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凌振
[摘要]根據(jù)西方主體性理論發(fā)展的邏輯內(nèi)涵,本文認為:權力的主體意識可概括為認識的主體性、實踐的主體間性、權力倫理的他者性等三方面屬性,而正確的權力觀養(yǎng)成的關鍵就是加強三方面主體意識的培養(yǎng),推動權力主體形成正確的權力觀。
[關鍵詞]權力主體;主體性;主體問性;他者性
[中圖分類號]D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511X(2009)05-0035-04
一、引言
對權力的清楚認識以及形成正當?shù)臋嗔τ^是對每一個權力主體的當然要求。所謂權力觀原本就是人們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權力問題上的集中反映,它包括人們對權力的基本看法與根本態(tài)度,它的合理與否直接關系到權力主體的用權方式與用權效果。因此,充分認識權力主體性內(nèi)涵則是形成正確權力觀的關鍵。尤其是對于轉型發(fā)展階段的中國來講,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一環(huán)就是權力主體對公共權力_的正當運用。這涉及權力主體從觀念到行為上的調(diào)整,需要權力主體更為客觀地界定自身的主體地位,更好地認識權力的主體屬性和合理地行使權力。因此,本文通過回顧人類主體性觀念的發(fā)展邏輯來探討權力主體性各個層面的屬性。
二、主體性觀念發(fā)展的邏輯啟示
人類社會的每一次歷史性進步,人類認知能力的每一次飛躍,都和主體意識的進步密切相關?;厮萑藗儗χ黧w性認識的發(fā)展過程,會發(fā)現(xiàn)其經(jīng)歷了從主體性到主體間性再到他者性這樣的擴展過程,這一過程體現(xiàn)了人們關于主體性認識不斷深化的邏輯脈絡和現(xiàn)實基礎。人們對主體性的認識不僅表現(xiàn)在客觀世界的變化上,還表現(xiàn)在主體本身的發(fā)展上,可以說,人類主體性的發(fā)展內(nèi)在于自然、社會和人類的全面、持續(xù)、協(xié)調(diào)的發(fā)展與進步之中。
從古希臘開始,“認識你自己”成了一個劃時代的宣示:人類把自己從萬事萬物中區(qū)別開來,由關注自然轉向關注人自身,啟發(fā)了人對自身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地位的發(fā)掘,這一認識轉變可看作人之主體性覺醒的標志。到了笛卡兒提出“我思故我在”這一命題時,主體性理論地位的真正確立,自我也成了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的基點,主體性問題也成為歷代學者理論探討的核心問題之一。
近代對主體性認識的第一階段可概括為個人主體性階段。近代思想的發(fā)展具有強大的啟蒙價值,人之主體性的發(fā)現(xiàn)遂成為理性提升的前提,以及“認識主體‘我之不可懷疑地位的確立則扭轉了從主體之外的客觀世界無論這是某一物質性始基抑或某一設定的觀念來規(guī)定、檢測知識可靠性的思維方面。一個認識論的轉向由此啟始?!笨档戮褪峭ㄟ^懸置上帝的方式提升了人的主體性,基于主客二元對立的角度強調(diào)了主體的決定性??梢哉f康德是在認識論的角度上討論主體性,而此后主體性理論經(jīng)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叔本華、尼采等直到胡塞爾這些思想大家,對主體性的討論逐漸被提升到本體論的層面:個人主體性的不斷擴張,主體不僅成了世界的源泉,甚至是世界本身,就像“世界即我的表象”的唯我論觀點所體現(xiàn)的主體膨脹,人的主體性表現(xiàn)為人為自然立法、理性為萬物立法的高度,于是,外在形式的祛魅化變成了對人的主體性的附魅。主體性成了以統(tǒng)治自然為目標的以自我為中心的人類中心主義,這種主體性成了不包含類主體性的單獨主體性。這是一種萊布尼茲式的單子主體性,這種單子式的主體強調(diào)的是人抽象的普遍同一性。
