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電影,而是真事。
1887年1月20日,羅德島《普羅文斯日報》發(fā)布一篇名為“牧師失蹤”的簡短新聞。失蹤的牧師叫安塞爾#8226;伯恩。他在三天前離家出走,一去不返。但奇怪的是伯恩牧師在當(dāng)?shù)厥莻€頗受好評的成功人士:他工作勤勤懇懇,從來也沒和人鬧過什么矛盾。他在當(dāng)?shù)刈×?5年,一直在辛苦傳教。他有頭疼的小毛病,偶爾發(fā)作起來會昏厥數(shù)小時。
大約兩個月以后,在美國賓夕法尼亞的諾里斯坦,有一名男子驚慌失措地逢人就問:我在哪里?這個人就是失蹤的伯恩牧師。不過他是在大約六周前來到這個小鎮(zhèn)的。他說他叫布朗,是個小商人。在小鎮(zhèn)上他租了個小門臉,做販賣文具、糖果和水果的小生意。大家都覺得這個人挺實在,做生意童叟無欺。
不過有一天他忽然開始慌張起來。他說他叫伯恩,是個牧師,從來不曾來過這里,也沒做過什么生意。他最后記得的事是自己在普羅文斯的銀行取款,然后就恍恍惚惚地什么也記不得了。他完全不敢相信自己曾經(jīng)做了那么多事,更不相信自己已經(jīng)沉浸在這種狀態(tài)里一個半月。
牧師最終由當(dāng)?shù)鼐酱_認(rèn)后送回了羅德島。重返家門的伯恩成為了威廉#8226;詹姆士的病人。他在他的經(jīng)典巨著《心理學(xué)原理》里提到了這個案例。
伯恩對他自己在諾里斯坦的日子完全沒有記憶。據(jù)鄰居們回憶,“布朗”在做小生意的那一個半月里,雖然平時不多說話,不過絕不是什么怪人。他每天自己采購,自己做東西吃。每周都會去教堂,其中更有一次還在祈禱會上做了一番精彩的演講。在演講里他并沒有用自己以前當(dāng)牧師時的技能,不過他曾經(jīng)提到過一件事,這件事后來被證明是發(fā)生在他的牧師生涯里。
這就是一個很典型的心因性神游。它的特征是當(dāng)事人會忽然在意識解離的狀態(tài)下離家出走,通常是游蕩到很遠(yuǎn)的地方,而且一去就是幾天、幾個月甚至幾年。在這種狀態(tài)里,他雖然偶爾會想起之前的只鱗片爪,但是大多數(shù)時候?qū)ψ约旱倪^往一無所知。
它和“記憶喪失”最大的不同點在于,“記憶喪失”的人會知道自己喪失了記憶,而且企圖找回那段記憶。但是心因性神游的人則不會。他并不知道自己喪失了記憶,反而會以一種新的身份和生活狀態(tài)來生活。他的言行舉止,在普通人看來和別人并無兩樣。他也不會有企圖找回過去的愿望。
有人說,這不就是雙重人格嗎?就像變身博士那樣,白天一個人,晚上變成另外一個人。但心因性神游和雙重人格也略有不同。雖然心因性神游的人也通常都會具有兩種人格,但這兩種人格在基本方向上還都保持一致,不會有那種南轅北轍的情況出現(xiàn)。平時溫良恭儉讓,一旦變身則狂暴無比,這不是心因性神游的特征。而且心因性神游的人格轉(zhuǎn)換頻率比較低,通常都會在某種人格狀態(tài)下維持?jǐn)?shù)周時間,而且只是相互轉(zhuǎn)換一兩次而已。
心因性神游自然有其背后的心理成因,通常都是人在面臨極大痛苦,或是對某件往事糾纏不休的時候產(chǎn)生。通過這種神游,當(dāng)事人可以逃避痛苦,更可以在復(fù)蘇的往日情懷中滋潤荒蕪的心靈。這或許就是他的潛意識會選擇“神游”的主因。
每個人都有無法實現(xiàn)或是無法挽回的“舊夢”。重溫舊夢有很多種方式,而心因性神游,則是其中最讓人傷感的一種。
圖/李景山 編輯/蘆淼
henker@s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