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
他去過非洲的灌木叢,他到過中東的難民營,他感受的是饑餓與病痛,但他伸出的是一雙援助的手。作為無國界醫(yī)生組織的首位中國內(nèi)地成員,對他來說,8年的“無國界醫(yī)生”之旅是收獲之旅、也是孤獨之旅。
選擇了去當一個神圣的無國界醫(yī)生。
1998年,從云南大學計算機系畢業(yè)一年多的潘淵,在先后換過幾份短期的工作后,開始瘋狂地愛上英語。這位大學四年都不曾擁有過一本外文詞典的24歲青年,突然放下一切跑到北京進行了為期半年的英語專項訓練,這引起了一位正在“無國界醫(yī)生”云南項目點工作的朋友的注意,他將該組織的一個翻譯空缺介紹給潘淵,并鼓勵他去嘗試NGO(非政府組織)的工作方式。
當年9月的一天,經(jīng)過幾番猶疑的潘淵一身T恤牛仔褲走進了“無國界醫(yī)生”云南項目點的辦公室。一個星期后,該組織一位30多歲的蘇格蘭護士在電話里歡迎他的加入。
2001年2月,先后參與了國內(nèi)1998年長江水災和怒江結(jié)核病治療等救援工作的潘淵,報考了“無國界醫(yī)生”的國際救援項目。憑借出色的外語能力和計算機技能,潘淵成功通過考試并接到首個任務——赴非洲蘇丹人道救援項目點從事后勤工作。
母親用沉默代替了抗議,父親則開明地表示了支持。那年6月,潘淵告別了這個生活了27年的城市。
蘇丹平民被折磨得骨瘦如柴,除了那充氣般鼓脹的肚子。
位于紅海西岸的蘇丹,是聯(lián)合國宣布的世界最不發(fā)達國家之一,內(nèi)戰(zhàn)30年,喪生200萬人。12年前,出自南非記者凱文·卡特之手的著名作品《饑餓的蘇丹》,用一個即將餓斃的伏地女童和一只候食的禿鷹,讓全世界記住了這個北非的角落。
潘淵在2001年的盛夏踏上這片土地。沿途景色粉碎了潘淵關于森林和土著的非洲想像,這里全是一望無際的戈壁灘和衣著嚴實的伊斯蘭教徒,狂風夾雜著黃土搖晃著僅存的灌木叢,只有偶爾跳躍于孤樹上的猴子和追逐腐肉的禿鷹,才讓人嗅到一點生命的氣息。
“無國界醫(yī)生”在北蘇丹的救援基地位于離第二大城市加達里夫150公里的一個邊境地區(qū),再往東40多公里就是埃塞俄比亞。這里的夏天擁有40℃以上的日均氣溫,缺乏足夠的食物、水和最基本的醫(yī)療。
在潘淵到來之前,已經(jīng)有來自荷蘭、英國和蘇丹等地的工作人員在這里開展治療“黑熱病”的救援工作。這是一種經(jīng)由蚊蟲叮咬而傳播的高致命性寄生蟲病,每年致使全球6萬人死亡,新癥50萬宗,影響人口達2億。許多蘇丹平民被折磨得骨瘦如柴,除了那充氣般鼓脹的肚子。
所謂項目點幾乎就是一座“野外醫(yī)院”,10座圓頂草棚最高峰時一個月要接納500個病人。潘淵努力適應這一切。他每周要花三分之二的時間在加達里夫、基地和附近村莊之間運送藥品、物資和垂危的病人,還要經(jīng)常在超過50℃的屋頂上檢測通信發(fā)射塔,偶爾還要駕著那輛老款白色豐田吉普在附近區(qū)域做項目評估,同時也為那臺破舊的10千瓦發(fā)電機尋找柴油,以勉強“供養(yǎng)”醫(yī)院內(nèi)那幾盞昏暗的燈泡和兩把搖晃的小吊扇。