歷史地看,近代西方的個人主體性理論,培育了西方社會的理性主體,帶來了西方工業(yè)文明的進步,其積極的意義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是,這種主體性的預設呈現(xiàn)出明顯的原子式自由和無序與“社會”的整體性、和諧性的理論構想之間的矛盾,體現(xiàn)為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緊張和疏離,不可避免地把人類引入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對立困境:一方面把個人價值和快樂建立在對客體世界的征服和占有上;另一方面,人與人之間,出現(xiàn)了自我中心、人與人之間不是合作,而是競爭,甚至出現(xiàn)如同霍布斯所描述的“人對人是狼”這樣的權力格局。進入20世紀,對主體性的認識在西方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西方哲學開始反思和回應單子化主體性所引發(fā)的問題,主體間性也成了探討主體性的核心話語,哈貝馬斯稱之為哲學范式的第二次重大轉變。胡塞爾后期的發(fā)生現(xiàn)象學理論成為主體性研究話語轉變的承接節(jié)點。胡塞爾認為要解決唯我論的困境應回歸到“生活世界”,必須從“自我”走向“他人”,從單數(shù)的“我”走向復數(shù)的“我們”,即從“主體性”走向“主體間性”;而自我與他人是通過“視域互換”的“共同呈現(xiàn)”(appresentati on)達成對客觀對象的認識論的認同。沿著這一理論脈絡,后繼的學者海德格爾進一步把先驗的主體轉向了生存論主體,通過對我與他人之間生存上的共同存在以及我與他人對于客觀對象的認同,以更具倫理學意義的社會本體論把西方現(xiàn)代的主體間性理論探索大大地推進了一步。相比較從認識論角度的主客二元模式來間接地建構主體間性,另外的一些學者則推動主體間性的思想進一步轉變,由先驗的認識論層面轉向現(xiàn)實的實踐層面。如伽達默爾所講的主體間性是主體的“視域交融”、馬丁·布伯所探討的主體間性是主體通過“對話”所形成的“我一你”關系等。而其中做出突出貢獻的當屬哈貝馬斯,他認為以主體概念為核心的認識論哲學所關注的根本問題是作為主體的人和作為客體的世界的分裂以及前者對后者認識的可能,解決這一問題就是強調(diào)實踐層面上人與人之間交往關系形成的主體間性。通過語言這一媒介,進行對話,達到人與人之間相互“理解”和“一致”,從而形成有效的社會規(guī)范。在交往行為中,單個主體與其他主體相互協(xié)調(diào),主體間性代替了主體性,主體性由過去主客之間的關系成為現(xiàn)實生活世界中自我擴展的主體之間的關系。從而“克服了主體與客體、主觀與客觀的兩難”,也擺脫了搖擺于“唯意志論”與“宿命論”之間的尷尬。修正個體單純“為我性”,進行立場的換位,改變了原有的“偏見”而達成“視界融合”,實現(xiàn)人與人之間的寬容與互諒,生成一種更高層次的主體性。
誠然,主體間性理論給予人們對主體觀念更客觀的認識,但把主體間性局限于知識論上的有效原則在實踐層面有其不徹底性,尤其是對他者的探討仍顯不足,他者仍然是同一性中的他者,他者與自我是一種對稱關系。這樣,曾長期被遮蔽的他者問題并未得以解決,他者只作為認識對象或理念發(fā)展環(huán)節(jié)這樣的觀點已無法保證人們對實踐領域主體性問題的合理解釋,產(chǎn)生的結果是“它把一切都納入到同一與整體中,結果主體間性的我他關系,不是成為一個單一化的無他性的主體性的封閉世界就是成為一個無他性唯我論的獨斷世界,最終都把同一之外的他者都給扼殺掉了。”因此,到了20世紀中期,英國的日常語言學派和歐陸哲學特別是法國的存在主義哲學那里已把他人問題轉換為主體“自我”的“他性”。薩特看到了“為他”與“自為”的矛盾和沖突,認為“從我的存在出發(fā)而把握的我的共在只能
被認為是一種基于我的存在的純粹要求,而且完全不構成他者的存在的證明,完全不構成我和別人之間的橋梁。”梅洛龐蒂則認為,只有轉向“身體間性”才真正擺脫了傳統(tǒng)意識哲學同一性的束縛。??聞t進一步加強了這種理論的改造力度,他以后現(xiàn)代主義的視角深刻地批判了主體性知識和權力對他者的壓抑,通過解構主體和質疑理性的方式建構起重視他者的思想。而列維納斯則奠定了他者哲學,他從責任倫理的角度考察人與人的關系,認為主體間性應建立在對他人負責的倫理關系基礎之上,個人的主體性實質是一種倫理責任,只有在對他人負責時,我們才能見證他人,他人也才實質性地向我靠攏。人與人之間是共生性的存在,“我”存在于各種關系當中,每個個體與他們所處的關系在互動不斷中展開,彼此交融、相互影響,不斷形成、發(fā)展出新的關系。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主體性理論的發(fā)展并非是斷裂式的嬗變,合理因素會在主體性觀念變革中得以保留和延續(xù),人之為人原本就表現(xiàn)為實體性和價值性兩方面的存在,人具有實體性的一面,因而人可以獨立存在;但主體作為價值存在,卻只能在關系中存在,離開了客體就無所謂主體。主體性理論中合理性因素的共生性存在所承續(xù)的不是那種自我完成的、脫離關系的單子式生存狀態(tài),而是在與他人、與外部世界發(fā)生互動關系中能夠做出獨立選擇而具有本身獨特價值和獨立人格尊嚴。由此看來,人的主體性不僅存在認識自己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改變自己,對他人的承認恰恰是完善主體性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
