)約翰#8226;奈斯比特.大趨勢——改變我們生活的十個新趨向[M].孫道章,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32.
[5]戴維民.網(wǎng)絡信息優(yōu)化傳播導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82.
[6]杜江南.論信息污染[J].情報探索,2004,(4):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