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亮
早聞常峪口的大名。想象中的常峪口,應(yīng)該是長城腳下的一個偏僻小山村,當(dāng)我第一次見到它時,卻發(fā)現(xiàn),它比我想象中的要大很多。常峪口位于河北古城宣化以北大約20公里處的長城腳下,并因長城的這處關(guān)口而得名,在萬里長城之上,大的關(guān)口叫做“關(guān)”,如山海關(guān),嘉峪關(guān),雁門關(guān)等等,小的關(guān)口叫做“口”,如古北口,張家口,獨石口,常峪口等等,過了長城,就叫做“口外”,“口外”與“關(guān)外”,其實都是一回事。不過,在張家口一帶,人們只說“口外”,卻不說“關(guān)外”。關(guān)于常峪口的傳說,最有名的就是明代開國大將常遇春在此駐守的故事了,而當(dāng)?shù)卮蠖鄶?shù)居民的血管里也流著當(dāng)時戍邊士兵的血液。
從宣化坐車,40多分鐘車程,就到了常峪口,盡管比我想象中的大,從常峪口村的東頭走到西頭,也不過5分鐘。很巧,我去那天有集市,我還趕了個集。漫步在常峪口村,你能看到差別很大的民房,有新式磚房,也有草皮頂?shù)睦戏孔?,從這些滄桑的老房子中,你能看到常峪口那古老的歷史。
在村子里,和一個老奶奶攀談起來,從她口中得知,從村西大道往北走一會兒就看見長城了。我繞到村西的大道上,忽然看見一個類似烽火臺的東西,它遠遠地矗立在村子?xùn)|北方向一塊高起的土地上。它是什么?是古代留下來的烽火臺?還是傳說中朱元璋大將常遇春的墓?我們加快腳步希望到近前看個究竟。
在不遠處的山谷入口處,有個一樣的土臺子像個哨兵似的矗立在道旁。路上一位駕著馬車的老農(nóng)還告訴我,萬里長城和常峪口水庫也在那里。我們來到山谷近前,“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萬里長城”的石碑赫然矗立。
繼續(xù)往前,便進了山谷,在這山谷之中,你能聽到各種鳥兒鳴叫的聲音。真是青山蒼翠,峽谷幽深。路邊還有各種叫不上名字的野花。山谷里的空氣不是一般的新鮮,而是新鮮之中帶著一股清香,沁人心脾的香。
走不多遠,終于來到土臺子近前??礃幼樱鼞?yīng)該是個烽火臺。
而前面不遠,就是常峪口水庫的大壩。
忘記勞累,繼續(xù)向前。終于,我看到了水庫。它像個眼睛,鑲嵌在這深山峽谷之中。水庫面積不大,卻很深,通過大壩另一邊的落差就可以看到。水庫對面的小樹林甚是可愛。而在小樹林旁邊的山上,蜿蜒而上的,正是長城。我興奮極了,不停地按動快門,記錄下這美麗的風(fēng)景。
通過相機焦距的變化,可以比較清楚地看到長城。這是名副其實的原汁原味的長城,沒有半點人工修繕的痕跡。由于多年風(fēng)吹日曬,長城的墻體已經(jīng)坍塌,留下的只是一堆碎石,它們猶如一條巨龍,盤臥在這山嶺之上。由于烽火臺是泥土結(jié)構(gòu),反而比較好地保留了下來。盡管如此,在烽火臺的頂上,也已經(jīng)長滿了野草。這段長城雖然不如八達嶺長城維護得好,甚至可以說根本沒人維護,但是,它們卻是我心目中長城真正的樣子。
除了水庫對面的長城,在我所處的水庫這一邊,也有長城,而且就在水邊。
站遠一些看,水庫這邊的長城依然雄偉,依然沿著陡峭的山脊蜿蜒而上。此情此景,讓人不得不驚訝于古人的智慧和力量。他們是怎樣把這些石頭搬到山上,然后又砌成這萬里長城的?
