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舟 孫 娟
(福州市第一醫(yī)院,福建 福州 350000)お
摘 要:目的:進一步提高肝硬化合并自發(fā)性細菌性腹膜炎(SBP)臨床診治水平。方法:對32例SBP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治療及轉歸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許多SBP患者臨床表現(xiàn)不典型,診斷需要依靠腹水細胞計數(shù)和細菌培養(yǎng),Child-Pugh分級與預后相關,且肝功能積分越高,預后越差。結論:SBP的臨床診斷應綜合考慮,早期診斷及積極治療是提高SBP生存率的關鍵。
關鍵詞:肝硬化;自發(fā)性細茵性腹膜炎;診斷;預后
中圖分類號:R657.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197(2009)01-0062-01
自發(fā)性細菌性腹膜炎(SBP)是指在無任何鄰近組織炎癥的情況下發(fā)生的腹膜和(或)腹水的細菌性感染,是肝硬化常見的一種嚴重的并發(fā)癥,其發(fā)病率頗高,臨床表現(xiàn)多種多樣,病死率高。我們回顧總結了32例肝硬化合并自發(fā)性細菌性腹膜炎患者的相關資料,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選擇
肝硬化的診斷依據(jù):病史、典型的臨床表現(xiàn)、肝功能、B超、CT等,并排除肝占位。SBP的診斷依據(jù):(1)有腹膜炎癥狀:發(fā)熱、腹痛、壓痛、反跳痛及肌緊張等;(2)腹水實驗室檢查:白細胞計數(shù)≥300×106/L,中性粒細胞比例>25%;(3)腹水細菌培養(yǎng)陽性。具備上述標準中的2項,并除外結核性、癌性腹水可診斷。
1.2 一般資料
32例中男性28例,女性4例;年齡32~72歲,平均52.3歲;病程4~15年;其中肝炎后肝硬化者27例,酒精性肝硬化者5例;按肝硬化患者Child-Pugh分級標準,其中A級7例,B級15例,C級10例。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1.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多組間均數(shù)比較用方差分析,計量、定性資料分別采用t檢驗和χ2值,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2 結果
32例患者中,發(fā)熱17例(53.1%),腹痛23例(71.9%),腹瀉11例(34.4%),20例(62.5%)有腹膜刺激征。
腹水白細胞計數(shù)≥300×106/L共23例(71.9%),腹水中性粒細胞比例>25%共28例(87.5%)。
腹水細菌培養(yǎng)陽性8例(25.0%),其中大腸桿菌7例,副大腸桿菌1例。
所有患者均給予第三代頭孢菌素和∕或第三代喹喏酮類抗生素抗感染治療,療程不少于2周,同時予以保肝、利尿、抽腹水、補充白蛋白等不同的綜合治療措施,結果治愈10例,好轉12例,死亡10例,有效率為68.8%。其中按Child-Pugh分級標準A級無死亡病例,B級死亡6例,C級死亡4例。分析結果顯示:Child-Pugh分級評分越高,死亡率越高(χ2=6.371,P<0.05)。
3 討論
肝硬化患者一般營養(yǎng)狀況差,由于腸道轉運功能減弱、腸道細菌過度生長等原因引起腸粘膜通透性增加,使腸粘膜屏障功能受損,細胞免疫和防御功能低下,導致細菌移位和內毒素血癥的發(fā)生,從而發(fā)生SBP或菌血癥。SBP是肝硬化患者嚴重的感染性并發(fā)癥,是難治性腹水的重要原因之一。臨床上肝硬化合并自發(fā)性細菌性腹膜炎的發(fā)病率達10%~25%,由于細菌移位常并發(fā)凝血紊亂、腎功能異常及多器官功能衰竭,導致肝硬化合并SBP感染死亡率將近50%[1]。
目前臨床普遍傾向于無論有無癥狀或(和)體征均行診斷性腹穿,檢查腹水常規(guī)及細菌培養(yǎng)。腹水白細胞計數(shù)及中性粒細胞比例對于SBP的診斷有重要的意義。盡管腹水培養(yǎng)陽性對SBP有確診意義,但是陽性率低,本文僅為25.0%,其中主要為大腸桿菌。
典型SBP診斷不難,但由于本身肝病的掩蓋,SBP的臨床表現(xiàn)不典型。本組約一半以上的患者伴發(fā)熱、腹痛、腹膜刺激征。腹水白細胞計數(shù)在SBP診斷上有重要意義,對腹水自細胞計數(shù)≤300×106/L者,不能輕易排除SBP,必須密切結合臨床各方面加以考慮,并作腹水動態(tài)觀察,以防漏診。腹水細菌培養(yǎng)是確診的主要依據(jù),但陽性率不高,且培養(yǎng)結果報告晚,不利于早期診斷。
SBP治療的總原則是綜合治療.提高機體抵抗力,給予高糖、輸注白蛋白,適當應用新鮮血漿或全血,應及早、足量使用抗生索.不應等待細菌培養(yǎng)和藥敏結果。首選抗革蘭氏陰性桿菌兼顧抗革蘭氏陽性球菌的廣譜抗菌索,SBP常迅速加重肝臟損害,應積極加強支持治療和抗菌藥物的應用,主要是選用針對革蘭氏陰性桿菌兼顧革蘭氏陽性桿菌的抗菌藥物,要聯(lián)合用藥,而后根據(jù)用藥反應及細菌培養(yǎng)結果進一步調整抗菌用藥,時間不少于2周[1]。
肝硬化Child—pugh分級評分越高,預后越差。本篇資料顯示,肝硬化Child—pugl1分級A級、B級、C級之間死亡率比較有顯著性差異,可作為判斷SBP預后的指標。肝硬化伴SBP后常加重肝實質損害,肝功能急劇下降,往往容易出現(xiàn)并發(fā)癥,使病情進一步惡化,死亡率增加。早期診斷是治療SBP的關鍵,SBP治療是復雜的綜合治療,合理使用抗生素能提高肝硬化合并SBP的治愈率,但不能決定肝硬化患者預后,其預后最終取決于肝病的嚴重程度。
參考文獻:
[1] 任建林,焦興元.現(xiàn)代消化病診療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姜付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