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相助,本是一種傳統(tǒng)美德。但為什么現(xiàn)在這種見義勇為的事情越來越少,為什么大家越該挺身而出的時候就越袖手旁觀?
有少女在校園被男友毆打致死,旁邊圍觀者甚多,卻無一人出來制止,更無人報警;
民警追緝兇犯時身負重傷,最終傷重不治。但就在民警浴血奮戰(zhàn)、生命垂危之際,周圍的“看客”們只是麻木地看熱鬧,無一人挺身而出;
一名精神病人跳水自殺。同樣,周圍聚攏了大批看熱鬧的群眾。但無人伸手救援,直到她最后沉入水底;
至于在公交車上看到小偷行竊,卻出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裝聾作啞的人,更是比比皆是。
面對這些現(xiàn)象,我們不禁有些不寒而栗:社會道德何時敗壞至此?長此下去,當我們從看“熱鬧”的群眾成為“熱鬧”的主角時,還有多少人會向我們伸出援助之手?為什么越是眾目睽睽之下,罪犯卻越能揚長而去?
不要過于苛求道德,因為道德并不能解釋一切;也不能把責任全歸結(jié)為法律,因為法律也不全能。像德國曾經(jīng)的法律那樣規(guī)定“見義不勇為”者犯法的事,在世界范圍內(nèi)畢竟還是少數(shù)。
如果是自己單身遭搶,為了自身利益也應(yīng)該要奮斗到底;如果和朋友一起被搶,挺身而出也是義不容辭。那為什么人多了,卻反而“人多力量小”了呢?為什么在人人都能出手的時候,卻人人都不出手呢?
說到底,這還是人天性中的不良因素在作祟。
心理學家拉塔奈和達利曾經(jīng)在20世紀70年代時做過大量的調(diào)查研究,用以研究人類的劣根性——旁觀者效應(yīng)。
他們曾經(jīng)安排過一個女人在大街上大喊“救命”。此時如果只有被試一個人,那大多數(shù)人都會選擇幫忙。但如果身邊還有別人,被試就會猶豫地看向他人。如果其他人選擇若無其事地面對,那被試也會漠然對待。
此外,他們還做了另一個比較實驗。他們招募了一批被試來參加實驗,并答應(yīng)給他們每人一筆實驗費。可就在付錢的時候,秘書說沒有零錢,要用大票和他們兌換零錢。正當被試在掏錢包翻零錢時,隔壁的電話響,秘書走開接電話去了,那沓大票就放在桌子上。一個預(yù)先安排好的“小偷”悄悄走到桌旁,從那沓錢里偷了幾張,并且故意暴露給其他人看見。
猜猜看,有沒有人告發(fā)小偷?
當秘書回來后,如果只有小偷和被試兩個人,那么被試會選擇毫不猶豫地告發(fā)小偷。
如果人多一點兒,那被試說與不說的概率各占50%。
如果房間里有很多人,那么基本上沒人告發(fā)。
這就是美國版的“事不關(guān)己,高高掛起”。魯迅先生所形容的“麻木的看客”,并不只是中國的專利。
這個實驗的現(xiàn)實意義在于,如果不從人的心理成因上去考慮問題,單純強調(diào)法律和道德是沒有意義的。緊急情況下如果有他人在場,那么個體幫助別人的利他行為就會減少。旁觀者越多,利他行為減少的概率就越高。
這或許是出于責任分擔的心理吧。因為還有別人在場,所以個體就會觀察和仿效別人的反應(yīng),從而把幫助受難者的責任推到別人身上。良知,在這個時候敵不過利益。“我就算不出手,也自然有人出手。何必為了一個并不屬于自己的責任而去冒險呢?”這是很多人內(nèi)心的想法。最終的結(jié)果就是一種集體性的坐視不救。
而如果只有一個人在場時,那他就會把這種援助理所當然地視為自己的責任,從而挺身而出。這也是旁觀者效應(yīng)的另一個側(cè)面。
達利的這個心理學實驗,當然不是鼓勵行人獨身走夜路。實際上,明了自己的這種心態(tài),才可能“該出手時就出手”。旁觀者效應(yīng)是人性的組成部分,卻絕不是人們可以冷漠旁觀的理由。守望相助是社會人的本分,更是一種責任。
圖/陳明貴 編輯/蘆淼
henker@s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