有一次,潘淵與同事來到加達里夫幫助當?shù)卣t(yī)院維護設備和修繕病房。在扶正了幾堵將要垮的墻體后,潘淵的目光停留在20多米外的一張病床上,一種莫名的直覺讓他走了過去,躺在上面的男人已經(jīng)死了,干癟的尸體也在異味中爬滿了蒼蠅,而身旁的人卻對此全然不覺。同事事后安慰潘淵說,這種事情常常發(fā)生。
潘淵隨后又在很多鄉(xiāng)村診所里見過類似的場景,那些躺在冰涼地板上等待藥物的無助村民,被饑餓和疾病折磨得幾乎只剩下骨架,唯有那偶爾閃動的呆滯眼神還在證明著他們的存在。在后來寫給父親的信中,潘淵用了這樣的開頭:“能生長在中國是一種幸?!?/p>
代格納夫的孩子們,只有一半能活到成年。
2002年7月,潘淵結(jié)束在蘇丹的工作。回昆明僅僅休息了4個多月,潘淵又被派往孟加拉南部代格納夫城鎮(zhèn)的難民營,為兩萬多名無家可歸的緬甸洛興加難民提供基本醫(yī)療。他們在上世紀90年代初,因宗教問題逃難至此,最高峰時達25萬人。他們流離異國,一晃就十多年。
看著難民營周圍把守的孟加拉軍警,潘淵不敢想像這數(shù)萬名難民是如何度過這十多年的“軟禁”生活的。2002年12月的一天,雨后的難民營又是一片澤國,泥漿混集著排泄物布滿了每個角落,用紙皮樹枝等簡易材料建成的矮房散發(fā)著潮濕和霉味。為防止瘧疾和腸胃疾病的傳播,潘淵和其他志愿者在泥濘中逐家逐戶進行衛(wèi)生知識宣傳,并叮囑每個家長時刻監(jiān)督孩子不要吮吸那沾滿泥巴的手指。
一個正在手捧泥土修繕地面的小女孩引起了潘淵的注意。他彎腰走進這個不足8平方米的陰暗小屋,里面還有一位母親和另外兩個孩子,以及擺放在桌上的一些苞谷、大麥和鹽巴等救濟糧,正是這些粗糙的食品讓這里的孩子營養(yǎng)不良。
在難民營的一角,潘淵還驚訝地發(fā)現(xiàn)了一所“學校”。在個簡陋的木棚下,一位老師帶領300多個席地而坐的孩子,認真地學習本民族的語言。孩子們一邊大聲朗誦,一邊偷看過往的行人,他們之中,很可能只有一半能活到成年。
在孟加拉,潘淵經(jīng)常往返于四周山區(qū)運送物資或開展調(diào)查。他已經(jīng)忘了曾多少次險些滑落山坡,只有身上數(shù)處被惡蚊蟄過的圓形傷疤,才印證著那段南亞歲月。
2004年8月,潘淵離開孟加拉國兩個月后,奔赴西非的塞拉利昂,為當?shù)鼐仍椖繐魏笄诮y(tǒng)籌。2005年6月,他被派往烏茲別克斯坦開展結(jié)核病治療項目,其間更被調(diào)派參與了2005年巴基斯坦的地震營救工作。2006年8月經(jīng)烏回國。
2007年12月,潘淵再次出發(fā),前往緬甸,曾參與今年五月當?shù)仫L災的緊急救援。他在緬甸的任務將于2008年年底完成。
無國界醫(yī)生是從事國際醫(yī)療人道救援的非政府組織。自1971年成立以來,一直致力為戰(zhàn)爭、自然災害以及疫癥的受害者提供緊急醫(yī)療援助,也為一些醫(yī)療設施不足的地區(qū)提供給本醫(yī)療服務,并協(xié)助當?shù)厝嗣裰亟ㄡt(yī)療系統(tǒng),使之達到自給自足的水平。每年,有兩千多名海外志愿人員,與兩萬五千名當?shù)貑T工一起,在超過60個國家工作。1999年,無國界醫(yī)生獲頒諾貝爾和平獎,確認我們的人道救援迅速有效、獨立不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