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樂生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文化的極致就是美。
城市之所以美,是因為她是活的,是有個性的。這一個性,就是城市文化。
可是,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的個性已變得模糊,城市文化已逐漸失去深刻內(nèi)涵??萍歼M步加快城市克隆的速度,千人一面,干部一腔,一種模式,似曾相識,城市魅力消失。于是,城市專家驚呼:很多城市已失去自己的特色,市民群體失去了城市的記憶。
不過,??谑切疫\的,城市輪廓依然清晰。依山傍海,守望一方凈土;僻在一隅,掩藏稀世瑰寶。??谌嘶畹米虧?、瀟灑、有精神,城市活得有個性、有品位、有特色:
令人羨慕的是海口的城市底色:藍的是海,藍得璀璨,藍得醉人;綠的是山,綠草如茵,綠樹如云。藍色國土是??诘馁Y源財富,綠色家園是城市的環(huán)境品位。
論者盛贊,說海口是一座水汽淋漓的海濱城市,充滿活力。是啊,湛藍的海水,溫潤的海風(fēng),熾熱的陽光,使海濱城市碧波蕩漾,碧空如洗,無比清麗。
其實,只要深入了解,你會覺得,這座城市水美山更美,山情水韻使她富有詩情畫意。因此,說??谑且蛔剿鞘兴坪醺妗⒏∏?。
山高水長,山清水碧,山明水秀,山水的自然美、生態(tài)美和文化美,使??谠诔鞘腥郝渲谐龊跗漕?,拔乎其萃!
古人云:智者樂水,仁者樂山。
對山對水,見仁見智,或歌或詠,有偏有倚,也合乎世俗情理。
然而,比之于高樓燈影、椰風(fēng)海韻,神奇奧秘的火山勝跡,清幽靜謐的山野村寨,遺世獨立的明清古鎮(zhèn),似乎更能體現(xiàn)??谌宋牡滋N的深邃和歷史價值的厚重。
可以想象,火山是充滿激情的。一次又一次怒火沖天,一次又一次翻江倒海;一再叫囂,一再怒吼;折騰夠了,撒野累了,火山悄然進入休眠狀態(tài)。
1萬多年過去了,歲月的問候,海浪的撫摩,雨水的潤澤,火山成了青山,不毛之地成了國家地質(zhì)公園,火山勝跡成了城市奇觀。
城市經(jīng)得起喧鬧,山水不耐寂寞,便有了火山傳奇。
有道是:火山女神在雷瓊半島打了個噴嚏,打得火焰沖天,山崩地裂。于是,有了海南島,有了瓊州海峽,有了火山群,有了火山口。
那火山口很獨特,噴嚏就打在這,打得山頂凹陷,打得形如“馬鞍”,酷似“風(fēng)爐”。這么一打,便有了世上保存最為完整的死火山口,便有了我國唯一處于省會的“城市火山”。面對這火山口,人們繪形繪色,稱之為“馬鞍嶺”,也叫“風(fēng)爐嶺”。
女神是天神。天威難測,天怒難犯。對火山的敬畏就是對上蒼的敬畏,對火山的期待就是對生存的期待。歷史所演繹的故事,說的是火山傳奇,看的是人文佐證:
在火山口公園,半山道有一塊石匾,上面鐫有“山岳配天”四個大字,下面立有土地、山嶺、風(fēng)雨三個神位。人們在這里祭天、祭地,祭風(fēng)、祭雨。
這是一種原始信仰,這種自然崇拜已傳承千年。其實,不管怎么祭,都是火山人祭自己的生存環(huán)境:當(dāng)然,也祭人,也祭石,村民把人當(dāng)神靈,把石當(dāng)靈石。
在火山人的眼里,萬物有靈,石頭也有生命。于是,那些象征“陽具”的圓石,便立到廟前,站到路邊,承擔(dān)“作為社會生產(chǎn)力的人的再生產(chǎn)的神圣使命”。
最有意思的是象征男女生殖器的蓮花石、陰陽石。這種靈石造型精美,雕刻精致,藝術(shù)夸張,富有感染力,在生殖崇拜史上相當(dāng)罕見,在現(xiàn)代城市中絕無僅有。
火山腳下多廟?;鹕饺瞬粌H為“英雄”立廟,也為“石頭”立廟。
那種“廟”非常簡陋,相當(dāng)寒磣——疊幾塊石,擺一爐香,便成了“神邸”。
廟里的“神”也很奇特,是一塊形狀似狗的“石頭”,村民稱之為“石狗公”。也許,這樣的石頭并不好找,于是刻著“石敢當(dāng)”三個字的石條也充當(dāng)“神”并受膜拜。
還有“土地公”,盡管火山多石少土,但火山人對“土地公”還是恭敬有加,照樣為他造廟,還幽他一默,給他配上一副“五行公居末,三才位列中”的對聯(lián)。
有的村寨,火山人干脆讓“三公”同處一廟,共享香火,讓人感到火山的神靈世界是一個“和諧社會”。的確,三位土神極能“和平共處”,他們和衷共濟,“忠于職守”。
火山人相信,無論是“石狗公”,還是“石敢當(dāng)”,抑或“土地公”,他們同樣神通廣大,都能保村護寨,鎮(zhèn)邪伏煞。
也有建得像模像樣、富麗堂皇的神廟。廟里所供之神多是班帥公班超或梁沙婆冼夫人,他們是民間的神,與人們貼得很近。
與靈石崇拜一樣,火山人對班帥公或梁沙婆非常虔誠,祈望“公祖”、“婆祖”賜予他們生存的智慧和力量。
如果說城市有靈魂,這就是城市靈魂;如果說城市有記憶,這就是城市記憶。因為這是一種非常獨特的文化現(xiàn)象。保存這種民俗文化,就是保存城市發(fā)展的基因,就是保持城市的生命活力。
還有石塔,如涅粱塔和魁星塔。這兩座塔的基座都是用火山石干壘,有3米多高。那是非常典型的塔形建筑,它們屬于火山,屬于火山人。
相傳,火山人經(jīng)歷了“鳳凰涅檠”,他們祈望魁星高照,文運昌隆,于是疊石為塔。火山人相信, “心誠則靈,有求必應(yīng)”。果真天遂人愿,山村出了“魁甲”,建起了“文魁門”;一里地出了“三進士”,而且溫文爾雅,個個俊美。
人杰地靈,古村清幽,古風(fēng)猶存。
那些用火山石建成的古老的房舍,苔痕斑斑,千瘡百孔,砌墻的石頭奇形怪狀,大得嚇人。但是,火山人有“鞭石”本領(lǐng),勤勞的雙手使巨石錯落有致,渾然一體,撐起了一個棲避風(fēng)雨的家。
家里使用的是石器:石磨仍在磨粉,石缸仍在蓄水,石灶仍在燒火,農(nóng)耕時代的余燼還未熄滅,裊裊炊煙還在講述火山石的故事。
故事中的古鎮(zhèn)好像一幅濃淡相宜的水墨畫。
大自然隨意揮灑:群山蒼蒼,古道彎彎,古鎮(zhèn)風(fēng)韻,淋漓酣暢。
還是石板小街,百年老店;還是隔日一市,百年不改。
還是這鎮(zhèn)開市,那鎮(zhèn)歇業(yè)。人們處世不驚,優(yōu)游閑適。
還是古老的商業(yè)模式,天不亮就做買賣,不到晌午人潮盡散,古鎮(zhèn)又恢復(fù)往常的寧靜。
保留這份寧靜,讓山水永遠蘊藉空靈。
保存這種模式,讓城市保存火山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