三、公共權力主體觀的重新認識
從單子主體性到主體間性再到他者性理論發(fā)展,標志著人們對自身認識的進一步深入,如何確立一種合理主體性觀點?關系到人們對各種社會關系中的主體屬性的正確認知。權力關系是人類探討的永恒主題,我們回顧主體性觀念發(fā)展的目的就是嘗試探討權力主體如何養(yǎng)成正確的主體意識。這是一個時代問題,也是形成合理的權力觀的關鍵。因此,有必要變更傳統(tǒng)的權力預設,認識到權力乃至權力主體的屬性是一個生成的過程,它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權力主體的屬性應是一種立體的有機主體性,它包括從認識、實踐到主體責任的角度的不同界定?;诖耍疚恼J為,一種正確的權力主體觀的養(yǎng)成需要從以下幾個角度來探討。
1認識的主體性
在公共權力運行過程中,對象化認識的主體性仍是權力主體性的一個重要基礎,主體性是在對象性活動中生成的,但并不意味權力主體與權力客體共生性存在要排除人作為個人的存在以及個體的獨特性與獨立性。
權力的主體性觀點無疑建立在主體對客體認識的基礎上,任何公共權力主體都是與公共權力客體相對而言的。人類社會的組織化生活模式為公共權力的存在提供了理論與現(xiàn)實的前提,但隨著組織規(guī)模的擴大,權力行使者和主權者的分離變成了現(xiàn)實的選擇,這就形成了相對分離的權力主體與客體。權力主體根據(jù)客體授權的結果成為社會活動中重要的自主性和能動性的一方,權力客體以及社會問題就成了權力主體的對象化存在,這一主客的定位推動了公共權力由“潛在的”轉化為“現(xiàn)實的”力量。權力主體的對象化認識表明:權力主體的能力與素質直接關系到權力實現(xiàn)的效能,權力主體制定的政策和執(zhí)行效果是否合理,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權力主體對社會問題以及對權力相對方的客觀認識程度。這就要求具體權力執(zhí)行過程中將相對方以對象化的方式來認識,權力主體不斷提升自身的能力與素養(yǎng),肩負保障社會管理的正常有序、高效運行的職責,而不能以任何借口回避自身的主體義務。因此,沒有了主客二分的認識,權力關系的建立將難以想象:一方面,對象化認識有利于明確主客體關系;另一方面,權力主體的地位的正當性以及權力的實現(xiàn)離不開權力客體的服從與認同。當然,前提是權力主體不是單純的主一客二元分立的單子式主體,主體性權力的行使只能限定在權力主體的職權范圍內(nèi),而不能超越這個界限。
2實踐的主體間性
權力實踐的主體間性是權力實現(xiàn)的重要保障?;诂F(xiàn)代社會治理的復雜程度、管理事務的公共性以及權力運行的場域和方式的不斷變化,實踐的主體間性成了當代權力關系運行的重要方式。
權力實踐的主體間性首先表現(xiàn)在權力主體間性的規(guī)定是對主客關系二元對立的現(xiàn)實超越??梢哉f,每一個權力主體的行為深受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其他成員的影響,在實踐過程中,沒有所謂純粹的主體行為。權力實踐的主體間性表現(xiàn)在權力的運行過程中,“權力”不再只是主體性的,也不是客體性的,而是主體間的共在,形成的是主體與主體之間的互動共生關系。一方面權力主體的地位獲得是建基于民眾的授權基礎之上,權力主體要獲得合法性的基礎就是民眾的認同,這就需要權力主體不斷完善自身的能力和素養(yǎng),擴展權力影響的積極效果和形成合理的運行結構。同時還必須接受民眾的監(jiān)督、擴大民眾的參與度。權力主體不再是高高在上和發(fā)號施令,而是以對話代替強權,服務代替統(tǒng)治,協(xié)商與互動成為權力運行的重要內(nèi)容,而且必須與權力相對方建立相互依賴與互動合作的伙伴關系;推動和保障權力相對方能夠運用其自主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參與到公共事務中來,推動權力相對方的主體地位的提升,并能夠進行自我選擇、自我創(chuàng)造和自我決定。這種新型關系使得權力雙方既是社會生活中的交往主體,也是社會生活中的治理主體,從而在“主客二元關系”中實現(xiàn)了主體性之回歸,有利于推動共識以及規(guī)范的生成和執(zhí)行的效果?!敖煌袨榈哪繕耸菍蚰撤N認同。認同歸于相互理解、共享知識、彼此信任、兩相符合的主觀際相互依存?!惫沧R體現(xiàn)了權力的間性實踐創(chuàng)造和共享生成的軌跡。在公共權力的運行過程中,權力的執(zhí)行者與權力相對方都有自由表達的機會,客觀對待對方視界中的差異性,同時,盡可能地為接納對方的合理差異進行協(xié)商,形成共識,加強互動提升權力實施效果,最終實現(xiàn)對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形成權力運行的善治良序。