原來,長城是從水庫對面的山上蜿蜒下來,穿過水底,伸到水庫這邊的山上?;蛘邞?yīng)該說,是后來修的水庫,淹沒了位于山谷低處的長城。而這被淹沒的長城,應(yīng)該就是真正的長城關(guān)口——常峪口,而山下村子的名稱,則來源于這處關(guān)口。我們可以猜想,明代士兵駐守在這里,而山下的常峪口村則是個大兵營。一有戰(zhàn)事,士兵馬上通過烽火臺放狼煙。山下收到信號,馬上整頓人馬,前來應(yīng)戰(zhàn),如果是騎馬,不到十分鐘就能趕到這里。而在平時,山下的士兵就種地屯田,山谷中流下的溪水可以供人畜飲用,滋潤田地。一代又一代,戰(zhàn)事沒有了,駐守在這里的士兵慢慢習(xí)慣了這里的環(huán)境,并在這里繁衍后代。
繼續(xù)往山谷里走,就會發(fā)現(xiàn)湍急的溪流在不斷匯入水庫之中,可惜的是,溪水之中有股黃色,在溪水的上游,有不少開采金礦的工廠,過去,那里是國營的礦場,因其污染環(huán)境,后被國家取締,但不少私人小礦依舊偷偷存在,并進行著無序開采。希望有一天,這些小金礦能夠被真正關(guān)停,還這里的溪水以本來顏色。要知道,在這樣一個缺水的地方,山間這股溪水的價值絲毫不亞于那些金子,甚至比它們還要珍貴百倍。
下午2點左右,我回到山下的常峪口村,來到村子?xùn)|邊時,忽然發(fā)現(xiàn)一個令人吃驚的東西——在村子的東北角,有一塊高出來的臺子,像是整個村子的制高點,在臺子上面,赫然屹立著一棵很粗的大樹。大樹枯枝丫杈,很是蒼勁,像個撐開的大傘,大樹沒有葉子,估計已經(jīng)死去多年。并且,在方圓數(shù)里之內(nèi),包括剛才我所去過的山谷里,都沒有這樣的大樹。這棵大樹立在那里,顯得十分與眾不同。這是棵什么樹?它是什么來歷?有什么說法?好奇感促使我直奔大樹而去。走到大樹所處的地方,才發(fā)現(xiàn)這里的位置真是有所不同,站在這里,整個常峪口村一覽無余。這種重要的地理位置,更讓大樹蒙上一絲神秘的色彩。
進到村子里,向村里的老人打聽大樹的來歷,很多老人都說不清楚,只知道在自己很小的時候,就有這棵大樹了。有一個老者說:在大樹所處的高地,原來有個廟,廟里供奉的神仙是黃飛虎。后來,廟被毀,就剩下大樹了,估計這棵樹也得有幾百歲了。
黃飛虎是封神演義里面著名的大將。一般的農(nóng)村,大多供奉土地、龍王這些與農(nóng)業(yè)相關(guān)的神靈。而在常峪口,卻供奉著一個古代神話中的武將。通過這種崇拜,我們也能夠想象出,在古代,尤其是明代,軍事活動在常峪口的重要地位。軍事,仿佛才是當(dāng)?shù)鼐用竦闹饕聵I(yè),而農(nóng)業(yè),則是副業(yè)。
在常峪口,我看到了這樣的農(nóng)作物,它叫做黍,黍是一種很古老的農(nóng)作物,它的米就是黃米。在華北平原,人們已經(jīng)不再種植這種農(nóng)作物了,只有在太行山區(qū),以及張家口一帶,才能見到這種古老作物的身影。這種作物對土地的要求很低,耐旱性也超強,很適合在常峪口這樣的干旱地方種植。用黃米做成的炸糕,頗受當(dāng)?shù)鼐用裣矏邸?/p>
就要離開常峪口了,總體感覺:收獲頗豐,不虛此行。讓我們再看看常峪口的小巷、動物、土地、青山,以及那些坐在村里悠閑納涼的村民,或許,他們所過的日子,才是人類真正向往的生活。
(責(zé)編:劉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