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成長
許多人在拿到中醫(yī)醫(yī)師開出的處方后,看到制首烏、醋炙大黃、炒山楂、小薊炭等,可能不大明白。其實,這就涉及中藥的另一個傳統(tǒng)精華——中藥炮制術。炮制,古代又稱為炮炙、修治、修事等,是中藥傳統(tǒng)制藥技術的集中體現(xiàn)和核心所在。本期我們特請中醫(yī)專家?guī)ьI大家共同領略——
“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這是中藥制藥行業(yè)的千秋古訓。其中將炮制與品味并提,足見炮制在中藥生產中的舉足輕重。炮制可降低有毒中藥的毒副作用,增強藥物療效,便于制劑、貯藏及保存藥效等,還可以矯正臭味,讓藥物便于臨床應用。
中藥的炮制技術在我國的發(fā)展也是源遠流長,早在公元5世紀,我國就有了第一本中藥炮制學專著——《雷公炮炙論》。發(fā)展至今,按照現(xiàn)代實際炮制經驗分類,炮制法大致可分為五類。
1、修制
(1)純凈處理:采用挑、揀、簸、篩、刮、刷等方法,去掉灰屑、雜質及非藥用部分,使藥物清潔純凈。如揀去合歡花中的枝、葉,刷除枇杷葉、石葦葉背面的茸毛,刮去厚樸的粗皮等。
(2)粉碎處理:采用搗、碾、鎊、銼等方法,使藥物粉碎,以符合制劑和其他炮制法的要求。如牡蠣、龍骨搗碎便于煎煮,川貝母搗粉便于吞服,犀牛角、羚羊角鎊成薄片或銼成粉末,便于制劑和服用。
(3)切制處理:采用切、鍘的方法,把藥物切制成一定的規(guī)格,使藥物有效成分易于溶出,并便于進行其他炮制,也利于干燥、貯藏和調劑時稱量。根據(jù)藥材的性質和醫(yī)療需要,切片有很多規(guī)格。如天麻、檳榔宜切薄片,白術宜切厚片,黃芪宜切斜片,肉桂切圓盤片,桑白皮、枇杷葉宜切絲,茯苓、葛根宜切塊等。
2、水制
用水或其他液體輔料處理藥材的方法稱為水制法。水制的目的主要是清潔藥物、軟化藥物、調整藥性。常用的有淋、洗、泡、漂、浸、潤、水飛等。這里介紹三種常用的方法。
(1)潤:又稱悶或伏。根據(jù)藥材質地的軟硬,加工時的氣溫、工具,用多種方法使清水或其他液體輔料徐徐滲入藥材內,在不損失或少損失藥效的前提下,使藥材軟化,便于切制飲片。如淋潤荊芥、泡潤檳榔、酒洗潤當歸、姜汁浸潤厚樸、伏潤天麻、蓋潤大黃等。
(2)漂:將藥物置寬水或長流水中浸漬一段時間,并反復換水,以去掉腥味、鹽分及毒性成分的方法稱為漂。如將昆布(即海帶)、海藻漂去鹽分,紫河車漂去腥味等。
(3)水飛:系借藥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質分取藥材極細粉末的方法。此法所制粉末既細,又減少了研磨中粉末的飛揚損失,常用于礦物類、貝甲類藥物的制粉,如飛朱砂、飛爐甘石、飛雄黃等。
3、火制
(1)炒:有炒黃、炒焦、炒炭等程度不同的清炒法。炒黃、炒焦使藥物易于粉碎加工,并緩和藥性;種子類藥物炒后,煎煮時有效成分易于溶出。炒炭能緩和藥物的烈性、副作用或增強其收斂止血的功效,如土炒白術、麩炒枳殼、米炒斑蝥等。
(2)炙:用液體輔料拌炒藥物,使輔料滲入藥物組織內部,以改變藥性,增強療效或減少副作用的炮制方法稱為炙。通常使用的液體輔料有蜜、酒、醋、姜汁、鹽水等。如蜜炙百部、酒炙川芎等。
(3)煅:將藥物用猛火直接或間接煅燒,使藥物質地松脆,易于粉碎,充分發(fā)揮療效,如煅紫石英、煅海蛤殼、制血余炭與陳棕炭等。
(4)煨:利用濕面粉或濕紙包裹藥物,置熱火灰中加熱至面或紙焦黑為度,可減輕藥物的烈性和副作用,如煨生姜、煨甘遂、煨肉豆蔻等。
4、水火共制
(1)煮:是用清水或液體輔料與藥物共同加熱的方法。如醋煮芫花可減低毒性,酒煮黃芩可增強清肺熱的功效。
(2)蒸:是利用水蒸氣或隔水加熱藥物的方法。如酒蒸大黃可緩和瀉下作用,何首烏經反復蒸曬后不再有瀉下力而能補肝腎、益精血。
(3)淬:是將藥物燃燒紅后,迅速投入冷水或液體輔料中,使其酥脆的方法。如醋淬自然銅、醋淬鱉甲、黃連煮汁淬爐甘石等。
5、其他制法
常用的有發(fā)芽、發(fā)酵、制霜及部分法制法等。如稻、麥的發(fā)芽,發(fā)酵法制取神曲、淡豆豉,西瓜的加工制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