3權力倫理的他者性
他者性是對權力主體意識正確認知的重要方面,體現(xiàn)權力主體的權力倫理取向?!皞惱硪馕吨鴮λ叩年P系”。倫理是一個社會存續(xù)的基礎性條件,涉及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它最重要的一個要求就是一個人必須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這種負責不僅針對直接關系人,而且包括第三方。權力行使的特點就是普遍性和強制性,這就要求權力運行過程中要以整個社會為對象,任何行為的結果的好壞都極大地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著人們,因而,行使權力的主體應該負載更高的倫理要求。
權力倫理的他者性是以責任為核心,它要求權力行使者要對包括權力直接關系人在內(nèi)的更廣泛的他者負責。它要求能夠站在他人的立場、能夠將站在人與自然、人與子孫后代的角度去理解、關心和體諒他人。由于在權力實踐過程中,作為權力過程的是權力雙方的直接關系,權力客體在主體間交往中獲得與主體平等的地位并成為達成共識的另一個主
體性的存在,這是一種直接的存在,由于“他者面貌的憑依,不是作為相互對等主體關系的對稱性的主體間性。這是因為出現(xiàn)在面貌中的他者并不是與‘我資格相同的主體?!彼宰鳛榈谌降乃叱3H菀妆缓雎?。權力的他者倫理則是針對這樣的一些問題,強調(diào)他者既不是不可認知的陌生人,也不是可有可無的存在,而是直接或者間接的相關者。因此既不能絕對化權力主體的自我及自我所認定的目標,同時也不能產(chǎn)生權力的副外部性,使得第三方的他者受到損害。對他者性的認識意味著權力的行使者需要對他者(包括他人和其他他者)的充分尊重和絕對的責任,權力主體的他者倫理特性強調(diào)對他異性的他者不盡的責任,“無限是絕對的他者”。由此可見,這種主體性不是預定的,而是在與他異/他者的不斷相互作用中形成和建構的主體性。尤其是當前這樣一個多元發(fā)展的社會中,任何權力的行使都需要針對多元的社會個體采取更有針對性的管理方式,切忌一刀切,既要在某項具體權力管理過程體現(xiàn)主體間性的權力主體性視野,還必須注意到任何一項權力的運用所潛在的或者長期的對他人的影響。正如胡錦濤總書記的新三民主義所講:“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這個“民”不僅是共時性的人民大眾,而且是歷時性的存在,涉及的是子孫后代;不僅是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本身,還包括人們生于其間的環(huán)境以及普羅眾生。正確的權力主體的倫理就是要避免權力的短視和形式化,堅持兼顧他者的可持續(xù)的科學發(fā)展觀。
四、結論
必須承認,我國當前正處在一個經(jīng)濟體制、社會結構、利益格局和思想觀念深刻變革的轉型時期,無論權力主體還是廣大民眾對于公共權力的認識程度都有待提高。在主體方面,當前公共權力部門主體意識過于強化,仍普遍存在“官本位”的意識以及權力實踐中的“越位”、“缺位”和“錯位”等權力濫用現(xiàn)象。在客體方面,權力客體的主體意識極度缺位,一些社會公眾的主體意識不足,參與意識不強、自治能力低。這種對權力的理性認識的雙重缺乏是我國當前公共權力行使中的客觀現(xiàn)實。要形成正確的權力觀、增進公共權力行使的理性化程度,一方面是加強制度規(guī)范的建設,但另一方面還必須看到,制度規(guī)范的要求對權力主體來講,只是其作為這樣一個職業(yè)角色所必須遵守和不可逾越的原則底線,是其從事公務活動的基本資格和底線條件,并不能保證權力的運行符合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和對差異的保障。因此,一方面,需要推動權力主體形成正確的主體觀,從價值追求與實踐的角度明確權力的主體屬性,形成一種有機的權力主體觀,促使權力主體意識的不斷養(yǎng)成;另一方面,還需要不斷提高權力客體的主體意識與能力。這是保證社會運行過程中對權力運行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的重要前提和保障。